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齐晔: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admin 2010-01-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落下帷幕,但“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却成为全世界最时尚的流行语,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人不能回避的焦点;更由于有国外媒体爆料:顶级科学家正在竭力推广“人造的全球变暖说”!一时间人们莫衷一是。究竟如何看待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提出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何在?带着一些读者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齐晔教授。 

  低碳经济是谁提出来的 

  记者: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规划中一个十分热门的概念。按一般人的理解,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那么,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之后是否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齐晔:低碳经济概念最初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技术、产业、制度和观念四个层面。狭义地说,低碳经济是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运行模式。所谓低碳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活过程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 

  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甚至企业界的迅速响应。2006年,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以及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划了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和具体措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的《AB-32》法案更在州一级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迄今,已有多个国家相继制定了各自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清华大学成立了低碳能源实验室、低碳经济研究院和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神华集团成立了北京低碳经济研究院。目前,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和低碳发展成为中美、中欧和中日合作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气候变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记者:就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之际,有国外媒体爆料:顶级科学家正在竭力推广“人造的全球变暖说”!堪称“现代科学中最大的丑闻”。据说迈克尔·曼的报告把“令人尴尬”的中世纪剔除了,因为那一时期的气温比今天还要高,而那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之前数百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晔:在学术界,绝大多数科学家对全球变暖这个事实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根据科学数据,实际上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变暖的幅度是相当大的,难以用已知的关于自然变化的理论来解释。 

  温室效应这个假说或理论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而是19世纪末就提出了。只是温室效应现象现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问题的关键是变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有不同的意见。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中,二氧化碳排放占60%以上,其他还有氮氧化物,水蒸气、甲烷…… 

  记者:所谓绝大多数科学家是指哪些人? 

  齐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这里有3000多名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布分析报告。你说的那个迈克尔·曼,也是为这里工作的科学家。 

  记者:据说,供职于英国东安吉里亚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科学家菲尔·琼斯,在汇总气温数据时,他“使用了迈克尔的窍门,使每2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符合基思掩饰(气温)下降趋势(的立场)”。而他们提供的全球气候数据成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各国政府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气温数据。 

  齐晔:那个所谓的丑闻很难说是造假,我个人认为,“黑客”窃取科学家个人的电子邮件这本身是不正当的——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进入人家个人的邮箱,而那里面有一些话,个人认为是曲解了。 

  一些对气候变暖理论持怀疑态度的人抓住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象学教授迈克尔·曼的信件中的“窍门”一词,认为琼斯使用“诡计”故意歪曲真实数据以佐证人类活动致使气候变暖的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实际上科学家用“窍门”(Tricks)这个词是指很聪明的一种方式、技巧,直译就是“小花招”,在过去20年中,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比如说,多数工程师说一座房子要倒,只有几个人说没事,你不能听几个人的,你还是要分析这房子的结构是否存在问题,然后采取预防措施。 
[NextPage]
  记者:还有一些读者说,地球气候史大约为20亿年。中世纪那一时期的气温比今天还要高。目前全球变暖的结论是基于最近100年的观测数据,这是一个人生的时间尺度。100年对于20亿年来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那么下一个100年气温或许又降低了呢?呵呵,北京当下就遭遇59年来同期最大暴雪袭击。 

  齐晔:地球形成于45亿年以前,这个气候在最近的200年是渐渐稳定下来的,那和6500万年前恐龙那个年代肯定不一样。但在这个过程中,地球气候确实有波动,原因也很复杂。比如,有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相应位置有变化,地球气候与三种天文循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循环”。米兰科维奇循环包括地球的倾角变化、地球轨道的形状变化以及地球的摇摆度变化三个循环,以十万年为主要周期。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这三种天文循环分别影响了太阳对地球的辐射程度,进而共同导致了地球冰川期和间冰期的形成。按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预测,现在应该是越来越冷,但现在越来越热。那还有人说,气候变暖和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有一个11~13年的周期。也有说当一个4~5年周期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但研究数据表明:排除上述所有这些因素,地球气候变暖仍然是个总的趋势。 

  我们说的地球气候变暖趋势的这个理论,科学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了。我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是经得住考验的,至于将来会不会推翻,那也不能完全否定。但变暖是一个趋势。 

  记者:如何能够确定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罪魁呢?中学生都知道,二氧化碳不是一种“污染物”,它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养料。澳大利亚地质学家伊安·普利莫尔认为,气候变化是持续的自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由太阳活动决定,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大。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齐晔:我们不是简单说二氧化碳不好,也不是绝对说温室效应不好。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没法生长,没法促进光合作用;没有温室效应就更麻烦了,地球太冷,人类怎么生存?我们是说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度的强化的温室效应是个麻烦。 

  把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污染物这是特定语境下出现的。这是当时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案例。当时马萨诸塞州告美国的联邦环保局——他们认为二氧化碳应该作为污染物处理,但美国的空气清洁法没有把二氧化碳列为污染物,他们希望用法律手段把它列为污染物,进行治理。这个二氧化碳显然和二氧化硫、颗粒物不一样。所以,谈这个话题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 

  总之,从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尺度看,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是很迫切的任务。因为从过去的一个世纪看,气候变暖带来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灾害的增加,疾病的流行,生物多样化的破坏都是越来越严重……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何在 

  记者: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率先应对气候变暖也是很迫切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者,但我们始终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齐晔:是的。面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召开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中国是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最早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20%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大贡献,20%的节能减排量意味着我们在5年中减排了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整个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量的5倍。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宣布了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也是一个非常郑重的承诺,这一决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 

  记者:有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或许将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对人类生活方式及诸多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议题。那么,您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何在? 

  齐晔:对中国而言,及早动手,发展低碳经济是从根本上切断过去二百多年工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紧密关联,使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不再以化石能源的燃烧来实现。低碳经济战略是从根本上改变工业文明的动力基础,使其转向新的、清洁、高效的非碳基能源。可以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在现实中以地球系统观为基础,将生态文明思想付诸实践的具体努力。在中国,低碳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记者:如果原有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旧有的技术、市场、利益格局将被打破并重新组合,当然,就如历次工业革命一样,新革命的来临必定带来大量新的商机和利益调整。那么,您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何在? 

  齐晔:低碳发展特别关注低碳化的过程,而不是西方所强调的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总量或单位GDP碳排放量。经济的低碳化过程实质上是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减少的过程;一个国家低碳化速率越高,表明这个国家低碳发展进程越快、低碳发展政策的成效越显著。低碳发展既关注生产领域的低碳化,即单位GDP碳排放下降,同时也关注消费领域的低碳化,即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低碳发展的潜力在生产领域,而西方努力的方向在于消费领域。实现低碳经济需要技术创新、管理运行、产业结构、制度建设和观念转变五个方面的综合努力,这一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是相一致的。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走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路,这是一个大挑战。发展新能源,需要大量资金,我们是煤炭资源大国,放着不用,机会成本很高,客观上需要发达国家兑现责任义务,而那些发达国家帮助中国,也是帮助自己。 

  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曾指出的:世界所面临的不是彼此孤立的危机,环境、发展和能源的危机是三位一体的。 

  因为三者间的密切关联不仅反映在逻辑上,更反映在历史中:三个危机都与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和以此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有着不解之缘。工业化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特征,自此,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逐步引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量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结果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显著提高,人类成为影响地球表层结构和功能的巨大的地质力量,并从而开启了“人类世”这个地质时期的新纪元,局部的、区域的乃至全球的环境受到威胁而严重退化。 

  这个相互关联的危机不仅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同时也让我们提出创建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以更好地理解在“人类世”阶段生态圈和人类圈中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提出建设新的文明形态以扬弃旧有的文明,以对人类和历史负责的态度探讨解决危机的低碳发展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未来。 

  齐晔: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99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森林学院(SUNY-ESF)以及Syracuse大学哲学博士,专业:环境科学。1995年3月,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其后,在康奈尔大学理论中心任研究员。1996~2003年,执教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创立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2001年入选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记者:《思想者》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