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米歇尔山防波堤大桥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圣米歇尔山
-
设计公司:
-
施工单位:Dietmar Feichtinger Architectes事务所
工程师:Schlaich Bergermann und Partner
在欧洲一个最著名的文化古迹和景观上建造一条新通道,防浪堤的设计就是不小的挑战。
Couesnon河的河口圣米歇尔山周围浩瀚的海湾以及光之美和自然元素的颜色都让你惊叹不已。海平面的潮汐可达到14米,日复一日的展现自然的力量以及各式各样景观的变换:退潮时陆地远远的深入大海,涨潮时海水涨满港湾,将圣米歇尔山变成一座小岛,成为周围唯一的地标。这种变化成就了该区域奇幻的景象。
河口最小的坡度以及世界上一个最高潮汐之间的差异造就了这种现象:大海就像维克多雨果笔下的骏马一样靠近海岸。
自然区域对比人类影响
圣米歇尔山的中世纪城镇由石头建造而成,位于海湾的一块石头上,是法国访问量最多的一个文化地标建筑。自1979年,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1897年建造了一座比涨潮的最高水平还高的大坝,将陆地与圣米歇尔山岛结合起来,成为游客安全、固定的一条通道。由于部分阻断了Couesnon河,沙子就聚集,逐渐靠近小岛。
为了保护小岛,建造了一条新的防浪堤和一个756米长的码头取代了现存的通道,让水流经,修复圣米歇尔山的状态。
新的防浪堤和码头
这个新的防浪堤和码头全长2千米,增添了连续性,与该区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防浪堤的设计通过最大化透明度的设计与景观融合在一起。这个甲板是水平的,对比修道院的垂直线,它与地平线相融。设计师通过使用134个柱子(直径约24.4厘米、每对柱子之间的距离为12米)构成细条状,将对水的干预最小化。柱子被固定在底部的基底上——混凝土柱子,直径为120厘米,在海平面以下约30米的石头上——和甲板的顶部之间,避免任何对角结构元素,凸显出明确的外形。
走在水面
从陆地到圣-米歇尔山形成了一个蜿蜒的弧型。在弧线折返前微微回退,构成了丰富的景观。码头延续着海水柔和的线条,成为海湾的一部分。
新的堤道和码头形成了供游人行走的人行道,以及中央供穿梭巴士行使的道路。
堤道中心宽6.5米的道路使双向穿梭的班车能顺利通行,连接着陆地新建停车场与圣米歇尔山岛。在距离圣-米歇尔山的防御墙入口300米的地方,它逐渐拓宽至8.5m 。
位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其宽度根据预期人流量而定:西侧主要道路宽度4.5m,在末端逐渐拓宽为5.5m ;东侧次通道主要道路宽度为1.5m,末端宽度为2.5m。
中心道路由悬臂梁支撑出人行道,宽阔的露台提供了绝佳的景观。支撑柱位于堤道的底部中心。露台的倒影增强了离散的外观。
在涨潮时海平面恰巧在平台之下,给人以行走在水面上的印象。
码头的最后两百米以1%的坡度向圣米歇尔山一侧的水泥平台倾斜。每年的涨潮时期这个平台就会被淹没数天,同时形成了圣米歇尔山与世隔绝的状态。
原始未加工的材料
横向的钢铁结构在中心支撑着混凝土甲板。在道路的两边,悬臂结构(T形的钢铁支架)支撑着一个木质甲板。
没有应用多少材料协调与海湾的颜色。只要有可能,它们都是未加工应用的。时间和天气留下的痕迹对应中世纪建筑的粗糙感。
主要的钢铁结构覆盖着一层金属状的亮灰色涂层,防止建筑遭受腐蚀。所有与钢铁结构的连接都是焊接的,防止外力侵蚀。
中央部分支撑着一个混凝土石块,能承重38吨的车辆,在上面喷有沥青涂层。
行人道两边的甲板是由未加工的橡木建造。这个蜿蜒的栏杆也是橡木的,由3个元素构成,安装在钢铁支柱上。水平预制压力不锈钢电缆填充栏杆。
分离的元素被安装在西边主道和道路之间,由未处理的纤维混凝土构成,安装在钢铁柱子上,提供休息、沉思的地方。
离散的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是分散的,引导游客、突出人行道。LED灯条固定在分离元素的下面,强调与间接照明的水平性。指明灯融入在东边小区域和防浪堤的木板里。
小岛村庄上所有的供应——水、电、电信——都与此通道融合。它们位于混凝土石板下面。散步的人可以看到这些管道,这也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建筑和技术方法的融合突出强调了这个区域的魅力所在。
高银锋/译
版权声明: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须注明来源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