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理念 时代作品勾画“大上海”蓝图
admin
2003-09-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1994年,国家第一批设计事务所进行试点,新中国建筑设计史翻开新的一页。2000年3月,上海第一个以名人挂牌执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浮出水面。中国设计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百家
1994年,国家第一批设计事务所进行试点,新中国建筑设计史翻开新的一页。2000年3月,上海第一个以名人挂牌执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浮出水面。中国设计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各种理念在竞争中碰撞、升华、闪亮。
创新的设计理念
与上海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陆家嘴是世界金融的汇聚地,也是世界建筑界华山论剑的擂台。2003年初,小陆家嘴B3—5地块开发商向世界发出工程设计的邀请,业界为之震动。几个月后,由上海王士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与PICKARD CHILTON共同设计的265米高、共55层的建筑方案,在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公司提供的十多个概念设计方案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次中标的小陆家嘴B3—5地块位于银城路和银城中路的交界处,左右两侧已建成多幢高150米至200米的金融办公大楼。其南侧是著名的小陆家嘴中央绿地,绿地南侧是宽阔的世纪大道,而世纪大道南端是88层的金茂大厦。由于这个地块与金茂大厦遥遥相对,其建筑物自然位于3条地域轴线的交汇处,形成强有力的视觉终端效果。接到设计任务书时,王士桐就对大家说,“我们的设计必须要用一种新观点、新手法、新激情,创造出一种新风格,赋予所有关心它的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我们要使这个特殊的建筑成为一种经典、一种时尚,为上海、为中国,乃至为世界建筑丰碑上增添一个新的亮点。因此,这个建筑应该是集世界建筑大成的。”
陆家嘴地区的建筑环境已经形成,呈现出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景象,特别是有些建筑的顶部表现得过于繁琐。王士桐认为,他们的设计方案应该贯彻少就是多的原则,如果把她比作上海姑娘,那么这个姑娘应该略施粉黛,清新典雅。
为满足业主希望境外著名建筑事务所参与设计的愿望,王士桐邀请目前世界已建成的第一高楼——吉隆坡石油双子大厦的设计者PICKARD先生共同设计。PICKARD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王士桐的想法体现在最初的方案中。而经过王士桐公司修改过的新方案既保持了原作的精华,又将主楼平面由圆形改成矩形,使底楼平面收缩后形成极高的张力状态,强化了以我为主的环境中心理念和发射状构图。
该项目的底层平面设计将水面、阳光和草地直接由室外引到室内,将街面、人流、购物和休闲的概念同时组合在大楼周围。将水池和喷泉延伸到塔楼底层,并和底层22—36米高的大堂相结合。基地北面刻意留出的公共活动空间又给公众活动带来方便。主楼通过地下一层公共活动空间和外面的居民区或者其它大楼产生沟通。主楼的柱子先收拢,作为轴线的焦点,形成蓄势待发的氛围。大堂和裙房透明玻璃廊桥连接所具有的复合效果无与伦比。它既是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延伸,也是陆家嘴周围人文景观的再现。
在立面造型上,265米高的塔楼以极其简洁的线形设计耸入云天。作为标志性建筑,那种深奥和朦胧的感觉自然孕育其中。大楼建筑构图充分利用了空间,又使结构合理简单。塔楼平面中转角的凹槽,夜间是光带,白天又是可开启的窗槽,有利于大楼走道的采光和通风。塔楼高处跌落的三层台阶向上至塔顶,形成阶梯递进,具有步步高升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涵义。
在进一步的深化方案中,王士桐公司将大楼尾翼旋转45度,移至矩形切角处,对应在金茂大厦的轴线上,以增加它和金茂大厦的呼应,使整个大楼从平面到立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建筑物到周围环境更趋完善。大家认为大楼的设计构思为上海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文化是建筑的根
王士桐今年六十四岁,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的影响和白墙青瓦的徽派民居,从小就给他打下深刻烙印。他在年过半百后才逐渐被业界所熟悉,但这并非大器晚成,而是由于他是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总建筑师,隐姓埋名才不为人所知。
尽管他已是花甲之人,却依然爱说爱笑。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富有激情,有些另类。而激情恰恰是建筑师创作的动力;另类则是创新的别样解释。
小学,他跳了一级;中学,他因故少念半年书,插班后照样跟上。在同济大学,他仍不属于“学习刻苦用功”的学生,然而他的成绩却拔尖,除了主课,还有体育——他的有些短跑、体操项目成绩能与专业运动员相媲美。一毕业,他就开始从事国家重大绝密工程——军用核反应堆厂区、厂房和生活区的设计规划。他是搞建筑的,可他写的核物理文章《奥克洛现象的发现及其现实意义》却得到了全国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文革期间,有的人忙着批这斗那,而他就是不写一张大字报。他对部下的工作、学习抓得很紧,然而对劳动纪律,他不搞“一刀切”。他曾对一个迟到的人说:“你家里有困难,以后可以晚到半小时,我同意了”。只要不到万不得已,王士桐从来不允许部下加班加点,可他自己加班加点却是家常便饭。1997年,他是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协调总负责人。为了“金茂”,他在奉献了许多不眠之夜的同时,还差点献出自己的眼睛: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脱落,挨了8刀后,才保持了外观正常和不萎缩状况。
2000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名人挂牌执业的设计事务所,他又开始“不安份”。他和5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资组建上海王士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公司需要钱,然而一些少创意能挣钱的设计项目王士桐无偿转让了,强手如林的竞争项目他却乐此不疲。他还美名其曰:“要打拳,就和阿里比,虽输犹勇。”
王士桐热爱中国文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像家乡黄山的雾那样浓烈。他曾说:“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北京城墙拆除时梁思成会抱着城墙哭。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早生30年,我也会抱着北京城墙哭的。”
文化是建筑的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王士桐从生活和创作中悟出的真谛,他把对中西文化的认识融入到他的设计中。王士桐说,上海新天地在上海这样一个海派城市和租界里弄的旧体系中,创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社交空间,成了上海旧城改造在某个方面的一个亮点。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
玻璃的幕,水流的墙,像山一般地竖立在水帘之中。明澈的玻璃如钻、如锥、如斗、如盒,几乎像大自然造就的那样自由穿插其中。因其形态的多姿,自然具有一种让人无法描摹的凛然之气。这种变幻的山水之物似乎随时都会有云聚拢,形成一种似升腾、似泻落的梦境……这是王士桐公司设计的上海家园售楼区。在这里,建筑的多姿在白昼被绚烂的阳光晖映;夜间又在它的每个角落,从“自身”散发出梦幻般的光与影,如神话中的宝石璀璨光亮。面对此景,每个身临其境者,都会被陶醉。
王士桐公司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它的定位是新与旧、传统与时尚、经典与随意的水乳交融结合。他们设计的是一个全面的、多视角、无限能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塑造一个简约主义的、时尚的、高品质全方位的艺术沙龙和工作场所。它能感动享用此空间与环境的主角——人。王士桐说,建筑是一种资源,是人类为自身创造的生活环境,所以建筑又是自然环境的捍卫者。城市的产生、发展、变迁基于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而建筑和规划就是这种变迁最重要的反映。于是就有了城市与社会的对话,建筑与文明的对话,特定的建筑又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的对话。由于上海家园的业主是一个中外闻名的集团公司,他们的设计就是这个集团企业文化和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对话。
王士桐公司的工作环境是宽松愉快的。员工有事,随时可以找王士桐,王士桐从不训斥人,即使有的员工因稚嫩导致“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王士桐送来的也是“宽心丸”:“你没错,是他们的想法和我们有距离,因为我们太专业。”然而王士桐对工作的要求是严格的,他要求每个设计者认为自己的设计尽善尽美时才能收笔。他说建筑不是时装,穿一阵不满意就可以脱。建筑站在那里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好的建筑是艺术品,不好的建筑是建筑垃圾。为了防止出现建筑垃圾,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在王士桐公司已不是新闻。业内羡慕王士桐公司在设计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仍屡屡得标,然而王士桐公司的设计师们知道,这些成绩背后的艰辛与投入。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是延续发展的,因此,设计要成为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对话载体。另外,建筑的空间特征创造有它的功能和价值体系,正是这个特殊的价值体系,让它有别于上海市内任何一个其它地方与空间,就像一个人那样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建筑是社会价值定向的焦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愿更多设计大师出现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设计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局面。一些高端项目国外公司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大剧院是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奥运场馆设计参赛的171家企业中,境外独资的74家,占总数的60%。现在一些中低端项目也逐渐被国外公司盯上。在竞争中,有些省级设计院因几次不中标而不敢去竞争,然而王士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却越战越勇,屡战屡胜。王士桐很乐意参与一些顶级项目的竞争。他认为如果和一流公司竞争,即使输了,其差距也不会大,因为我们的构思,至少令业主难以割舍。王士桐们之所以成功,除了设计人员素质好、起点高外,还有自身的努力。只要是文化,王士桐都鼓励大家去学,“只要有时间、感兴趣,也不妨研究些风水学、易经、八卦。”他希望把公司办成学习型企业。有了文化底蕴,才能产生中西建筑理念的碰撞,才会有所创新。而中国的一些设计企业,除了炒作各种建筑术语外,就是一味地克隆、模仿。结果路越走越窄,有些设计企业已陷入为生存而拼命挣扎的窘境。
上海王士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是上海首批以名人挂牌执业的建筑设计公司。其主要一级注册建筑师均毕业于国内著名学府,有的还是国内一些甲级设计院的总建筑师。他们都有在国外工作或进修的经历。多年的国内外合作和建筑创作实践,使他们在各类规划、大型公共建筑、园林、古建筑及住宅设计等领域均有丰富设计经验。
王士桐是业界专家。他当时之所以挂牌执业,原因之一是想造就一流的建筑大师。王士桐说,一些国外大师在二十几岁已经周游世界汲取各国文化精华,而中国的建筑师在这个年龄还在描图、画画。和他们相比,中国是有距离的。如上海很多高档商务楼的大堂普遍进深太小,自然光线不足。有的甚至一进去就是2台自动扶梯,异常压抑。而在陆家嘴B3—5地块大楼项目中,PICKARD先生和公司设计的是22米眺高的大堂,而且柱子和板墙间有一定距离,是通透的。这样,就能从大堂和裙房的空隙中射入自然光。
王士桐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中国和外国大师的距离正在缩短。在国际学术交流时,外国大师的理论我们不仅能听懂,而且还懂得了他们理论的来龙去脉,有时甚至还能指出他们的不足。另外在一些有国外设计公司参加的设计招投标中,境外与国内的设计方案有时难分仲伯。王士桐在一次讲演中曾对外国建筑师说:“你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现在你已经听到我们在追赶时的喘气声了。”王士桐认为,我们要想追上,必须加紧学习,向外国大师学,也要向我们的老祖宗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开放式建筑设计理念,近年来被许多国内设计师当作一种教义来倡导;其实,中国建筑文化对莱特理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很多古建筑的结构就是几根柱子加一个屋顶,空间分割再开放不过了。还有现代西方建筑强调线条和机能,中国传统建筑中向上翘的屋檐,就非常符合让雨水沿抛物线洒落、尽可能远离建筑物基座的物理学原理。他说,文化的碰撞会有火星,会产生灵感,激情创作就会产生大作;大作多了,大师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为了创造中西文化碰撞的条件,王士桐设计公司曾多次与境外设计公司合作。他们和日本著名建筑师丹健三合作了上海艺术城前期设计工作;和美国K.M.D合作竞标了53层的新上海国际商城,并在与14家中外设计作品的竞争中荣获第一名。
王士桐说,他们今后还考虑将国外一流建筑师请到公司来进行长时间工作,交流理念,使公司的建筑师与国外一流建筑师“零距离”接触,把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上去。现在国家提倡成立专业建筑设计公司,这是方向,也是机遇,今后希望更多的国内专业公司成为培育建筑大师的摇篮。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