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弥合——第二届边缘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竞赛述评
admin
2003-07-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历史上没有任何时期像今天这样如此迅猛发展,城市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在不断地延伸、扩展,建筑在日益地更新、增长。而相对于道路和建筑的发展境况,介于其间
城市历史上没有任何时期像今天这样如此迅猛发展,城市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在不断地延伸、扩展,建筑在日益地更新、增长。而相对于道路和建筑的发展境况,介于其间的公共区域如广场、绿地系统、建筑周边环境、市政设施等的空间及其构成要素,本应成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成为构成城市形象最为重要的物质与精神的联系纽带。但是,我们看到的则是其边缘破裂的现实趋势。
这并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亦或是无病呻吟。试看今天的城市环境建设,是否得到应有的、合理的重视?要么是一些开发商在投入巨资建造能直接换取经济利益的建筑而忽略或草率地对待建筑周边公共环境的建设;要么是城市管理者盲目攀比广场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造就了一批失去人文关怀与非人尺度的城市空间;原来协调统一的城市形态要素之间不断显示出离散和不和谐,建筑、道路、地下空间、绿化、标识、市政设施等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更有甚者,一些做法全然不顾具体的场所和艺术题材,以为放些雕塑、做些小品,就可以创建艺术化的生存环境,一时间,造成大量的视觉污染。
不尽人意的现实,迫使我们认真思考,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曾经拥有的空间与形态的有机、和谐与统一。
发挥城市公共空间的弥合作用,是确保城市发展有机、平衡的关键。作为重要公共空间——广场和绿地系统,可以提供市民以休闲、交往的空间,进行各种文化、艺术、民俗、纪念活动。它们又是建筑与城市的衔接地带,连接着地面、地下甚至是空中的城市交通系统,具有组织交通集散的功能。只顾叠山理水、侍花弄草仅供观赏的绿化与广场设计观念应该改变,我们既要考虑空间的物质功能,也要考虑人们居于其中的切身体验和与城市地位相协调的文化品格,发挥公共空间的精神与物质整合效益,使其在协调建筑与城市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广场和绿地系统还是市政公共设施的载体,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设置,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景观质量的优劣。因此,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应强调公共设施与环境景观的共生性,融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需要于景观的空间构成之中,并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加以对待。无论是人行天桥、地铁出口、公交车站,还是标识指示、小品建筑,均应以整体性、协调性的处理来弥合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创造亲切宜人的活动场所和形式新颖的空间形象。
城市环境建设的实施过程,应不断强化公共空间及设施与建筑、城市的一体化,城市市政、交通、环境、园林、文化、艺术等部门需要协调配合,成立有效的协作机构,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统一规划建设或设置各种公共设施,让总体环境处处体现现代设计意识。
城市环境的系统性、综合性决定了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是学术层面的问题。基于对公共空间边缘化的忧虑和对公共空间在弥合建筑与城市关系作用的期待,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了第二届边缘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竞赛活动。相对上一届竞赛活动关注建筑自身的公共空间而言,本届活动则更关注城市的公共空间。我们并不奢望通过这样一个竞赛去解决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而是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立起建筑、环境、城市有机协调、平衡发展的设计意识,避免形成偏执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观。在此,我们要感谢黄薇副总建筑师为本次竞赛选定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为那些满怀抱负的未来建设者们开启了一扇观察城市发展的窗口,提供了一个表达他们对城市建设理想的平台。同学们也以其独立的思考和颇具创意的构想,让我们看到城市环境建设的美好前景!
[B]第二届边缘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竞赛获奖作品评委述评[/B]
马国馨
《MONSTER》
作者:蔡明
方案评语:
本方案以“怪物”(MONSTER)为题,在各应征方案中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在对待这个实际的边缘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售票亭、通风口等,更多的人是从建筑小品以及装置的角度入手考虑,但本案似乎更多地着眼于波普艺术,利用了来自影视形象,运用传播媒介常用的商业技巧和场景,在喧闹的城市干道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中心的过渡空间上,形成了视觉、形体和色彩上的冲击力。尽管波普艺术曾被评论家认为粗俗或哗众取宠,但也有人认为这是雅俗共赏。从本方案的构思看,怪物的形象如果有个把能是中国传统的“怪物”,形成一定情节或东西文化的对峙,可能会更加有趣。
朱嘉禄
《剧场@广场》
作者:李涵
方案评语:
作者以“e”时代带来的新思维、新理念作为创意的主线,创作出建筑主体与城市广场之间、广场与小品之间、功能和空间多向拓展,互相渗透的边缘空间,这是一个模糊的空间,内涵丰富的空间,成功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的空间。广场上的小品,如能开启翻转的雨棚、从地面升起的座椅等都充满作者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也成为对总体构思的具体的诠释,使作品既有鲜明时代感的创意,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胡越
《流动的边缘》
作者:张雪瑞 陈曦
方案评语:
本次方案的题目是一个有具体场地的概念设计。该方案的作者没有在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手法上进行过多的纠缠,而是抓住了广场的空间环境特点,在方案中突出表现了地内人员流线的动感,设计手法简洁、明快。该方案满足造型和美观的同时保证了建筑物出口和过路交通流线的顺畅。另外作者还通过作品及图面表现了较强的专业素养。
黄微
《DISPLAY THE DRAMAS IN LIFE》
作者:宫勉
方案评语:
把“心理场”变成一个个用玻璃组成的“泡泡”,再用“泡泡”来做一个游戏——两只相离的“泡泡”代表陌生;两只相近的“泡泡”代表熟识;两只相交的“泡泡”代表接纳;两只相叠的“泡泡”代表相爱……所有的“泡泡”或近或远或离或叠,它们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空间,也构成了出口,通道,雕塑,建筑……
该方案创意独特,同时概念与建筑化的表达方式结合得也很好。
张宝玮
《在文字上舞蹈》
作者:孙华
方案评语:
借助处于消失边缘的文字去填补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空间,在文字、文化与特定的城市空间之间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视觉关系,构思较为独特。从生僻字与各种外国文字的组合中,作者试图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凝重和当代全球文化的多元走向,加上文字雕塑的构想与市政公共设施的结合,使整个方案比较好地体现了文化广场的文化属性和空间形态。
傅祎
《空中花园广场》
作者:梁广明 周坤
方案评语: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利用是此方案的特点,作者运用模数化的结构网格在城市与建筑之间构筑起一个具有过度性质的、丰富的立体空间,满足了广场各方面的功能需要,模数化的设计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数码的形态,与中关村作为数字技术中心的地域性格相符。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152313.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157748.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21854.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26984.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252583.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32863.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335150.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340954.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344375.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21155348238.jpg[/img]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