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泣血倾心再造“世遗”贝聿铭设计苏博新馆记

admin 2003-07-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3718122240269.jpg[/img][img]/upload/news/2003718122244509.jpg[/img]苏州博物馆新馆模型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18122240269.jpg[/img]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718122244509.jpg[/img] 苏州博物馆新馆模型[/center]   一、苏州:“三顾茅庐”请大师   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是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籍苏州,美丽的家乡给青少年的贝聿铭留下温馨而难以忘怀的记忆。   与故乡再度牵手是贝聿铭离苏赴美70年后的1996年4月16日,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贝氏故居狮子林内为贝老先生举办了八十寿诞大庆。在亲朋好友济济一堂的欢乐气氛中,贝聿铭愉快地接受了苏州市城市规划顾问的聘请。他谦逊地说:我已经退休6年了,搞规划不是内行,搞建筑还可以。他很有见地地提出“建议”,苏州的城市建设首先要治水,其次要绿化,在这基础上再搞好规划。第二天,他应邀在苏州建筑设计院作的一场令苏州建筑师们终生难忘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他的“建议”。   当苏州市投以巨资建设图书馆、体育中心的同时,建造体现苏州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博物馆在2000年被提上议事日程。苏州的领导立即想到了擅长设计博物馆的大师贝聿铭,他们多么想让贝老能为家乡留下一个传世之作啊!可是贝老已是耄耋之年,且路途遥远,他能答应么?果然,贝聿铭婉言相告,自己年事已高,他让三公子贝礼中任董事长的贝氏事务所承接这个项目。   2001年10月,在中国银行总行大楼竣工的庆典上,贝聿铭向被他邀请与会的苏州领导了解了苏州市以及博物馆新馆的筹备情况。当他获悉新馆馆址定于世界遗产拙政园、狮子林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之处时,不禁脱口而出:这可是块“圣地”啊,这个事情我的儿子是做不出来的。正当苏州乡亲看到“一丝希望”时,却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允诺。   翌年2月7日是农历大年初七,应贝氏事务所邀请的苏州政府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纽约,受到贝老热情接待,洗尘午宴竟吃谈了2个多小时。贝老详细了解了苏州的情况,当他听到苏州近年来投资数十亿元治水、增绿,强化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当他听到市里领导在小年夜研究到深夜,最后拍板建造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种种事项后,禁不住为之动容。随后代表团来到贝老办公室时,意外地看到四周墙上挂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资料,桌子上竟然还有一座新馆地块的模型,深感贝老已经有所思考了。这次,贝聿铭答允应邀赴苏州参加签约仪式。   2002年4月,贝聿铭终于回到了故乡苏州。他仔细察看了新馆址的四周古建筑及民居,历时达2个多小时;他虚心倾听了由苏州市和国内顶级的建筑、园林和文物专家参加的两个“专家晤谈会”。在倾听了张开济、吴良镛、周干峙、齐康、罗哲文、陈薇等大师们的发言后,贝聿铭动了真情,他说:“我退休了12年,今天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苏州是我的故乡,我接受这个挑战,这是我最后的挑战,也是最难的挑战。”并提出,晚上他要亲自签约。   变顾问为亲自操刀——这令苏州的领导喜出望外。4月30日晚,当贝老用那微微颤抖的右手有力地签上贝聿铭三个大字时,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电波迅速将贝聿铭重又出山、承接可能是封刀之作的消息传遍全中国、全世界。   二、贝聿铭:闭门谢客挑战“最难”   “最难的挑战之一”是体力和精力。贝聿铭在签约会上致词说:“我已经退休12年了,这12年里,我接受的大部分邀请是些愉快和简单工作,不像这一次。”就在这次不到4天的时间里,贝先生强忍闪腰的疼痛,坚持考察、座谈、接待、阅读资料,中午与晚上都请医生为他推拿,最后一天他是坐着轮椅上飞机的。85岁还接受这一挑战,该有多大的毅力,多深的亲情。   “最难的挑战之二”是设计的难度。新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之间,位于苏州古城内吴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地区之中,难度非同一般。贝老谦逊地说:我虽然祖籍苏州,但没有在苏州长期生活过,对吴文化的理解很肤浅。然而,他还是迎难而上,世界级的大师总是在解决世界级的难题中脱颖而出的。贝聿铭在罗浮宫成功地设计了玻璃金字塔,为东普鲁士王国兵器库的博物馆成功地进行了改造和扩建,这两处原址也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贝聿铭接受苏州市的请求,一是情系故乡的吴文化,另一方面恐怕就是冲着这个“最难的挑战”。   贝先生回美国后,整整半年多闭门谢客,连事务所的人也不让进。还一会儿一个电话,要这样那样的资料,包括大量大字本的唐诗宋词和昆曲曲谱、剧本演出光盘等吴文化的资料。美国找不到,就请苏州寄快递。他还要求苏州方面将博物馆3万余件馆藏文物分类介绍的材料寄给他,以便“量体裁衣”。有时晚上睡着突然来了灵感,深更半夜翻身下床伏案工作直至凌晨。事务所的林兵、司徒佐先生告诉记者,这些是他们从来没碰到过的。   求全求美是贝先生的一贯风格。他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他自费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的专家。他甚至连新馆内外的一树一木都有细致周到的考虑,反复关照新馆内的紫藤一定要用忠王府内文徵明手植的古藤嫁接。在拍摄电脑合成的效果图时,他指着助手拿来的一棵柳树说,这是北柳,要换南柳,使助手在美国又好一番折腾。   去年11月上旬,贝聿铭终于完成了他的概念性方案和初步设计,并制成了1:300的模型。他通知苏州方前往“验收”,并将图纸及方案分别寄给参加“晤谈会”的诸位国内大师,亲笔修书,敬请他们“不吝赐教”。   三、新馆:再造一座“世遗”   11月11日,苏州市政府派出的代表团一行7人来到贝氏事务所的会议室,在模型前,贝先生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看看,找一找哪是老馆,哪是新馆。”大家一下子还真的难以区别,新馆与紧紧相连的忠王府、拙政园以及周边环境风貌完全融为一体,敬佩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贝先生说:“设计如同做针线活,急不来。开始我做了一个方案,走走,行不通。又做了一个方案,还是做不通。现在这个方案做通了,我比较有信心。”他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随着贝先生对模型和图纸的阐述,大家由浅入深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珍品的风采和神韵。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这些新建庭院又成为紧邻的忠王府和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诠释。其造景设计在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沿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坡屋顶则以灰色花岗岩取代黛瓦,既保留了与粉墙的统一色彩,却拥有更好的纹理和坚牢度。   屋顶设计源于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而新的屋顶已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新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以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体现着贝氏建筑艺术的特色。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感到心旷神怡。   对空间,建材与技术孜孜不倦的研究提高,是促使贝聿铭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作品的精髓。这些,都在这一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与吴文化传承珠联璧合。   贝先生的设计理念为苏州代表团所由衷的佩服和震撼。贝先生的设计理念还深得国内那几位大师的赞许和肯定,除了与贝先生进行个别细部的探讨外,他们一致认为这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完美地达到了“晤谈会”上众多专家提出的希冀和要求。他们认为,若干年后,这将是苏州又一座“世界文化遗产”。   吴良镛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前有很多人问贝先生,在你设计的作品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贝先生回答,这就好比我的几个女儿,你说我最喜欢哪一个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可能是罗浮宫吧。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贝先生也许会说,他最喜欢的是最小的“女儿”。   如今,这位待字闺中的“小女儿”还没出阁,就已引起世人的瞩目,美国派森传媒机构跟踪拍摄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全过程,在美国公众电视台和全世界播放。可以想象,当2005年底贝聿铭的“小女儿”撩开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贝先生圆圆黑边眼镜后面那双慧眼,一定笑得更弯、更甜。   (本报苏州7月16日专电) 照片均戚振林摄   贝聿铭:“苏州的城市建设首先要治水,其次要绿化,在这基础上再搞好规划。”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