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AECOM王晓川: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反馈与修正中才愈加完善

admin 2010-12-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任AECOM 规划+设计 北京规划总监,资深助理董事。资深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王晓川先生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建筑硕士,在北京大学获得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


王晓川(AECOM 规划+设计 北京规划总监) 

  王晓川 

  现任AECOM 规划+设计 北京规划总监,资深助理董事。资深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王晓川先生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建筑硕士,在北京大学获得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

  王晓川先生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工作多年,尤其对土地利用和房地产有深入的研究,擅长主持政府课题与大型综合项目。拥有跨专业优势,能够综合运用建筑、城市规划和房地产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曾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编专题《北京首都中央行政区空间布局研究》、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海外大城市发展经验借鉴研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以及《引导北京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规划策略与调控措施》等多项课题;最新专著有《欧洲环境景观设计:城市-景观-建筑》、《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和《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等。

  作为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 曾经在德国柏林理工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工作,并赴荷兰TU-DELFT、英国纽卡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德国柏林绍尔布鲁赫与胡特恩(Sauerbruch Hutton architects)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实习,参与建筑规划设计项目。

  LAC=《景观设计学》

  LAC
: 我们了解到您最近正在翻译一本关于美国城市设计控制体系的专著《From-Based Codes: A guide for planners, Urban Designer, Municipalities, and Developers》,此书中探讨了基于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以及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规划原则的精明准则(Smart Code),请问您如何理解新都市主义以及在新城市主义指导下的城市建设活动?您认为继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后的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生态城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这些概念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王晓川:这本书08年底在美国出版,是一本关于精明增长、新都市主义的实践手册。大概在1996年的时候美国出台了《新都市主义宪章》(Charter of New Urbanism),其中就界定了整个新都市主义的主要原则。这一理论的主要背景就是在二战以后的都市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郊区蔓延,侵蚀了很多农田、基本绿地、开放空间等等现象,这种蔓延式的发展造成了不够集约的土地利用,以长距离的汽车交通为主,适合步行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提出了新城市主义,主要就是倡导城市的紧凑发展、TOD公交导向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比较适宜步行的邻里社区等等。在新都市主义原则下有很多的实践,包括美国很多区域。正在翻译的那本书主要涉及到精明准则这样一个核心的内容,强调可持续的社区、旧城更新、新城适度的紧凑发展、TOD交通模式、还强调资源节约利用,建筑功能混合及适当高密度等等。精明准则的组织原则是首先把城市进行了分区,大致分为六个基本的断面分区:从乡村到市郊一直到城市核心区域,这是依据各区不同的形态和土地使用特征来进行划分。比如乡村地区的建设形态是比较田园式的;郊区会有一些低密度的、分散式的村落以及别墅式的建筑;城市区域就会是各个功能混合的区域;再到城市核心区,就是比较高密度的,比如CBD。通过挖掘不同区域的特征界定分区,然后针对各个分区提出控制导则。当然导则也关注到了特殊的边界区域,比如城市核心区到城市中心区或者从郊区到乡村的地区,存在一些过渡地带,如何考虑各种过渡区域的使用和控制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

  如果从学科的视野来看,新都市主义及其后的景观都市主义和生态城市主义这几个概念是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来看待城市的问题,是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所面临的问题的不同而提出来的。比如最早作为都市主义里程碑的雅典宪章是建筑师提出的,其实当时学科还没有这么分化,所以说当时是建筑来主导,发展到现在已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所以这几个概念是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提出来的。当然它们的背景不一样,它们的初衷或者它们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也不一样。景观都市主义是站在把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一个发展的基底来考虑的,以往的城市发展过渡的注重了城市中的建筑实体空间或者说它的一个功能性的方面。生态城市主义则是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出发,应该使环境和生态伦理成为多学科的考虑。目前生态城市主义还需要形成一个多学科的共识,强调生态取向的城市设计理论,让大家,比如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共同面对挑战,如何使城市发展走上生态规划之路。

 


精明准则的基本断面分区


  LAC在AECOM的工作实践中,您是如何将国际前沿理论,如新城市主义及目前提出的生态城市主义理念融入到项目实践与创新中?

  王晓川:其实一个新理论从它的提出然后形成共识,到最后通过各种角度的实践反馈再修正理论,完善这个理论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新都市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来,到1996年有了新都市主义的宪章,一些主要的基本原则已经界定的很明确了,这其间也经历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来修正和丰富这个理论,现在新都市主义的理论还在不断更新。所以我想生态城市主义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刚刚提出来,可能需要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形成共识,并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完善这个理论。一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这个理论有所印证或者是推进。
    
  大家都知道,AECOM从一开始就是很注重设计、生态、经济与规划这几个方面的结合,为项目提出综合的DEEP解决方案。但不一定所有的理论,每个角度都可以直接与实践产生联系。在没有提出生态城市主义这个理论前,可能我们以前也有过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尝试,但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可能会更有意识、更加系统地在一些项目里把这种方法论融入进去。
 

  LAC: 以上这些方面——设计、生态、经济和规划,它们之间会有矛盾吗?

  王晓川:应该说不会存在特别多的矛盾,如果存在矛盾是可以通过技术途径去解决的。比如说有的方案,如果说从环境角度的十分强调生态的保护与控制控制,可能与目前开发商的角度所衡量的经济收益是存在矛盾的,但是就看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肯定不会是出色的解决方案。
    
  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低碳设计,低碳(Low Carbon)在国际上现在也是一个主要方向,但由于目前中国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得比较好,有的还处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有的还处于农业经济阶段,是不是都应该一味低碳?低碳其实是一个手段,是一种技术途径,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但是中国很多基层政府把它列入一个现在类似GDP一样的另外一个考核指标,甚至拉闸限电,限制企业的生产,甚至到限制居民的用电。低碳作为一个生态优先的技术途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目标。生态、经济和设计之间是能形成一种平衡的,不同专业的融合有助于平衡美学、生态和社会的多重目标。

  LAC: AECOM规划+设计,从公司的名称我们就看到是齐头并进的两个方向,您能觉得AECOM规划设计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晓川:其实我当时选择来AECOM也是看重这个方面,“规划+设计+发展”,就是说它强调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和一站式的服务。其因为大家都知道易道(EDAW)以前是一个以景观设计为导向的公司,现在它正逐渐融入AECOM这个大的集团,AECOM业务涵盖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环境、能源等领域,所以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综合的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在加入AECOM之前,易道其实是设计占了主导,包括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加入AECOM之后,它需要在整个工程咨询领域有一个产业链的完善,它的规划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得到了发展。

  我觉得AECOM规划设计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刚才谈到的是AECOM作为一个多专业团队的工程咨询公司,这些团队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个区域、各个领域会有不同的专家,各个团队的资源优势能够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一般单纯的规划设计公司的优势。还有一个方面,AECOM规划设计的发展还得益于各个业务线上的发展,就说它其他业务线上的发展会反过来会推动规划设计这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它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LAC: 从实际的操作的角度来讲是不是也是这样多学科的、综合的解决途径,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王晓川:目前市场越来越倾向于这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很多甲方,包括政府和开发商都希望,咨询顾问公司能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前面的经济策划到项目规划设计,一直到项目实施管理的建议等过程。所以说基本上这种模式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这要求从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各个专业团队就要对这个项目有它自己的认识,要进行各专业的碰撞,然后找到这个项目最基本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然后分析每个专业团队应该在哪个角度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协调,在后面的几个阶段的工作中各个团队还需要把自己的解决方案逐步深化,深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些融合、碰撞的过程。

  LAC: AECOM在低碳经济和低碳建设技术层面有哪些经验?

  王晓川:AECOM的低碳建设技术已经实践很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些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的工具,或者是说发展的一些实践经验,特别是已经开发了低碳生态规划评估工具——SSIM ModelTM。这个模型把各方面的指标,比如环境的、人口的、经济的、土地的和能源的条件等,与SSIM Model相结合,对不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结果进行仿真模拟和系统化的评估。这个模型有很多领域的实践,包括不同尺度和各种类型的项目。根据项目区域的不同,指标的提取和评价体系筛选,也会有所变化。AECOM在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均设有“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办公室今年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中心,就是为了着重加强低碳技术方面的一些工作。AECOM低碳咨询包括低碳经济和政策咨询、城市低碳规划咨询和低碳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在规划方面,例如天津北塘的项目、及正在进行的首钢工程改造项目,都是融入了低碳技术的实践范例。

 


通过SSIM模型对不同规划方案和城市框架作比较分析


  LAC: 据大家所知,很多设计专业院校的毕业生都以能进入AECOM公司工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目标,您认为公司更希望具备什么样竞争优势的人才?

  王晓川:很多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生还是将能进入AECOM这样的大型设计公司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AECOM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一些互动活动以及这个领域的一些信息的传递,最典型的包括“亚洲区设计工作营”,以前在广州、苏州及其他很多地区都举行了,今年是在台北市,大约有40余人参加,参加人员也是来自亚洲各地,包括我们北京办公室,还有美国、欧洲、澳洲部分地区的专家,工作营邀请了台湾当地的两所大学的学生参加,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公司的一个平台,让学生了解公司在做什么,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我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来看,公司最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创新意识的这种人才。他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并能这种思想变成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它可以有效地传递,不仅仅是在内部传递给各个专业同仁,也要有效的传递给客户。

  LAC: AECOM公司是一个多专业团队著称的大型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在实际项目工作中,各专业团队是如何进行专业融合与有效发挥作用的?

  王晓川:AECOM规划+设计今年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架构,叫MP这样的架构,就是Master Plan架构,在这个架构下面包括了比如交通、规划、设计、战略等专业。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架构下,项目组织之间是多专业合作的。例如,现在有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设计项目,可能它涉及到了环境生态的内容,还要要有经济团队要做产业经济的分析,也要有规划团队对于整个规划框架提出建议,这个时候就需要三个专业方向来组织工作。这种合作在一开始就提出来是最好的,可能跟业主接触的时候我们就会把业主的信息拿回来发给相关团队,在报建议书的时候,各个专业会将各自的理解提供给甲方,让甲方做一个取舍。等项目真正启动以后,项目总监会负责这几个专业团队的协调,每个专业团队也有自己的专业线上的项目负责人,他会组织本专业人员形成一个技术小组,这几个小组会共同的形成一个大的项目工作团队,通过workshop的形式来进行各阶段性的工作。我们刚完成的东营市河口区湖滨新区项目就是这样一个经济、环境、景观、交通和规划设计多专业合作的案例。


东营市河口区湖滨新区整体规划鸟瞰


  LAC: AECOM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设计咨询公司,是否具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和风格?

  王晓川:AECOM一直在加强品牌建设,所以不管对外的品牌宣传,还是对内的员工的一个认同感。公司2008年开始实施品牌整合计划,旗下所有运营公司都将采用统一的AECOM品牌开展工作。为使所有的项目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内部会有ISO的质量认证管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标准,但它又要代表整个AECOM品牌。AECOM整个全球已经有超过45000名员工,还在陆续增长,在这种管理过程中,各个专业团队当中也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摩擦,很多的问题都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因为世界上目前没有一个设计工程公司如此庞大,这是第一个。
    
  AECOM规划+设计也保持着一些特有风格,这是整个设计团队积累延续下来的。所以只要拿出一张图,很容易就知道这是不是出自AECOM。AECOM已经成为一个设计的提供商,而不是一个明星制的设计事务所,它更突出整个团队的协作力量。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