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中国耕地在2033年前后能养活15.65亿人

admin 2009-07-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具体的推算思路和过程如下:

  土地人口承载力,通常定义为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生产能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定为多高?(2)在哪个空间尺度上估算?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联系,对于重新认识时下热议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在和平时期,高消费水平下的粮食供给可以由国际贸易解决,这时的宏观“粮食安全”只能在全球尺度上评价;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一般是指在贸易封锁情况下国内总需求超过国内总供给,而这时候,食物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到温饱水平上,不可能再维持高消费水平。因此,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情况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应按温饱水平来确定人均粮食消费量。一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本研究中,1990年我国人口平均食物消费水平,被确定为“温饱水平”。这一时期的食物结构及其所对应的作物种植结构,被作为估算粮食播种面积的依据。由于这个食物消费水平及其对应的作物结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情况,不需要预测,便降低了估算的不确定性。

  199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在近年来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的:伴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比例持续扩大。例如,蔬菜面积在1990年—2004年间从6338khm2迅速上升到17560 khm2,增加了1.8倍。与此同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在持续缩小(粮农比),从1990年的76.5%下降到2004年的66.2%。此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集约度持续下降,部分省区复种指数下降明显。这说明,中国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周小萍等学者将这部分生产能力称为“藏粮于地”的生产力,并用省级数据对此进行了估算,考虑了复种指数、退耕抛荒、结构调整等因素,认为2004年前后我国耕地尚有8%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借用这一思路,对这部分“潜力粮”进行估算。然后与基准年的粮食总产量加总,形成中国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对照温饱水平下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推算出人口承载量。

  “潜力粮”包括4个部分:单产下降形成的潜力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