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筑细节更让人感动

admin 2003-07-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有建筑大师点评过“没有意义的住宅”,还有一个特别建筑奖项,评出的一等奖叫做“有缺陷的住宅”,就是说,只有在住宅本身存在缺陷,不够完美的情况下,人才会去主动地弥补这些缺陷
  有建筑大师点评过“没有意义的住宅”,还有一个特别建筑奖项,评出的一等奖叫做“有缺陷的住宅”,就是说,只有在住宅本身存在缺陷,不够完美的情况下,人才会去主动地弥补这些缺陷、维护这个家,这时候人才会与建筑发生关系,才会让人感动。   其实有时候我们对建筑的讨论过于微观和精细,我们应该是从大的角度着眼,去看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对话,去讨论它们的关系,而文化的讨论应该是稍 为次后一点的事。其实也无所谓海派或者什么派,国际化使得人的流动频率加大,所以建筑最根本的关系是与人的关系。   人对建筑的感觉有时候很粗糙,建筑设计很讲究楼盘整体布局、讲究建筑线条等等,其实人往往只对建筑的底层有印象,至于顶层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印象。但矛盾的是,建筑的小细节却往往让人感动,比如面砖的材质、颜色、使用等都不能随意而为之。   城市最终是由大量住宅型建筑构成的。一外方建筑师在中国做项目,不做博物馆等公共建筑,而是专门选择做大体量的住宅项目,这也说明建筑上的概念只是一时的兴奋点。   有人说,上海的建筑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个性太强烈了。陆家嘴的建筑比曼哈顿的更有个性,但合在一起却非常丑陋。原因就在于这些建筑的天际线,他们堆在一起会对视觉产生很强烈的震撼效果。   北京不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它的建筑铺得很散。有专家指出,潘石屹的SOHO现代城概念很好,但是使用起来有毛病。原因在于它的解决方案与对象之间错位了。虽然它的设计很好,但这个设计是为一个假想的使用者度身定做的,所从一开始就错位了。   住宅建筑更应该平民化人性化   法国建筑大师说“住宅就是居住的机器”,目前我们的技术仍与国外差距很大,许多建筑仍是秦砖汉瓦,谈文化追求似乎没有必要。上海虽然一直处在中国发展的前列,但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做得很好,真正需要文化的人是很少的,更何况居住环境、居住氛围这些东西是居住者本身去营造的。   相反,有人提出房地产和任何消费品一样,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只有政府与投资者才宣传它的投资价值。房产的价值无非是土地价值与房屋的价值,土地70年后国家要收回,房屋就算能用100年,100年后的使用价值也几乎为零。上海15%的人拥有85%的资产,大部分老百姓买房是为了自住,所以应该让老百姓知道买房子就是进行消费,而不是在进行投资。   交通、环境、商圈、教育等方面就是通常所说的区位优势。但其实房地产一直强调的区位概念也不是不变的,相反,区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漂移的。一般来说,住宅房产占GDP的比例在5%时,市场表现为求大于供,8%时表现为供大于求。据预测,上海市场上房地产开发达到10%的时候供求接近平衡。商业是跟人走的,因此,在住宅项目开发之前就能预见市场先机,这样的商业项目才会成功。   住宅建筑应该更平民化、更人性化。上海的住宅客厅总是追求4.2米、4.5米的大开间,这样在南方是可行的。据说南方人不好客,不会随便邀请人到家里去的,客厅并不是一个聚会的场所,不必那么大。南方的厅也不放置电视,尤其文化层次高的人,都在卧室看电视,客厅则多是用于交谈。所以在设计时要先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才会做到人性化。人性化也不是要考虑建筑本身要怎样保留到100年后,不是追求文化,而是考虑现实居住。   还有人提出,在房地产行业,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从历史来看,人类对居住的要求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住宅就是满足居住的基本要求的。住宅最重要的是要从居住的本体出发,更多地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从建筑材料、设计施工、景观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这才是真正的对人的尊重,才是以人为本。   开发商一贯重视对居住品质的追求和维护,作为一个成功的有影响力的企业,有责任也有能力对住宅基本品质制定一个尺度,根据这个尺度来检验楼盘,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最好的公寓在上海,最好的别墅在上海,5年内最好的房产项目都在上海,那为什么上海长期以来没有声音呢?可能这座城市需要的不是掌声,而是利润。所以人们说:“最好的概念在北京,最好的景观在深圳,最好的房型在上海。”支撑这房型背后的是坚挺的购买力。   作为开发商,要考虑社区和城市的关联度,消费者希望得到什么,开发商需要提倡什么,追求什么都是值得思考的事情,要有责任和压力并存、信心与机遇并存的精神。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