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谕:扎哈的建筑设计高潮期刚刚开始
在上个月,位于北京内城的一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作品“银河Soho”已经落成,并被开放承办过多次建筑设计相关活动。扎哈·哈迪德女士的设计一贯以曲线造型的形态与形式著称,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当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不同的认可或批判。最近,笔者采访了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北京负责人大桥谕先生。大桥谕先生出生于日本,生活于欧美,而此次在中国地区任职设计总监意味着他将长期生活在中国,他本人对这一生活变化也倍感兴奋。
记者:在2012年,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完成的数个中国项目已经陆续建成或在建,可否谈谈贵事务所选择来到中国开展设计工作的原因?
大桥谕:在中国,我们有很多项目(包括政府项目和私人项目等)正在设计或已经在建。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08年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很让人兴奋,后来,不仅我们的项目团队留在这里,事务所的分部也被建在了中国。经过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作为接纳世界各地游客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开放之都,中国就此走入一个新时代,开始寻找新的定位,我们也很荣幸成为这一发展时期中的一员参与其中。我们事务所其他的办公室散布在世界各地,但最近我们有计划将重心转向亚洲。
从事设计并不是完成自己的事情,还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建筑是地域性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有差异,每一个项目都是因地而异的。我们一直尝试在建筑语言上与自然产生关系,所设计的建筑的形态是软性的,例如山峦、岩石等,希望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回应。
记者:但是扎哈·哈迪德女士的一些分散于世界各地的项目确实在造型上存在相似性?
大桥谕:我们确实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的,而且我们也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在中国,我们与soho中国公司有数度合作,他们提供的地块大多位于城市繁华区域,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回应城市,如何将这一区域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建筑成为当地环境状况中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的一部分。建筑并不是一个独立体,需要在长时间发展中与城市结构合为一体。整个城市是活的,有些时候,不仅是在某一个地点建造一个地标建筑,设计师的行为也包括多层意义——通过一个建筑激活区域和人群。
记者:这些作品无疑被看做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银河Soho,但同时也是有奢华风格的创新,您会如何看这一现象?
大桥谕:无论是库哈斯,还是扎哈,这些建筑师都是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声誉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和项目也分布在世界各地,不仅仅是在中国,他们拥有的是当代最高水平的设计能力。
人们普遍对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的印象是奢侈的,以银河Soho为例,人们会认为建筑对空间的应用过于铺张,其实我们的设计对空间的利用是很有效的。任何具体的内部房间区域都是方正的,中空的环境为其中的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提供了双面的日照光线,使使用日光灯的次数和时间也相应减少。每一层都比上一层突出空间的层叠式建筑立面,光照经过过滤会更加柔和,露台设计也为清洁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所以造型的功能性与观看的视觉感形成了同构,这一项目获得了LEED的银质认证。
这一作品当然在材料、技术等方面考虑了资源节能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小心可持续性的含义,一个舒适合理的建筑能够在一个场所存在较长的时间,而不需要在数年后拆建和改装,这意味着,它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
记者:一位明星建筑师的建筑显然不会轻易被拆毁,从明星建筑师的形成机制的效率来看,网络时代给了建筑师很好的机会传播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们的作品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您会认为扎哈·哈迪德女士是一位幸运的人吗?
大桥谕:扎哈·哈迪德的作品确实是全球性的。人们在当代接受信息的速度是快速的,她受到广泛关注有媒体的关系,有网络发达的影响,可以说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借由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多关注。人类生活在五、六百年前时,主要是在以教堂为生活中心交流互动;在没有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人们通过聚会和阅读书籍的方式了解讯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传播也变得多元起来,网络时代意味着信息发布是面向所有人的,一些人获得名声确实是通过网络完成的,但那可能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的真实实力达到最好。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你的信念会引导你的行为。
一个明星建筑师不是一天造就的,也不是单纯靠网络平台可以形成的。建筑师必须要有热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相信自己。明星建筑师的“明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荣誉,它意味着建筑师能够不断自我挑战和超越,并总是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我认为,一个优秀建筑师应该真的明白如何去完善自己,这一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好的设计师需要通过很努力的过程完成很长时间的累积,其并不仅包括建筑,这是一个人生的哲学。
扎哈·哈迪德女士获得认可得益于很多不同的因素,她所遭遇的时机显示了,在这个时代真的有人了解这一设计风格,其自身的天赋和一路上学习的过程也很重要,另外需要有很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实现理想,当然也需要运气。我认识扎哈·哈迪德女士已超过25年,我看到了她的一路成长。她最早的工作室只有4个人,发展至今,总部已拥有四百多位员工。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是非常前卫的,在电脑技术尚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想法只能在纸上绘制出来,其实是时间赶上了她的设计。
她在这么久的努力之下获得了很多奖项,这些奖项不仅是具专业性的,也是在学术上被承认的证明。我想,扎哈女士并不是想要成为明星建筑师,她只是希望能做到自己的最好,在设计每一个项目中都希望永远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也希望将在上一个项目中学习到的经验带到下一个项目中,而一直挑战自己。最好的运动员永远都要保持最好的状态,去思考如何超越自己,也实现人们对于扎哈的期望。
记者:您提到了扎哈·哈迪德女士的天赋,也谈到她本人对设计的责任意识,我们看到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完成了很多项目,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设计环境有何不同?建筑师是否已经被资本所牵制?
大桥谕:中国目前的状况与西方不太一样,中国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不仅是在中国,但是中国更加明显——确实存在着大量资本的、人流的、信息的快速流动,这些流动改变着人们的思考。这对我们而言也是挑战,让我们思考如何设计更好的商业性建筑,在此之前我们主要以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项目为主。
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相比历史上的其他阶段要快很多,按这种速度建设并不完全是一个好事情,我们要考虑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中国确实在发展,但是各个国家发展又可以有各种不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社会平稳地发展,这需要新的方式和策略,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会渴望更好的事物。对此,这其中包括来自政府的控制和来自私人的控制。私人和政府的发展方向不同,政府会关注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而私人希望从建筑师那里获得的更多是不错的创意。举例来说,潘石屹先生和张欣女士与我们具有相应的视野,他们在设计项目中有和我们一样的目标,他们也希望通过与建筑设计做出紧密的配合改变城市的面貌。我们和他们合作过多次,事实上我想我们应该算是伙伴关系。
跟所有国家的政府合作都会遭遇很多不同程度上的困难,因为不同国家会有很多不同的制度约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任何方面都需要现代化的完善。同时,中国是比较特殊的国家,要保持稳定需要快速地改变市场环境以进行把握和调控,需要将过“热”的状况恢复平衡。所以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状况更快速地制定法令和法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数,并不能以更激烈的方式发展,所以我想在一些事情上要按照它的方式运作,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算是一个自由市场。
记者:一些建筑师认为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展现了数字技术时代这一阶段的建筑可能的建造和美学思考,您会如何看未来建筑与技术的关系?
大桥谕: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确实很具当代性。数字技术帮助了我们,使建筑更好地被控制形态和设计效果,更正确地将设计实现。建筑本身是与人互动的载体,这种互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会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和使用空间的方式。我们也一直在改变,去思考如何想象技术和改善生活——一定有一些新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技术,我们才刚刚开始。
技术每天都在变化,未来的建筑师与人的空间互动会更加频繁和具体。曾经和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都是一个大技术环境,未来的技术会更个人化,建筑也会将技术更个人化,你会更了解你对温度、气候等体验的感知。设计者会提供一些框架,发展方向最终取决于使用者对空间的私人化使用。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