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边的院子
-
项目名称:
-
项目地点:西海
-
项目规模:800sqm
-
设计公司:META - 工作室 
-
施工单位:META - 工作室
-
图片来源:陈溯, 方淳
项目位于什刹海西海东沿与德胜门内大街之间的一个狭长基地,在德胜门城楼正南方不到四百米。面朝西海一侧的两排砖混结构的厂房建筑,前身就是什刹海地区久负盛名的蓝莲花酒吧,基地东侧则是七八十年代搭建的几间矮小破旧的临时性房屋,没有保护价值。房主希望能将这一贯通西海与德胜门内大街的地块改造成具有北京胡同文化特质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一系列非常当代的混合使用功能 - 包括茶室、正餐、聚会、办公、会议、以及居住、娱乐。
三进院(three-step-courtyard)
META-工作室在对基地现有构筑物进行详细梳理后,进行了审慎的改造与介入。首先,将两排东西向厂房之间形成的狭窄压抑的巷道空间转化成与胡同院落模式相符的空间类型 - 选择将东侧破旧的房屋以及南侧厂房中段拆除以及对一些临时性构筑物的清理,为贯穿整个六十米长地块中间的宽三米的狭长走道引入几处剖面宽度上的收放变化。并在扩展后的凹凸空间衔接处引入三个不同形式的悬挑门廊,半室外的廊下转喻传统院落中“月亮门”- 界定了纵身方向的层次,形成了空间意义上的“三进院”。
而这里所提出的“三进院”,并非是对传统四合院中轴对称院落格局的模仿,却力图通过错落有致,移步换景的空间层次,以当代的语言重新阐释多重院落这一概念在进深变化上的可能,同时构建了房主期待中胡同文化生活的内涵:每天下午沿着幽静而不失市井生活乐趣的西海散步之后,由面朝西海正中的大门进入前门廊,一旁便是茶室,一盏茶之后步入联系着主要的办公空间和会议室的前院,工作之余可通过楼梯上到二层的正餐室,这里六米宽的朝西大窗是观赏西海落日的绝佳之处。由正餐室迈步即到露台,也可由二层廊道方便的通向后面的居住娱乐空间;中院周围是各类后勤功能房间;再绕过后门廊,则是更为开敞的活动空间以及平日的停车场。三进充满树木植被的院落将房主需要的各种混杂功能合理归纳划分,并使整个基地内的日常行走成为一种连续的而又充满节奏变化的空间体验。
材料搭接实验(material tectonic experiment)
与传统四合院完全“内向性”的居住状态不同,好客的房主提出的种种公共功能需要在内院里呈现出“外向性”的姿态,从而引发更加开放的人为活动,这使得我们必须打破一般对院落空间围合边界的理解,将近乎于行走在“胡同”中的空间感受引入到院落中来,而这一点是通过不同的材料与其特殊的搭接方式来实现的。
内立面和西立面上使用打磨成五种深浅程度的火山岩,在尺度和色差上都与胡同中府第深宅的外围高墙相近,而在纹理上却体现了更为精确细致的变化。通过复杂构造实现的大小比例各异的楸木室外门窗则为院子内部各个观察视点带来了变化丰富的表情,并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由内向外的观景。
较为开敞的后院围墙则演化成为一场材料搭接的实验,在尝试了几种不同材料之后,拆除现场的瓦砾与环绕着后院周边几间瓦房露出的屋顶让房主想起了小时候对“瓦”的特殊记忆。作为回应,我们确定了以“筒瓦”作为后院墙材料搭接实验的主体 - 于是将本用于屋顶排水的筒瓦在旧墙内侧垂直叠放成为围屏,并通过精心控制的细微扭转,使这一原本灰暗的材料在不同光线与角度下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光影变化。
室内体验营造(interior experience creation )
为了使室内空间延续庭院的胡同日常体验,我们在室内引用了“金砖”地面和灰砖墙面,并用深色木质的栅格屏风和内嵌家具对空间进行流动化的界定,整个室内透过当代的空间语言解说着厚重质朴的故事。
对室内体验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而不论面朝西海六米宽的大窗,还是面向内院的窄长竖条窗,或是正对着玉兰树的通高玻璃,以及楸木栅格开启扇,半透的窗帘 - 室内体验的营造都围绕着对室外自然(西海或庭院)的取景。不同的“窗”成为连通内外环境、使之互相渗透的“转换器”。
西海边的院子,在原本狭长拥挤的基地内,通过空间的疏理和院落的介入,营造出具有多重层次与虚实节奏的空间体验;并通过火山岩、楸木与筒瓦的精心构造搭接,在庭院内部引入有如行走在胡同中的丰富材质感受;并进一步让这种感受通过变化的窗景渗透到室内空间中。在不断的牵引外部城市与内部营造之间的对话中,寻找并阐述着北京胡同在当代的生活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