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张开济:留住北京的天际线

admin 2011-1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张开济提出要保护北京的城市轮廓线就应当限制高层楼宇的建设,并呼吁要保护好“人民的北京”。
  城市轮廓今不如昔

  记者:有人认为,北京目前高楼林立是地少人多的客观事实所决定的,因为从全局考虑,让更多的人有房子住最重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塔楼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解决居住、绿化和停车等问题。您却一直在呼吁建造多层和小高层的住宅,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呢?

  张开济:因为大量的塔楼会破坏一个城市的天际线。北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历史名城,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的古都风貌已经今不如昔,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北京原来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轮廓线,也就是天际线已被近年来有如雨后春笋般的高层塔楼所破坏了,以致从远处看来,我们的文化古都竟有些像香港、新加坡等商业城市了。我觉得非常可惜也非常痛心。不过晚改总比不改要好。
建筑为人服务

  记者:塔楼固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通风、采光不良,还容易产生热岛效应等,但是修建起来可以见缝插针,对地形的要求也比较低,当然还有容积率高、利润高等,如果改建多层和小高层的板楼,势必降低密度,由此看来土地利用率低了,这算不算一种损失?

  张开济:拿上海作个对比。上海与北京可以说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人口密集、用地紧张的大城市。在上海,大量建造高层而引发的日照、环境、生态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决策部门的重视,逐渐开始限制高层住宅的建设。我想,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它给人带来不适,即便很高效,也未必值得推广。对土地的利用并非穷尽就好,我觉得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现在的“失”也许是将来的“得”。

  反对“假古董”

  记者:如您所说,现在的北京城和50年前大不相同,而且已经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大都市发展。为了保留北京的文化风貌,您过去提倡“旧瓶装新酒”,并力争将湖广会馆改作戏剧中心,先农坛太岁殿变成中国建筑博物馆,白塔寺变成石刻博物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筑形态也必然要产生变化。有的新瓶子还在照搬旧模子,看起来不伦不类。
张开济:我赞成“旧瓶装新酒”,但坚决反对建造“假古董”。现代的房子就是现代的,没有必要去“复古”。这两年的建筑很少像前些年那样盖小亭子了,不过垂花门在一些餐厅、饭店还是很多,像外国的唐人街这种生搬硬套的“民族风格”实在要不得。现代的建筑应是亲切、开放和平易近人的,而且要在建筑尺度和色调上与传统保持一致。这一点有东西方的差异。西方的卢浮宫、凡尔赛宫都是体量巨大的宫殿,而北京的故宫总体大,组成的个体与民居无甚差别,因此现代建筑应尊重已形成的环境,对体量大小有所把握才好。

  取消大杂院

  记者:提到建筑文化的保护,自然要谈谈北京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玉阶丹楹的四合院是明清以来老北京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过去人们比较注重保护的是故宫、寺庙等公共建筑,对普通民居则有些冷落。于是拆的拆、改的改,好多都成了十几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大杂院。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最近才开始重视起四合院的历史价值。

  张开济:建筑上可以将北京城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帝王的北京,如故宫、颐和园;第二个是鬼神的北京,如天坛、各种庙宇等;第三个是人民的北京,就是四合院。四合院本身的建筑结构很简单,玄妙是当中的院子,既是天井,又是一个多功能的生活空间。平日里种花养鱼、叠石造景,遇上结婚祝寿,天棚一搭,院子就成了小礼堂。四合院要保留,但要取消大杂院。而且保留独栋没有意义,应当是成片的保护。现在北京市规委编制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这是很大的进步。广安大街红线70米范围内发现纪晓岚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后,立即将红线向南作了推移,并压缩了路面宽度。爱护文物是好,不过也不要过头。比如“开明戏院”(珠市口影院)是从意大利回国的建筑师沈理源的作品,但是与广安大街的改造矛盾很大,而且沈老的作品很多,分散在天津和北京两地,因此我建议将这座建筑的现状加以测绘并拍成照片,将来为他的作品出版一本专辑以纪念我国建筑界的这位开山鼻祖,也就可以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