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有人情味的自然
方海:博士,建筑师,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在北欧五国中,您认为最能代表北欧景观设计风格的项目是哪一个或是哪几个?
方海(以下简称方):谈到北欧五国的景观一般只涉及芬兰、挪威、丹麦、瑞典四国,因为冰岛人口特别少,森林、冰雪是主要的景观支撑。就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北欧四国都纷纷出台了政策,提出在住宅设计里面从开始就要考虑景观,而不是在项目后期才做。考虑景观的时候有两个因素,首先强调生态,我们看过的几个国家最新的住宅区基本上全部叫生态住宅区;其次是结合艺术,把艺术结合进来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芬兰一个大的项目里面有1%~2%的费用是用于艺术的,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这一点芬兰跟丹麦做得比较早一些,瑞典和挪威也都有。除此以外,北欧的景观设计特别能够体现集体智慧。除了挪威有一些直接委托的项目外,芬兰、瑞典、丹麦的设计投标全部是通过竞赛来进行的,之后会有一个委员会来进行评判和调整。这些委员并非来自单一行业,而是建筑、环保、艺术家、官员、开发商、规划部门都有,还有律师,这样能够保障项目运作得非常合理。北欧城市之所以总能当选联合国评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政策得力是很重要的。
8~11. 阿尔托大学背面的阿拉比亚住宅区。
如果要选择一个代表性的项目,应该算是住宅项目,它们特别能展示现代北欧的景观设计风格。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芬兰我们学校(阿尔托大学,原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TAIK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School of Design)后面的那个住宅区,我们称之为“阿拉比亚”。我和我们的学生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它的观念很新。这个项目地处海边,景观非常自然,周边有森林,这就决定了它实际上不需要很多的动作。一般说来要展现某方面比较强,就要做大量的事情。芬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并因此非常谨慎。人类的建造活动怎么样才是生态的?哲学家会说什么都不做才是最生态的。
阿拉比亚项目很大,它以住宅为主,也包括工作室、一大片的旧厂房改造,当然也有超市这样的生活服务设施,有点类似创意产业园。这个项目所强调的一是生态,可以说每一栋建筑严格按照生态的建筑标准建造。芬兰出台生态建筑标准是比较早的,而且带有强制性。芬兰每年都会有建筑师、科学家、工程师不断地发明和应用最新的生态手段。在这个项目中采用了海水循环、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另一点强调的是艺术对精神的提升。他们认为艺术的介入会对整体的效果有所提升,有很优秀的艺术家参与进来,用艺术思维把景观的设计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不管是入口的门牌标志,还是里面的墙面、楼梯间的壁画、砌的砖墙(砖墙采用的是学生自己烧的砖)都会刻上一段小故事,而且故意不写完,看到的人便会问故事后来怎么样?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个项目实施的方式也是比较特别的,是和我们学校合作,专门以毕业设计的形式来做。学生总共分为20多个组,每个组3~4个人,空间、家具、陶瓷、玻璃、服装、多媒体数字艺术,每个专业的人都来参与。
除此之外,瑞典马尔默的Bo01生态住宅区也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这个项目属于湿地改造,一直连到海边。这一项目集中了瑞典和丹麦的一批建筑师事务所为此工作了很长时间,它获得过很多奖。那里有1~2km长的防护板,一年四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躺到那里休息。小朋友在沙滩上跳舞,一些人在那里交流,音乐家在表演,会有种回家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好的景观就是能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放松、安全、温馨。此外还有艺术的提升。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卡斯滕·乔根森(Karsten Jørgensen),在评述挪威景观写道:“挪威秀丽的地貌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既是优势,也是劣势”(The spectacular Norwegian landscape has been both strength and weakness for Norwegi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芬兰的自然景观有何特征,是如何影响景观设计的?
方:这句话有点太哲学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实际上自然景观是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或者说是人类存在的一个背景和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东西,破坏它是一种不得当的行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
12~14. 韦萨•洪科宁教授设计的拉伊西奥城市中心
芬兰这个国家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它把保持自然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思想。这与我们国家还是有些差异,我们虽然有名山大川,但是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改造。芬兰的自然景观以森林和湖为主,大约有70%的森林、20%的湖、10%的丘陵。长期以来芬兰(瑞典也稍微有一点类似)整个国家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面貌,自然景观就是他们居住的景观,换句话说他们的景观设计是完全最大限度地建筑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这一点跟其他很多国家都不一样。可能澳大利亚、新西兰稍微有些相似,但他们在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上不如芬兰有力量。
所以如果说自然景观是一种优势,是指不用太多的动作就能够保持秀美的景观;反过来如果说是一种劣势,可能认为太单调了,没有做很多园林,没有给它修剪成什么样式。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在所谓的北欧学派内部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芬兰,一个是丹麦。这两个国家在建筑、工业设计上有很多方面是一样的,并同样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在景观设计理念上却截然不同。丹麦人一定要将花园修剪的规规矩矩,不论郊区还是城市里面的花园和绿地,都修剪得特别规整。但是芬兰完全是自然的,没有围墙。芬兰人认为“自然是必须要尊重”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他们自称是“从森林里面刚刚走出来的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芬兰在技术方面非常高明,并充分地应用于生活设计,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在最小程度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的最大需求。尽管在当时被认为力度不够,但这种观念现在看来是非常深刻的。
芬兰的建筑、工业设计等处于引领世界的水平,相比较而言,景观设计则略微薄弱,在您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会是哪些?
方:这一点我刚才初步解释过,对景观理解的角度、景观设计的切入点不一样,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人普遍做设计的立足点是景观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出来,做得越多,显得水平越高。芬兰景观尊重大自然,认为自然就是最大的景观设计,万不得已才会修整一下。这也是为什么整个欧洲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很低调,翻看北欧的景观杂志,常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设计,但仔细阅读后,往往收获良多。
您能介绍一下芬兰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现状,以及景观与建筑、工业设计、城市规划行业之间的关系吗?
方:芬兰的景观事务所的规模都比较小。在欧洲来说,景观事务所都不是特别大,不像东南亚、美国、日本,还有我们中国。政府机制会来控制,景观需要有人做,但是不会有很大的动作。芬兰整个国家的景观设计师大约只有400多名,整个国家的建筑师才不到4 000人。芬兰很多学校是有景观专业的,但是没有景观学院,建筑学院下面设有景观专业,或者建筑师最后转为景观设计师。在意大利、芬兰、法国、德国,建筑师是通材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可以搞景观,可以搞电影,也可以设计皮鞋、汽车,兴趣在哪里,就可以做哪方面的事情。一般的景观事务所很少超过10个人,他们的项目基本上是配合建筑师和规划师来做的。景观设计师也可以涉及到灯光照明设计、工业设计或是家具设计。景观实际上已经扩大到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一种景观,景观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生活环境。所以不仅景观,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等,它们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而又密切联系的,设计工作一定是一种团队的行为。
我们了解到芬兰设计师十分注重城市环境的灯光设计,您能否谈谈对此的理解?
方:对此我有两个理解,一是自从发明了电灯之后改变了人类的整个面貌。灯与黑暗是密切相关的,有了黑暗才有灯。灯解放了人的活动。现在评价大城市时,其中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灯,“不夜城”就叫大城市。芬兰因为地处北欧,对灯光的设计感情尤其深厚。北欧的冬天比较漫长,一年有一半左右是冬天。赫尔辛基冬季有两三个星期上午大概10点、11点天才亮,下午两三点天就黑了。到了北极有整整一个月左右全是黑的。
其次,比较同样条件下的瑞典、挪威、俄罗斯,芬兰的灯光设计尤为突出一些。因为芬兰在100年前左右吸收了当时欧洲大陆的新古典主义,然后和本民族的民俗传统结合起来创造了民族浪漫主义的风格,这个风格的意思是用设计来救国。那个时候芬兰还没有独立,先是在瑞典治下的一个大公国,然后是俄国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因此它就特别强调要将本民族特点发挥出来,将来要赢得独立。在建筑、设计、音乐、科学等方面都如此。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设计教育体制,芬兰目前现代设计的教育,包括建筑与工业设计、照明设计等领域,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可以让芬兰一代一代产生特别好的设计师,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成功率特别高,在全世界的舞台上每一个时期芬兰设计师的主流份量都非常大。这个民族还很低调,会闷头把事情做好,非常值得学习。
您曾经说过“就像吉普赛人之于衣、中国人之于食、美国人之于行一样,芬兰人是之于住的,住所在芬兰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是否也就是对于住所精益求精的追求文化,造就了芬兰建筑的精彩?
方:吉普赛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家园的民族,他们不工作,所有的财产全部在身上,所以他们穿得特别多,会把所有的家当都随身带着,衣服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中国人之于食是全世界公认的。美国人时常搬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有一个统计,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搬17次家,工作也不固定。芬兰人特别强调住,他们吃得很简单,穿得也相对很简单,但对于住的方面自古就特别强调,芬兰建筑在近现代100多年来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之一。包括建筑里的家具、工业产品设计等跟住有关的内容也都做的特别好,每一个细节都可圈可点。人类的衣、食、住、行,不同国家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因为芬兰人对住所精益求精的态度,造就了芬兰建筑的精彩。这个道理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只有把住宅做好,这个国家的建筑才会好。
芬兰设计的“人情味”是如何体现的?
方:人情味有几个含义,一个就是以人为本的含义,这是人情味最大的含义。以人为本又涵盖了很多方面,首先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第二个必须让人使用得既健康又舒适,同时还要有效率。不管是家具和工业设计、建筑和景观设计,设计得不合理肯定不舒服。
真正的好设计就是有人情味的、设计的理念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生态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当然还有经济的原则。这几点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美的原则。
在您的文章中曾谈到在芬兰很多杂志的主编,也都是在业的设计师,“任何一个国家的设计杂志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个国家的脸面”,芬兰的专业杂志是如何影响行业的发展的?
方:在芬兰几乎所有设计、建筑杂志的主编或者编委、助理全部是非常好的建筑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主编好,杂志办得好;主编差,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只好乱讲。在芬兰,一个主编做三五年就去经营自己的事务所了,然后再换一个头脑更加犀利的。据我观察,芬兰、瑞典几个杂志的主编都很有思想。现在更加年轻化一些,名声可能没有那么大,但都是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统统都是(或曾经是)开业的建筑师。我记得一句话,设计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杂志是登载设计的,杂志也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脸面。芬兰杂志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确实非常显著,芬兰建筑师群体里面的共识是建筑一定要做好,否则不好意思登出来。
芬兰每个行业都有非常专业的杂志,比如建筑行业一个主流的杂志叫《芬兰建筑评论》 (Finnish Architecture Review),就像我们中国的《建筑师》跟《建筑学报》的综合,这个杂志是欧洲目前最古老的建筑杂志,有140多年的历史,即使是在战争期间也没有停刊。它已经被评为欧洲第一的建筑专业杂志,里面包含很多非常精彩的东西,而且很系统,世界各国顶级的专业人士都到那里说话。
除此以外,还有专业的混凝土建筑杂志、钢结构建筑杂志、木结构建筑杂志、建筑与合成材料杂志等等。另外,每个地区有自己的杂志,每个学校有内部杂志,思想交流特别多,这才真正叫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学术的交流,比如每年的阿尔托研讨会,它的主题轮流变,一年建筑、一年设计、一年理论。世界各地最领先的思想、做得最好的一批设计师都会去交流,来共同提高。芬兰的学生也因此获得很多信息,能够始终保持高的水准。
请您用一个词语概括您对当代北欧景观设计的印象。
方:概括起来就是自然和人情味。合并成一个词语,就成了“有人情味的自然”。跟中国的私家园林中的自然不同,芬兰的景观完全是共享的、没有分界线的。
这就是芬兰的景观,这个景观很独特,而且在某些方面有很深刻的含义,需要仔细消化。大部分人把它给简单化了,觉得是“无为”,但现在的事实证明,那里没有污染问题,没糟糕的环境问题,他们笑到了最后。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1,(03):70-73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