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一千座让中国人感到舒适的“生态城市”

admin 2003-11-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生态城市和生态人居环境的呼声从来没有如此之高,缺憾和不足也从来没有如此显眼。这是中国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这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研讨会暨中小城市委员会第
  生态城市和生态人居环境的呼声从来没有如此之高,缺憾和不足也从来没有如此显眼。这是中国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这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研讨会暨中小城市委员会第14次郴州年会”和“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论坛”上传出的信息。城建专家和官员的目光都指向了“生态城市”这四个字。 就目前国内而言,由于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门科学尚处于探索之中,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认识不到位,缺乏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因而实施起来不合理处很多,许多城市走了弯路。有的甚至把城市生态简单等同于城市绿化,大大减少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生态城市建设名不副实,甚至起到了破坏生态的作用。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指导委员会主任张祖刚认为,生态城市应该纳入整个国土生态平衡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城市应成为国家生态的助力而不是阻碍。这就要从选址、选用建筑材料、节能、整体布局、空间安排等宏大问题到极细的细节都注意。他强调说这些细节,以往不太注重材料,以致“害”了中国千城万镇的面貌。 那曾“铺满”神州大街小巷的外墙白瓷砖,在大小城市风行几十年。它让近几十年来中国城镇千城一面,南北不分,大城小镇一片白花花,在建筑艺术上想像力贫瘠,失去特色,中国极为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黯然退出舞台。 这种材料也是不环保的,它使墙面不能“呼吸”。据专家考证,这种外墙贴白瓷砖的做法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市的一座政府大楼上,从此一发不可收,被效仿了几十年。 张祖刚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聂梅生等城市生态专家认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选材一定要有生态观。我们许多人在建材观上缺少环保意识,在建设现代城市中没有意识到土、木是最好的生态、环保材料,对于人体最为适宜。用土烧制的砖、墙板以及饰面材料的价值高于化学合成材料,成为高档材料。要改变片面地认为钢、合金、花岗石、玻璃幕墙才是现代材料,其实土和木是传统的也是超前的现代材料,石材、竹、木、草、土等天然的地方材料在德国和美国先进的生态住宅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使那些城市相当舒适和美丽。 大城市姑且不论,如何使中小城市更快、更生态,可持续地发展,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研讨会”和“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论坛”的主题。 建设部原副部长、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周干峙说,我们不要羡慕大城市,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是贫穷落后的,大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多地显露,而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却在绿色的基础上迅猛发展,成为有诱惑力的明星。美国的硅谷、印度的软件园等都选择与这样的中小城市相伴。 文明越发达,回归自然的呼声就越高,哪个城市不选择生态,哪个城市就将在城际竞争中落伍,而中小城市因为更适合居住,以后将是人们向往的福地,发展前景普遍看好。 周干峙质疑道,现在许多地方用砍树、毁田、举债建楼等方式扩展城市边际,叫得最响的一个口号是:“做大做强”。周干峙说,这个“做大”值得怀疑。许多西北城市水资源非常缺乏,连吃水都困难,要做大做到哪儿去?这样做大了有什么好处?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不要再占用太多的草地和耕地建设水泥房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口号,在建设中小城市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窝蜂。 周干峙举例说,我国许多中小城市的广场越搞越大,越搞越空,越搞越远,花了许多钱,诺大的广场冷清空荡,不知何为。广场发源于欧洲,是人们自然聚集起来后形成的一个场地,是城市发展的自然需求。而我们许多中小城市的广场却是侵占耕地、砍伐树木、铺上既费水又污染的外国草坪建立起来的“面子工程”。这样的城市把地脉和文脉割断了,与我国的城市传统没有联系。 周干峙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等专家认为:不模仿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是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一定要注意自然、当地特色和实用三原则,这三者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美、聪明和健康。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建筑学家王明贤激动地表示,在经历了那么多“建设、奋斗、发展”的口号后,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后,我们中国人应该有权利实实在在享受到人性的、舒适的生态的居住环境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