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筑要考虑社会承受力
admin
2003-07-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SARS之后,低密度住宅受到欢迎,而对于高层高密度的建筑非议颇多。但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心区大量建设低密度住宅,除土地供给这一大问题外,市政设施的使用效率也会变
SARS之后,低密度住宅受到欢迎,而对于高层高密度的建筑非议颇多。但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心区大量建设低密度住宅,除土地供给这一大问题外,市政设施的使用效率也会变得很低下,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业内人士强调,还是要以经济的观点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北京中心区的密度一直居高不下,开发商进行超强度开发的恶果非常明显,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负担沉重;二是停车难和绿化地少等问题积重难返;三是产生热岛效应;四是住宅楼型不合理。就拿楼型来说,开发商为了利益就要做高容积率,做高容积率就要做塔楼。但塔楼的采光和通风都有问题,甚至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如阴暗的电梯间,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追求高容积率造成的,而它最严重的后果已经在香港的淘大花园出现了。因此密度的控制特别重要,我们在做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兼顾其他,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从表面看,高密度、通风都不易阻断传染链,于是塔板优劣的比较和低密度的探讨又旧话重提。物业类型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不同的住宅型态对应不同的消费层面和功能需求,它取决于城市发展、土地资源和城市居民的支付能力。开发商是社会资源整合和技术运用者,他的责任是利用资金、技术、人才、规范、管理、材料和设备来创造社会价值,它可以利用现有技术设备建造高标准的房子,但它所产生的成本,社会是否有承受力?
有报道称,SARS病毒会长期存在,这对建筑通风和有效隔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对现行条件下的建筑和技术提出了挑战。比如,高度通风和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节能、节地是背离的,是一个制约因素,窗户越大节能越差,建筑越独立越不节地。
我们固有的围合思想、小户型、超小户型是否需要反思?如何做可以规避问题?这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虽然小户型是近年的销售热点,市场看好,但它毕竟是过渡性产品,人口居住密度过高,电梯拥挤,交通组织不畅;尤其是一些存量房改建的和利用地块边角设计的小户型,户型、朝向、走道都不利于居住健康,问题多多。即使没有SARS的爆发,对于小户型也应该反思,而过去是“好卖”把这些问题遮蔽了。
当然,绝不会因为SARS的存在,某种建筑形态就消亡了。对一个住在平房,还利用公共厕所的居民来讲,集合住宅是安全且舒适的。乡间别墅对于生活在高密度居住环境中的人来说是健康且舒适的,但随之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包括其他。社会永远不可能高度划一,财富决定了人的需求水平和消费能力。现实生活要求我们,应该更深层地研究和提高建筑技术水平,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加强管理和防范措施。
超小户型与酒店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功能,不同的是超小户型是以公寓形式出现,在服务等级上要低于酒店,但内部配套比酒店多一个厨房,面积也大一点。这类物业满足了某类人群在特定阶段居住的需求,是居住的过渡性产品。同酒店一样,这类物业必然是密集的。对这类物业,不一定是通过技术加以改进,而是应该在管理上有明确的手段。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