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俞孔坚:谈土人景观设计

admin 2009-1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6月我们造访过中山岐江公园,它是以俞孔坚为首的“土人景观”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 工业遗产被自由肆意的野草、流动的河水环绕着,废弃的土地变成了一块供当地居民使用的生机勃勃的土地。提倡“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俞孔坚向人们展示了如何设计一个集历史文化、日常活动、审美启智、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场所的过程。

 

 

  俞孔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 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8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至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台州“反规划"、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Q:为什么会起“土人’这样一个名字?
  A:景观本来就是体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的,它应该是“天地—人一神"合一的。另外,也是“乡土中国人’的意思,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Q:你对自己和事务所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愿景?
  A:我喜欢挑战,就如小时候放牛喜欢走在羊肠小道,喜欢在田埂上穿越田野。更多的挑战和险境就意味着你可以体验更美的风景。所以,我的未来必定充满艰辛和挑战,我妈常说我是劳碌命.而我的收获和喜悦就是看到一个个表达我自己理想的城市与景观设计的实现,以及一批批优秀的学生的涌现。

  野草之美

  今年6月我们造访过中山岐江公园,它是以俞孔坚为首的“土人景观”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
工业遗产被自由肆意的野草、流动的河水环绕着,废弃的土地变成了一块供当地居民使用的生机勃勃的土地。提倡“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俞孔坚向人们展示了如何设计一个集历史文化、日常活动、审美启智、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场所的过程。
 
  1997年,俞孔坚筹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教育和研究中心。当时北大为他提供了1 O万元的经费,可购买了一部机器和几套软件后就已所剩无几了。而他对自己专业的教学研究有非常多的设想,“土人’就这样产生。这位每年都在国外进行巡回演讲的“学术明星”,深远影响和改变了景观设计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引起使国际对中国制造的景观的关注。在光环和溢美之词的背后,俞孔坚和他的土人景观经历的是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漫长撰写之路。

  城市如同一棵生命之树 

  路易斯康把街道想象成河流景观,而俞孔坚则愿意把景观想象成街道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理想的城市需要将水、生物、文化遗产和人的游憩网路整合在一起。这个网络让雨水留在地上,让人自由步行或以自行车代步。如同一棵生命之树,生态基础设施之上长满建筑果实。” 
   
  在黄岩永宁公园的建设上,俞孔坚说服了当地官员,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河道硬化工程,设计出一个同时满足人的游憩需要以及防洪要求的滨河公园。而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则展示了俞孔坚如何将农业景观或入城市环境,其中生产的大米更被包装成“建大金米’.成为学校食堂的额外供给,作为纪念品赠与来访者,已成为了该大学的标识和特色。而俞孔坚在秦皇岛“红飘带”工程中,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上,引入一条以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和环境。

  可持续性就是尊重土地

  面对近几年中国各大城市不断出现各种引人注目的标志建筑,俞孔坚显得痛心疾首。“修建一个‘鸟巢’每平方米需要500公斤的钢材,是悉尼奥运会体育场的17倍!我们能说这样的建筑可持续吗?再说央视大楼,它是用一种暴富的心态来接受一种‘帝国’的建筑。它违背了土地的伦理及现代建筑原理.建筑师,不论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首先都应该尊重土地,尊重场地本身。但这些张扬的建筑绝不是西方优秀建筑师作品的代表,而恰恰是中国甲方暴富心态的典型。”

  中国的火城市,假如你不走入里面的小街小巷探寻真实的居民生活,你会觉得他们的面貌几乎没什么不同。“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要求作品要有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使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干篇一律。当Rudofsky Bernard向西方世界公开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时,实际上已向设计师们提出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

  建筑师应拥有更大发言权

  但即使建筑设计师作出努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见的甲方的存在依然会让中国城市面貌变得更无奈.而俞孔坚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悲观的现实:“我们需要更强大的专业素养。如果认同外界的束缚,就永远不会有好的作品。曾有开发商请我设计中国的‘白宫’,要把湖底填平,把房子造在山顶上。但我们拒绝了。事隔5年之后,这位开发商又找回我们,这次他委托了一个更大的项目,他理解了5年前不听我的劝告是失误。我们不惟甲方是从,我们尊重甲方的功能要求,并尽力为他们的绎济和社会效益做考虑:但在如何实现这样的功能,设计师应该更有发言权。"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