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建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列入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名单的旧建筑,还包括大量存在的虽然仍处于设计寿命期,但功能、设施、外观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根据法规条例得不到保护的一般性旧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近几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由于建设周期短, 可让业主尽快投入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 在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

2) 社会文化因素。旧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 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 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 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前我们对于具有历史性的建筑采取原样修复的方法, 而对于那些非历史性的建筑和历史性较弱的建筑则采取了完全拆除重建新建筑的方法。

3) 情感因素。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 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人们在这些旧建筑面前体验到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 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

4)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 全球一半以上的能量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

旧建筑改造的手法

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 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形态等等艺术手法都在旧建筑上有过尝试。随着法国卢浮宫的改扩建, 德国国会大厦的改建成功, 标志着现代主义手法在旧建筑利用上的成熟和主导地位。以下几种方式是常见的旧建筑改造的方式。

变换功能

1) 变换功能。利用旧建筑的原有空间, 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 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这种方法保留旧建筑的原有外墙, 更新旧建筑内部设备和陈旧的设施, 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工作场所等。

化整为零

2) 化整为零。根据新的使用功能, 对原有的大空间进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划分, 形成若干小空间, 然后再投入使用。主要适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单层厂房、火车站、仓库和废弃的海滨码头。

结构改造

3) 结构改造。对于原有建筑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 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做到结构可行, 经济合理。

扩建改造

4) 扩建改造。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 对原建筑结构适当的扩建、加建, 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

经典案例

废墟中的涅槃——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废墟中的涅槃——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德国科隆这座城市几乎在二战中完全被摧毁,而柯伦巴博物馆正坐落在这里,馆中保存着罗马天主教大主教区一千多年以来的艺术收藏品。设计师卒姆托在后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中重新设计了一座精美的建筑,既考虑到该地区…[详细]

  工业建筑的重生——英国泰特美术馆

工业建筑的重生——英国泰特美术馆
这座由老式发电站改造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Gallery)早在2000年创立之时,震惊了全世界艺术圈和建筑业界。它被誉为英国美术史上的分水岭,是英国拥有了与纽约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平起平坐的建筑地标。[详细]

  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 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PDF]

城市的更新——曼彻斯特的新生

城市的更新——曼彻斯特城市新生
在讨论曼城老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之前先简要介绍英国及曼城的建筑历史以便对曼城建筑的新旧概念有更好的了解。英国被英伦海峡分隔于欧洲大陆以外, 因而出现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在建筑史中,撤克逊(saxon)式是英国早期的建筑风格[详细]

  古老与现代的连接——贝聿铭的卢浮宫改扩建工程

古老与现代的连接——贝聿铭巴黎卢浮宫改扩建工程
法国的卢浮宫到了密特朗总统时代,偌大的宫殿里只有两个洗手间可供大众使用。最糟的是,走近卢浮宫让人如坠五里迷雾,人们在狭窄、标示不清的入口处四处流窜。卢浮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详细]

  新旧元素的断裂并置——卡罗帕斯卡与古堡博物馆

新旧元素的断裂并置——卡罗帕斯卡与古堡博物馆
维罗那是通往德、奥的必经之地,是古战场,也是诗人、文学家歌颂的城市。莎士比亚的作品《罗米欧与朱丽叶》使世人重新阅读维罗那城市。维罗那城的兴起,始自1263年的Scali}eri家族,在康·格兰德( Can Grande)一世统治下,城市逐渐有其风貌。[详细]

工业建筑的改造

美国——Sasaki 综合设计事务所办公室改造  

美国——Sasaki 综合设计事务所办公室改造
最近一次整修包括从大堂到会议室的大规模翻新,建筑背后还新增了一个小型社区平台。[详细]

 
“标准营造”旧建筑改造的两个实验  

中国——“标准营造”旧建筑改造的两个实验
在工作室入驻一个月后,标准营造开始了“五方院”的改造。五方院所在的…[详细]

文化类型建筑的改造

意大利——帕尔马皮罗塔宫  

意大利——帕尔马皮罗塔宫
位于帕尔马市中心的皮罗塔宫,作为法尼斯(Farnese)家族的府邸,其核心部分建于1583-1622年间。[详细]

 
中国——登琨艳与苏州河艺术区  

中国——登琨艳与苏州河艺术区
1997年,台湾建筑师登棍艳沿苏州河考察沿岸的旧仓库。在南苏州路1305号,他发现…[详细]

技术篇

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
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这个建筑设计领域,玻璃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材料的应用角度,在旧建筑改造中,出于建筑遗产史料原真性和可读性的要求,其修补部分或与旧肌体直接相连的新肌体,应尽可能采用与之不同的材料,这也是《威尼斯宪章》所强调的。另外,还需考虑的一点是修建或加建的可逆性,以免防碍日后进一步的保护修复措施。水泥、混凝土等强粘接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和自身的物理缺陷,再加上造成的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石建筑厚重感互相重叠…[详细]

 

德国建筑改造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德国某幼儿园改造为例
德国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仔细严谨的建筑质量评估技术,包括对建筑各部分能耗的测定、对建筑保温性能的测定,从而找出主要问题之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目标;②通过对建筑布局与门窗墙体精心设计与调整达到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的效果,降低建筑能耗;③充分利用无污染的太阳能。通常是通过南向窗和墙体被动利用太阳能及主动集热给建筑提供热水,或是将光电材料作屋顶、外墙…[详细]

薄膜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以Kunsthülle LPL改建的临时艺术装置为例
这个改建项目的主题是将废弃的厂房改为临时艺术装置。为格陵兰街基金会邀请“颠覆建筑”设计一个位于旧刀具厂房下的建筑,提供现代艺术活动场所临时装置,屋顶结构是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构,可举办讲座、表演和活动。它融入老厂原有的楼梯、屋顶,并扩大了建筑的立面。设计师在原本厂房加入一个抬高的有一定斜度的薄膜结构,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氛围营造的方面,设计师如是说,“当周围有风的… [详细]

 

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研究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滨水地区的逐渐衰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开始对城市废旧的滨水地区再利用进行研究,也展开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滨水地区的整治和改造工程,使很多滨水地区由原来的码头、港口、工业区逐渐转变为公共活动频繁、环境优美、地价不断升值的综合社区。其中,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是滨水地区改造更新中的重要环节,以伦敦的泰晤士河改造更新为例,在大规模的滨水改造中,许多昔日的码头已被改为停靠着豪华游艇的休闲码头…[PDF]

综合篇

旧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新课题
我国的旧建筑改造, 大体始于八十处代中期, 由于国门开放, 旅游业兴旺, 市场活跃, 首先促使一批原有的旅馆、商场因室内装修陈旧、设施落后而竞相改建, 但这类改造大多侧重于室内设计及门脸上, 对旧建筑整体地加以改造, 大约始于八十年代后期, 在北京, 成功的例子如年完成的长安街上原纺织部大楼的加固、加层及改建。在北三环路上将原北京手表厂的多层厂房改建为“ 双安商场” , 商业上也获得成功。 文章试图对北京现存的旧建筑进行分类, 并提出不同的利用…[PDF]

 

旧建筑改造的审美转型
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面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化和除旧布新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国内的旧建筑改造呈现出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几方面的问题:认为改造对象只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忽视广泛的一般性旧建筑和由这些一般性旧建筑构成的历史文化环境;对旧建筑的改造缺乏从整体环境上的考虑,更谈不上旧建筑的原有场所气氛与环境的重新塑造;仅仅看重旧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不能以更加自由…[详细]

浅析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
“立面改造”是时下国内建筑界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但大多数人把立面改造误解为仅仅是通过对建筑立面的“涂脂抹粉”而达到建筑的再生,在我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中这种方法被大量应用。不可否定,这种做法见效快,但它只适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全面地讲,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主要是在保持建筑物现有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修理、补建、更新、扩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视觉感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详细]

 

旧建筑空间环境的再创造
近年来,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人们愈来愈关注于古旧建筑的保护。笔者试图结合亲身的实践,深入探讨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就有关“旧建筑空间环境的再创遣”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设计手法,希望能对该领域的设计实践有所帮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以往注重的单一空间越来越少,随之产生的是多种空间穿插而成的复合空间,并由此派生出对旧建筑空间更新的设计手法。本文将对那些经过某种程度的改造而能被再利用的…[详细]

改造、扩展与共生——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
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新旧元素融合成功的案例,在本质上都是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路。但历史建筑也是不断演进的,因此我们将时间维度引入实践中,同时尽力呼吁人们去关注城市的延续性与人性 化。[PDF]

 

“隐藏着的有机性”——解读卡洛斯卡帕的历史性建筑改造观
卡洛斯卡帕在历史性建筑改造中强调历史层次的透明性新加元素与旧有体量在视觉上的可辨性以及两者结合后的整体统一性。文章通过分析斯卡帕的改造作品及秩序重组的策略,从“有机性”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其历史性建筑改造观有机性改造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改造过程的有机性,其二为改造结果的有机性。[PDF]

推荐书籍

空间的革命  

《空间的革命》
2006,从上海到长沙,登琨艳立起了一片空间的革命阵地。他要和自己的空间实验来证明,在被装进集中化生产的养鸡笼之前,我们未来的空间发展,还有另一种可能。[详细]

 
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集  

《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集》
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产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践做法,给其他城市对于此类建筑的价值和改造潜力认定提供了决策参考。[详细]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详细]

 
旧建筑与重建  

《旧建筑与重建》
本书详细地研究了古旧建筑的更新和再利用问题——这是建筑设计的新领域。书中列举了44个国际杰出建筑,充分肯定了古旧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性及价值,并预言这必将为建筑业开拓出新的领域。[详细]

景观中国简介 | About me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会员注册 | 投稿中心 | 建议留言 | 操作帮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0 Landscape.cn 京ICP备05068035号
景观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