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d Sheard访谈:伦敦奥运专题
“自2000年悉尼奥运与2004年雅典奥运后,公众对奥运场馆的期望就不断升高,在北京奥运的巅峰后,伦敦自然感受到巨大压力,若我们无法超越上述城市,那么如何才能办出风格不同的奥运?”Populous建筑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伦敦奥运主场馆设计师Rod Sheard如是回应关于“灵感”的问题。
他选择了以解决缺憾为切入口。他注意到上述城市的奥运场馆尽管让人惊叹,但在赛事结束后的经营状况皆面临挑战的现实。“这很好理解,以田径赛事为例,任何一个大型商业体育场馆都无法以田径赛事实现永续经营——要在平时卖完两万五千个观众席位,田径赛事肯定不是首选,但作为奥运场馆,又必须要考虑到田径赛事的需要。”他的思路是,与其改造不赚钱的运动,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吸引人,不如改变场馆的设计本身。
问:奥运主场馆的观众席位从赛事期间的八万个一下子缩减为赛后的两万五千个,这能否说明你努力把“临时性”元素融合到这个永久性设施?
Sheard:我们一开始觉得变换这个场馆在赛事期间与赛后的功能性与组成的主意很酷,于是我们尝试做场馆的改装设计,例如可以拆除的墙、可灵活拆除或添加的座位数等。我们在做这个初始设计时克服了技术与预算的挑战,但问题是客户(注:即奥运交付局)不欣赏这个方案。于是我提出“拥抱临时性(embrace the temporary)”的概念,以临时建筑的角度来设计这个永久性场馆。过去人们一直对建筑的永久性存在迷思,这令建筑设计的思维固化,建筑师不得不遵循大量的条条框框,一旦打破这种迷思,就能发现临时性建筑能做到很多永久性建筑做不到的事情。在这个概念上更进一步,我们决定以设计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方式来设计这个主场馆——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各个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团队设计,最后再组装到一起的。我们也选择这样做。举例说,设计场馆洗手间的团队就与设计场馆上盖的团队各自独立,各个团队的设计面世后,我们再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你现在所看到的场馆。
问:听起来确实很酷,但公众对此买账吗?
Sheard:这种设计不是常见的永久性建筑的解决思路,因此这个项目绝对与过去的奥运主场馆截然不同,这让公众在理解设计意念上花了不少额外时间。有趣的是,在设计方案公布后,BBC旗下的儿童频道CBBC做了个观众调查,当然是面向儿童的,结果显示这个设计在儿童中十分受欢迎。这表明年轻一代理解不是每栋建筑都需要是永久的、不可更改的,而应该还有一些建筑是可在拆解后重新利用的。
问:你认为这种临时性概念对今后的建筑会有何启发?
Sheard:我们才刚刚接触到临时性这个概念的表面罢了。例如我们在温布顿体育馆所使用的纤维上盖,是可以折叠的,这种技术在过去就没有,而科技发展令我们如今享有更多选择,这将有利于业界产生更多元化的临时建筑。问题在于,公众在过去只懂得评判什么是好的永久建筑,但对临时建筑却没有标准化和广为接受的评估标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会知道怎样的永久建筑才算漂亮,但临时建筑呢,如何定义其是否漂亮?
尽管存在观念改变的挑战,但接下来的世界杯、亚运等大型国际赛事也应该考虑一下,为了只举行一两周的赛事,是否应该背负永久建筑的包袱。一旦建筑是永久的,承办城市就要为这些场馆未来的经营方案作出详细得让人头疼的考虑。临时建筑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过去大型赛事场馆总是远离市中心、位于偏远市郊的问题,这源自市中心没有大型地块可供发展的现实。若使用临时场馆,市政广场、公园和公共绿地等即可变身为大型赛事场馆,观众毋须再进行耗时费事的场馆通勤。我们已经就临时性的概念与全球不少客户进行了接触,他们表达了各自的兴趣。这笔账谁都会算,为两个星期的使用兴建一个能容纳7万人的球场,似乎过于铺张。若采用我们的赛事与赛后双重模式,则可选择兴建一个只需容纳2万人的基本场馆,并具备在大型赛事举办时将坐席数扩展至7万个的方案。
问:就奥运主场馆本身而言,你预期这个大型场馆赛后将如何永续经营?
Sheard:韦斯咸(West Ham,英超球队之一)俱乐部在赛后会把这个场馆作为其主场,另一方面,东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也考虑将这个场馆租借为其体育设施并用作体育医疗研究中心。当然,这个场馆也可举行演唱会。伦敦市政府也会保证这个场馆每年有相应时间交由当地社区使用。因此赛后这会是个多用途场馆。这也许需要一点后续投资。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