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西秀区虹山湖市民公园景观设计 | 奥雅设计
-
项目名称:贵州安顺西秀区虹山湖市民公园
-
项目地点:贵州安顺
-
项目规模:149119㎡
-
设计公司:奥雅设计 
-
委托方:安顺市西秀区城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建成时间:2018.9
-
图片来源:日野 林涛
在大多数人都被互联网束缚在手机和电脑屏幕前的当代,产生负面情绪或面对巨大压力时,人们总是选择在虚拟世界中释放自己。弃实向虚的网络经济与时代浪潮,在实体经济饱受冲击的当下,怎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才能让人们走到户外,怎么样的公园才能成为人们适合去、乐意去的解压地?
▲公园整体鸟瞰图
什么才是受欢迎的现代公园 ?
位于贵州安顺市核心区与虹山水库之间的虹山湖公园最早建成于1985年,当时这个面积仅有2公顷的“袖珍公园”,却凭借着湖光山色、游轮游乐设施创下节日期间接待游客1万余人的最好成绩,也一度成为安顺市民休闲游玩的最佳场所。之后的几十年里公园面积不断扩大,2017年虹山湖还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所以光顾这处公园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如何将作为安顺旅游核心节点,同时也是连接城市与自然的虹山湖公园打造成一个受欢迎的现代公园,从一开始,设计团队就面对人与自然两个方面的重要挑战:其一,关于人。对于有“安顺城市会客厅”之称的虹山公园来说,它既要满足当地市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又要有足够的看点能留住外地游客。其二,关于自然。贵州安顺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集中、最明显的地区,如何克服复杂的地形地貌,让设计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也是设计师必须面对的难题。
▲虹山公园区位
基于此,设计师以社会学调研作为切入手段,对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大量走访调查。在精准获取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团队结合场地考察评估结果,形成微创介入的核心设计手法,将场地特征与设计相结合,低干预、抓重点,打造一个集休闲游乐参与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市民公园。
▲公园总平面图
利用原有竖向关系、人地关系、植被关系因势造景,轻设计、重本源。
地块高差复杂是本案设计难点之一。原场地南侧现状存在茂密林木,中部与西侧最大相对高差约16米,西侧和东侧散落民宅。微创介入的核心设计手法被设计团队贯彻始终,利用原有竖向关系、人地关系、植被关系因势造景,轻设计、重本源。
▲公园剖面详解1,利用原有竖向关系、人地关系、植被关系因势造景
▲公园剖面详解2
微创介入式设计 :干预之后,仍然具有原有生态机能
什么是微创式介入设计手法?奥雅设计团队认为判定微创式设计,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场地干预之后,场地本身是否仍然具有原有的生态机能。它不仅是强化场地本身进化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恢复能力的保护。具体来讲,在虹山公园的微创式设计,体现在设计团队利用数据模型研究地表径流、生态廊道,对挖方/填方以及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判定,在重要节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结合地形地貌与功能性质的改善。
▲微创介入式设计
场地内原有两处低洼区,积水来源于周边地形带来的地表径流和降雨,夏季洪涝严重。设计师将东侧低洼坑塘转化为“潮汐湖”花园,搭配围合景墙和水生态植被,满足了儿童的戏水需求,兼顾雨水收集调蓄的生态功能。
▲改造后的“潮汐湖”花园
“潮汐湖”岸边设有可以游乐互动的叠石水景,水景的水取自“潮汐湖”内,人们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取水器装置将水源引入水杉湿地,在一系列水循环,回到“潮汐湖”。
▲“潮汐湖”岸边可以游乐互动的叠石水景
西侧地势低洼区积水严重,不适宜布置住宅建筑,本质上早期规划没有正确理解人地关系。设计师将原有的老旧民宅移除,建造成一处雨水花园,展示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的六大要点。以生态方法蓄水、净水,需要时将水加以利用。被木栈道和灯芯草环绕的雨水花园和外形简洁的景观亭成为这一片区的视觉中心。从远处望去如同一面澄澈的圆镜,映照出两棵现状洋槐树的婆娑姿态,仿佛能够将世间万物都收进这隅小小的空间里。
▲被木栈道和灯芯草环绕的雨水花园和外形简洁的景观亭
针对原场地较为复杂多样的地形,设计师利用高差不同的挡墙处理石材断面,对中部及“潮汐湖”花园附近的高坡进行了趣味的围合。
▲利用高差不同的挡墙处理石材断面
适应性景观:展现真实的自然状态
当雨季来临时,雨水打在植被上,植被或倒伏或倾斜,最后汇入积洼地;随着持续的降雨,积洼地水位逐渐升高直至溢入虹山湖内……这是场地中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适应这种自然动态过程,力图向使用者展现自然过程中的动态景观。适应性景观即因适应而产生的景观,是奥雅设计团队认为场地得到的最佳景观效果。
▲公园的雨水管理和适应性景观
重塑场地精神:焕活老空间的新灵魂
场地南侧原为儿童公园区,年久失修、设施破败、污染物堆积,造成大量空间浪费。设计团队发现这片区域绿化基底条件良好,留有许多现状大树,因此充分考虑地形和现状树是设计过程中从一而终的原则,利用现有林木进行场地的二次设计。保留老公园优良现状大树,延续场地记忆,同时建立起与现代人的休闲需求相适应的功能场地,重新激发绿色空间,新场地焕活老公园,现状树支撑新场地,相得益彰。
▲现状树支撑新场地
▲建立与现代人的休闲需求相适应的功能场地
▲休闲场地夜景
场地的植物设计基于细致的走访调查。在充分考虑本土植物应用以展现安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兼顾外来游客参观需求,增加了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创造打卡点,坚持生态、低成本养护和可持续原则,以“四时有景、处处皆景”为导向。
▲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创造打卡点
▲公园的树木和草坪
观景台藏在一片现状树林中,是南向观湖的最佳视点,郁郁葱葱,一片幽静,新植的桂花和鸡爪槭协调新旧元素,填补了群落中层。
▲观景台藏在一片现状树林中
▲观景台夜景
奇幻森林区空旷的阳光草坪衬托着周围的现状香樟和桂花树,简单的植物层次延伸了空间,拉远了时光,给人无尽想象。
▲奇幻森林区内的阳光草坪
以现状大雪松为中心,几条碎拼小路,几块恬静的花境,几处坐凳,成了一处精致有序的小空间;粉黛乱子草长成一片粉色的海洋,阳光照耀下仿佛一张朦胧的薄纱。
▲以现状大雪松为中心设置碎拼小路、花境和坐凳
▲碎拼小路、花境和坐凳形成精致有序的小空间
在场地植物茂盛区域,清理现场长势不好的乔木及杂乱的下层,保留较好的现状柳杉林,林下种植耐阴地被玉簪、葱兰、紫娇花,芦苇灯点缀其中,野趣十足。
▲林下种植耐阴地被玉簪、葱兰、紫娇花占据,芦苇灯点缀其中
互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山地公园
只有在人使用的过程中,场所才有了功能,场所才能成为场所。传统公园往往以观光功能为主,缺乏互动体验,虹山湖公园特别注重人与场地的互动,增强使用者的参与感。
▲儿童乐园远观
基于儿童对公园的期待,设计师在互动功能置入时充分考虑了场地原本的地形地貌,将一处面积较大的斜坡因势利导改造成儿童攀爬地形乐园;除此之外,还在植被茂盛的地带建造了几处林荫花园,为久居城市的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和场所。
▲儿童滑梯
▲将一处面积较大的斜坡因势利导改造成儿童攀爬地形乐园
孩子是公园的活力和生机之源,一摊柔软的细沙、几处攀爬木桩,公园便成了他们的专属游乐场。通过对儿童空间的尺度、材料、趣味性等元素的研究,借助地形处理,营建受儿童欢迎的户外活动空间,使孩子们可以在各类非动力乐园中扩展动手能力,获得持续的快乐。
▲攀爬木桩
找寻人与自然更好的共处模式是设计的初衷。通过参与式、在地式的设计手法,塑造功能各异的场景,使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让虹山公园成为本地居民生态、健康、趣味的生活容器。
▲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进公园
生活的容器:城市有机更新的活力空间
公园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在公园中能够最快触及本地居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设计师最大限度保留了场地原有特征,对原本杂乱的场地进行整理提升,将其改造成为一处更加亲民的活力空间,让使用者在公园中能够以最舒服的方式与自然对话。不需过多的设计、不加繁杂的装饰,生活的美好便藏进了一草一木之中。在公园内构筑物建造上,秉持简洁,将地形与覆土建筑结合,用几何语言强调构筑物与环境的关系,塑造现代风格。
▲公园内的构筑物,造型简洁
▲用几何语言强调构筑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公园里,你只做你自己。
在虹山湖市民公园里走走逛逛,看着四季在眼前轮序更替,我们才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把春天放进口袋里带回家;夏天爬上树梢去摘知了;秋天拾一片银杏叶夹进书本;冬天躺在木椅上晒晒依旧温暖的阳光。卸去所有的防备,放下俗世的纷扰,赤条条地钻进森林里,像儿时一样尽情撒欢。在公园里,你只做你自己。
▲公园一角
▲公园局部
设计师说
虹山湖公园的设计与城市发展导则相契合,侧重强调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 “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构建大疏大密空间布局、层次丰富的景观,营造一个以生态为基底的市民活动公园,通过展示、体验、互动三种方式,使游人参与其中。乘优越地理位置之势,借良好的绿色基底,将曾经的废弃之地改造为一个焕发生机的公园,变无用为有用,变陈旧为新象,变沉寂为生动。
▲公园局部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