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江南美景重现皇苑

admin 2003-09-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upload/news/200391694251111.jpg[/img][center]耕织图景区一角 王燕生 摄[/center]   “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醉鱼逐侣翻银浪,野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91694251111.jpg[/img] [center]耕织图景区一角 王燕生 摄[/center]   “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醉鱼逐侣翻银浪,野鹭迷群伫绿蒲。”9月10日,被喻为“织女”化身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在被英法联军焚毁143年后,终于再次落成于昆明湖西畔并开门迎客。记者放眼“图”内,但见河道交错,碧水涟漪,红花映日,绿柳垂丝,碧草丛生,亭廊呼应,一派“两岸溪町加长川,绿香云里放红船”的诗情画意。   耕织图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河湖、稻田、桑蚕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颐和园前期即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合的绝妙佳景。因其蕴涵的“男耕女织”思想,被乾隆皇帝赐名为“耕织图”。此外,因昆明湖东岸有一尊镇水铜牛,其视线跨过好似天上银河的昆明湖湖面,别情依依之处恰好是耕织图的所在地,所以,铜牛和耕织图又构成了神话“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美妙意境。   自始建至今的250余年中,耕织图经历了焚毁、改建、分割、收复与复建的跌宕流转的历史,堪称中国近代历史变故与社会发展的真实见证。   1860年,耕织图遭英法联军焚毁,建筑无存,石刻毁坏,陈设被抢掠一空,只留下一块乾隆钦题的“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海军军费,在耕织图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内外学堂。9年之后,水操学堂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中退出了历史舞台,空留下两组院落令人唏嘘凭吊。此后的百余年中,耕织图所占约30公顷土地的归属和使用数经变更。新中国成立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版图之外,兴建了前哨造纸厂和三利机械厂及工厂宿舍,成了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上个世纪80年代,造纸厂废水排入昆明湖造成严重污染事件。全国人大常委溥杰与多位专家学者曾大力呼吁:耕织图是颐和园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操学堂是颐和园重要的历史见证,应将此处划归颐和园复建和管理。此呼吁得到了时任北京市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底,在北京市政府的主持下,颐和园收复了耕织图景区,并着手景区的规划、拆迁和复建工作。   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和复建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北京市重点工程。日前开门迎客的景区占地25公顷。后期的3公顷景区复建将于明年7月完工。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耕织图以现存光绪时期所遗平面图为主要依据,恢复了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蚕神庙等建筑。其中,延赏斋是当年乾隆观赏农耕景象的观景建筑,东西两侧共有13间游廊,廊中陈列了48块描绘农耕的仿制石刻。由于水操学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为了尊重历史史实,故耕织图内也复建了部分水操学堂。在植物景观恢复方面,原景区内的3198棵大树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乾隆年间古柳19棵,是北京地区年代最久、遗存数量最多的古柳群落。此外,还依照“耕”与“织”的景题寓意,种植了桑、柳、杨、桃、松、枫等大乔木和大量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绿地与水面占整个景区总面积的90%。“织女”重返人间,耕织图重回颐和园的怀抱,不仅实现了颐和园法定保护规划,同时也使颐和园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完整版图和历史原貌,其建园之初的整体造园思想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也将得到完美的体现,颐和园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保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