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顾朝林: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

admin 2009-09-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都市世界: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怎样?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 
 
  顾教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DP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529.9亿元,城市人口1.72亿增加到5.93亿。2007年,中国有城市655座,19246个小城镇,城市化水平达到44.94%。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导致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1990-2001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增长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在2002-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翻了一番,并成为全球CO2第一排放大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CO2排放具有增加趋势。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在2000年水平上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中国继续推进城市化。到2020年,中国CO2排放量还将比2005年增长60%以上。 

  都市世界:低碳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有何创新? 

  顾教授: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创新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市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在现有目标上作出调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国现阶段高速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其碳排放与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是寻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 

  2)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进行相关创新研究:①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②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大都市空间结构;③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④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 

  3)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城市总体结构方面的低碳对策无外乎包括减少碳排放对策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效果两个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4)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由于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功能、开发建设强度、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楚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都市世界:碳排放密度与城市连绵区有很好的关联性,现在许多城市都提出以城市群的方式发展,这对低碳城市建设有何影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规避不利影响? 

  顾教授:从分省区CO2排放密度看,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化密集地区,CO2排放量均在1800吨/km2以上。上海最高,达26639吨/ km2,高于位于第二位的天津3.26倍。从产业部门看,碳排放量大的行业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在中国40%的人口和60%多GDP的江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与我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照,分省区CO2排放密度与城市连绵区有很好的相关性。 

  很显然,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合理促进低碳经济,不仅不会制约城市发展,而且可能促进新的增长点,增加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并最终改善城市生活。要发展理想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O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都市世界:您对于未来低碳城市规划的展望与建议? 

  顾教授:我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最近城市规划师、官员、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去年在香港的一个会议上,英国的Peter Hall教授把城市规划理论归纳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物质规划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科学化、定量化、模拟化时期,他认为这两个时期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全球的规划学者都应该来关注气候变化、全球增温对全人类的影响,所以规划界的所有学者也应该重新思考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原理。在未来,低碳化的城市规划蓝图,应该是所有人都追求的目标,这里面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师,还包括所有城市的居民。 

  在未来,短期30年,长期50年,这段时期间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重点,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间,找到我们追求低碳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的展望。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和国外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有些是由于制度不同,有些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现在对低碳城市建设来说,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还是中国,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在从最初的工作做起,所以我相信,我们中国的规划师、学者和政府官员,能够在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做出我们自己的创新,对世界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作出重要的贡献。 

  至于具体的建议,一方面是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既要注意跟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交流,也要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印度、巴西这样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较多的国家加强交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出理论来。整体来说,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是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服务,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顾朝林,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等。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