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古井古桥古牌楼不可多得苏州宝

admin 2003-09-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苏州城里司空见惯的古井、古砖雕门楼、古桥梁、古驳岸、古牌坊究竟有多少,日前,市文保所等单位联手来了一次彻底清点。文物保护这条无形的线,串起散布古城大街小巷的古构筑
  苏州城里司空见惯的古井、古砖雕门楼、古桥梁、古驳岸、古牌坊究竟有多少,日前,市文保所等单位联手来了一次彻底清点。文物保护这条无形的线,串起散布古城大街小巷的古构筑物,串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传统文化经典瑰宝之外的珍贵历史文化的珠链。 古井:探索古城历史的眼睛   在历史学家眼中,古井不但记载着一个地域建水的历史,同时也是古城儒家文化兴盛的印证,是探索古城历史的眼睛。   古井普查由市文保所负责。走大街穿小巷,一家家轻叩老宅门扉,寻访了2000多眼井,最终确认苏州古城现存古井650口。   文保所副所长印铭把现存古井分为官井、义井、公井三大类。官井为当年负责苏州城水务管理的部门定点挖掘的井,就像半个世纪前自来水尚未普及时,自来水公司在小巷里安装的公用水龙头。一些有名的古巷都有官井,如古吴路、观音弄、史家巷的官井,至今保存完好。官井一般体量较大,有双眼井、三眼井还有四眼井,泗井巷的一口单眼井直径便达1.5米。义井为一些社会人士捐助或合资修建,如原宝大洋行老板晚年得子,在全市捐18口井,至今还有小日晖桥、专诸巷口、仓街三口义井保存完好。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变迁,拆屋修路往往使一些原本私宅后院的私家井变成无主井,又因水质水源较好,无主井便成了公井。不论官井、义井还是公井,苏州人祖祖辈辈都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古井旁繁衍生存,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载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参加普查的调查人员经过认真考证,确定现存最古老而且保存完好的井是玄妙观的古井。这是一口宋前的方井,从井圈到井壁均为当年原物,据井内四壁青石上刻有的文字记载显示,这口古井应该比它身后的三清殿还要古老。   斑驳的青苔是古井贮存的岁月的记忆,但随着时代推移,这些古城独特的文化符号正在悄悄离我们远去。据历史记载,苏州古城在清代尚有2万口井,到上世纪50年代,古城区还有1万口,而这次普查,能够记录在册的,也只有1000口左右,保存完好的,仅剩650口了。据老人们记忆,盘门内原有汉井,但岁月沧桑,汉井已废弃。虎丘也有唐代遗井,但当年的井栏圈早已不知去向,现在取而代之的,只有明代井圈了。古井的锐减令普查人员震撼,印铭认为,古井消失的原因是井的使用功能的消失。大量古井因此废弃、填埋,只有少量古井才能在相应的环境中保留下来,其作用也只能是“仅供观赏”了。 古桥:连接历史和未来   为了摸清苏州至今还有多少古桥,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张照根与十几名考古人员一起实地踏勘,确认现存古桥梁74座,城区古桥梁45座。   专家学者认为,苏州古城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历经千年风霜,却始终完整保存着建城初期三横四纵主要水系的基本格局。而有水必有桥,于是普查便按水系展开。   不少文人把苏州称为“桥城”,众多的桥成了与苏州不可分割的一种文化内涵,成为苏州文化的经典元素,而桥的材料形制的演变,则清晰地标志着苏州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唐中期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就有“红栏三百九十桥”之称,人们从“红栏”判定当时的桥为木结构。到宋代出现石桥,明清的花岗岩桥,苏州桥的牢固度大大增加,数额也增至四百多座。那连接一条条大街小巷便于行船的石拱桥,说明了当时的交通是以水运为主。据说到了清代,苏州的桥已达557座,全市桥梁之多、密度之高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许多古桥便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宝带桥、蟠龙桥、吴门桥、老裕棠桥、老觅渡桥……这些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桥风姿优雅,成为苏州一笔珍贵的财富。自民国以后,城区出现的主要是水泥桥,水泥桥多为平桥,说明苏州的陆路交通开始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调查人员在桥梁普查中发现了一些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中没有记录在册的古桥,如城内第一纵河上的窥塔桥;第三纵河上的大郎桥;第四纵河及支流上发现朱马交桥、东薛家桥、胜利桥、潘家桥;城内第一横河的红桥、外水关桥;第三横河及支流的公和桥、志成桥、胜迹桥;城外石路、上塘、山塘地区也发现了平安桥、东八字桥、西八字桥。不少古桥至今保存完好,如列入市文保单位的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的寿星桥,至今保留单孔拱桥的典雅造型,保留了大量宋代武康石构件,被视为古桥中的精品。   由于城市建设、交通等诸多因素,现存古桥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鸭蛋桥在道路施工中已损坏大半,许多古石梁桥难以承受滚滚车流运行的压力,龙华寺桥等面临坍塌。与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记录相对照,更多的古桥因道路改造、街坊改造而被拆除,如任蒋桥、善耕桥、花桥、华阳桥、状元桥、马津桥、白献桥、兴市桥、升龙桥、仓桥、帝赐莲桥、芙蓉桥、长善洪桥 、永福桥、仓河桥、僧堂桥、新造桥等,已永远成为苏州人心中的记忆。普查人员呼吁,古桥梁的保护应在城市建设中引起高度重视,古桥梁的拆除、移建、拓宽应征得文管部门同意,老桥重建应尽量采用原有或旧构件,以防古桥变成仿古桥。 古牌楼:苏州人文精神的永久标识   中国的牌坊是封建社会的纪念建筑形式之一,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街道、路口,宣扬礼教,标榜功德,昭示后代,类似于西方的纪念碑。每一座牌坊因建筑的纪念意义不同而文字、文饰图案及其艺术风格又各有差异。几乎每发生一起大事便要立一座牌坊,苏州便有了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有了进士坊、登云坊、百岁坊。不同的牌坊有不同的立意,有不同的雕刻,也有了不同的故事,于是,牌坊便成了一种文化载体,记载着历史上苏州人价值观念的判定。   苏州古牌坊的普查由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张晓旭、葛扬带队。苏州历来人文荟萃,名人多,才子多,牌坊也就因此多了起来。根据历史记载,仅平江区范围内,曾有古牌坊二三十座。此外,山塘街、观前街、府前地区,都是牌坊林立。而这次普查却与大家想象的不同,真正耸立于街区、书院、寺院之前的古牌坊已是屈指可数,不少原本立于街巷的古牌坊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退居”到了民居内。普查小组在山塘街找到一处已改造成店面的古牌坊;还有一处改作粮油店的古牌坊因道路拓宽粮油店拆除,两根牌坊立柱孤零零地立在路边;而奇怪地“窝居”于民居内的古牌坊竟然有好几处。经过艰难的查访,调查组确认苏州现存古牌坊30座,其中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有26座,残存仅二根立柱的有3座,一根立柱的有1座,除少量为明代牌坊外,大部分均为清代遗存。这些古牌坊大多为景观类牌坊和纪念性表彰类牌坊,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当数文庙的棂星门和阊门外山塘街五人墓的双柱出头石坊。但即便是棂星门六柱三门四扉石牌坊,也已从当年新市路边的文庙大门口移到了现今的文庙内,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   让普查人员深感欣慰的是,苏州古城历经战乱和沧桑,古构筑物中真正精华部分没有流失,成为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和财富。市文保所所长汤坤明说,对于我们这座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来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保护好众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要保护好这些面广量大散落民间的古构筑物,在这座古城里,古井、古砖雕门楼、古桥梁、古驳岸、古牌坊甚至古代遗留的古石板路与苏州百姓世世代代朝夕相伴,营造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成为人们可触可知的历史文化实物见证。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