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没有去过的城市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许多亲切熟悉的城市空间在大拆大建中已经或正在消失,此次法国之行有幸在巴黎感受到久违的城市空间。本文从感性直观的角度对巴黎的城市空间进行描述,最后对比中国现状,反思我国在快速发展中失去了什么。
关键词:城市空间,历史,记忆,巴黎
Abstract: In last decades, China has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urbanized progress. Many of the pleasant open space has been or is disappearing. In Paris, the space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ese spaces were described from different level. At last,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ity of China, think about what has los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open space, memory, historical, Paris
1. 前言
儿时无数次走过的小巷,如今随着疾速城市化进程早已湮没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城市中。当我已经习惯周遭充斥着立交桥、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流的中国城市时,却在巴黎找回了深藏在记忆深处儿时的街巷。宜人的街道尺度、喷泉边玩耍的孩子、草坪上舞蹈的人们,眼前的一切瞬间将我拖回儿时的那个片断。
除此之外,巴黎对于历史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也让人惊叹不已。国人也一度因为城市文脉的逐渐消失而挖空心思寻找解决方案,却大多只是流于对于标志性元素和的符号应用。而置身于巴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公园之中,几乎都能够感受到其中流淌着只属于巴黎的血液。并非只因浮于表面的符号化的装饰,更多的是似曾相识空间的感受。正如老子所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建筑本身虽然给我们非常具体的实用价值,但我们真正在使用和感受到的是它的空间。城市亦是如此,它的实体围合出千姿百态的城市空间。正是这种独特的城市空间将城市的大街小巷、过去和现在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2. 巴黎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有诸多分类方式,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园等;按构成方式可分为围合性空间和占领性空间;从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可分为:室内空间(interior space)和开敞空间(open space);凯文•林奇又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道路(Path)、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更直观和感性的则是从设计手法入手,将其分为:尺度、形状、色彩、质地、标志以及空间序列等,下面就从这些方面来谈谈我对巴黎最直观的感受。
2.1尺度
城市空间尺度的处理适当与否,是城市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而且较难把握。中国大多数城市近几十年的建设一味追求“高、大、平、直”,毁掉了无数人记忆中亲切的街巷。而巴黎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整个城市到处密布着不同的充满活力的小空间。“在这里,人是主导因素。应当说,城市就是以这种人居空间为‘细胞’组成的,而那些摩天大楼、纪念馆、大商场、大飞机场等则都是派生的。”
从地铁T2线的 Suresnes Longchamp站下车,完全没有被车站与站台局限的感觉,周围满眼尽是纷繁的花草,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涂鸦。信步走下站台的台阶,街角树阴下,三四个法国青年在悠闲惬意得聊着天,还不忘微笑着与路过的游人打招呼。台阶下便是铺着沥青顺地势蜿蜒而下的窄窄街道,街道两边便是一或两层矮矮的住宅,住宅的窗口和庭院不经意的透露出的那一抹绯红的花色,不禁让你醉心于此情此景,驻足不前。
是什么原因使这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受,在我们的城市中越来越罕见?是我们一味追求的“整洁”、“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是我们太过匆忙的前进步伐。
2.2形状
巴黎有着各式各样规则与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却同样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儿时对于城市空间变化万千的体验,到现在规则而且巨大尺度的街道、广场,那种亲切感一点点被遗忘在城市飞速建设脚步中。站在埃菲尔铁塔上俯视巴黎,整个城市就像无数被切得整齐的奶酪,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的四边形等形状。且多半都是空心的,而从这些四边形的中心生长出一丛丛浓浓的绿色,那绿色下面的就是巴黎人每天的生活。和那些“奶酪”一样,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三角形的……这又是组成巴黎城市的一道特色,巴黎有很多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城市广场,或者说休憩空间更为合适。例如塞纳河边的多菲尔广场,就是三角形的(如图1)。
图表 1多菲尔广场(照片:刘欢)
2.3色彩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色彩风格,巴黎这座被拿破仑夸赞为是“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更不例外。
总体上看,巴黎主要由奶酪色和深灰色两种颜色构成。在色彩规划上,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除个别建筑物,如埃菲尔铁塔、蓬皮杜中心等外,建筑墙体均是亮丽而高雅的奶酪色系,而建筑物顶部则主要以深灰色为主。走在巴黎的老城区,整个视野被温暖的奶酪色所占据,无论走到巴黎的任何角落:卢浮宫、德芳斯还是国家图书馆,都深知自己身处巴黎。简单明了、又不乏变化的色彩,也使得巴黎在欧洲众多城市色彩显得典雅、庄重。
2.4质地
2.4.1材质
巴黎的设计和建造者很重视城市空间的材质,无论是德芳斯大拱门,还是香榭里舍大街的一砖一瓦,无不凝结着对于城市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以香榭丽舍大街地面的铺设为例,历史久远的方形铺路石仍是这条举世闻名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之一。在欧洲,铺装的历史非常悠久,其中欧洲人最钟爱的还是石材铺装。最早的石材铺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罗马时代以前,之后的数千年里,石材一直是欧洲城市中主要的铺装材料。巴黎也不例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方形的石材铺装,古老的扇形铺设方式虽然石材铺装的最初目的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当铺装的表面经历千百年南来北往的脚踵磨砺后,当初平整的地面出现了细腻的变化,宛若一件历经沧桑的艺术作品记载着古老城市的故事,此时成百上千的石块已经汇聚成一种独具韵味的景观,他们安静得躺在那里,就这样伴随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走过了几个世纪。
再说德芳斯,仰视大拱门,高大而庄重,俯视脚下,却是细碎的青石子的路面,一瞬间又让我感到回到了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家乡的小路上。巴黎就是这样,致广大,尽精微。在营造宏伟气氛的同时,从来不会忽视掉单个人的尺度。
2.4.2肌理
肌理,即城市的肌理,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表述。
决定城市肌理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方式及交通方式等,它们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
巴黎通过轴线组织几何空间体,以空间的等级关系建立起相关区域的联系。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杜地阳这样描述城市的肌理:“简单说,就是城市的脉络,是历史过程形成的城市布局。城市肌理由大大小小的道路及建筑物构成,从高处看,城市不像一块有经有纬的织物吗?”
欧洲和中国的城市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大多是在一条或多条轴线上展开的。譬如,在巴黎,卢浮宫的中轴线向香榭丽舍大道方向展开通到凯旋门,并继续延伸到拉德芳斯区的大拱门之外。北京的主要中轴线是南北中轴线,从故宫向南北延伸,此外还有以长安街为主轴的东西中轴线。而巴黎更好的延续轴线的两翼——那些百年老建筑形成的街区,北京却正在逐步失去它的两翼——胡同。
2.5标志
人们对于城市里标志性的建筑和空间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就像巴黎人都愿意从自家的窗口和阳台就能看到埃菲尔铁塔和塞纳河。
从巴黎的诸多街道都能望见为人熟知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各具特色,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都感到了极强的领域感。无论你身在这座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只要你手上有一张地图,再环顾四周你就能在地图上找到你大概身处何方。
从凯旋门顶顺着地图表示的方向看过去,你很轻易就能找到圣心教堂、埃菲尔铁塔、德芳斯大拱门以及蓬皮杜中心等只在书中或图片上见过的人类历史的骄傲。
2.6空间序列
城市中的空间序列多半是通过轴线表现出来的,巴黎最著名的东西轴线一直成为整个城市延续不息的记忆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从卢浮宫、卡塞尔凯旋门、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一直延伸到德芳斯大拱门, 8km的大轴线将巴黎历史文化的精华集于一身。然而,这条轴线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透过“人类的凯旋门”,它将一直延续巴黎的过去与未来。
图表 2 从凯旋门看德芳斯新区(照片:刘欢)
3. 巴黎城市空间中凝结的历史
3.1历史环境
“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遭到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他们委屈在不协调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林徽因
任何时候行走在巴黎的街道中,你只要不经意的一回头也许便能发现某个著名的历史建筑正伫立在街道的那一端。巴黎将他的每一座历史建筑、街道、公园和广场都作为整个城市永远值得骄傲的财富来看待却并不单单仅将自身保护起来,而放弃他周围的环境。
巴黎尊重历史,却并非把历史束之于高阁,孤零零作为一件纪念品或被人瞻仰或被人遗忘。在国内,一谈到保护我们马上就联想到围墙、栏杆,将历史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对立起来。在巴黎,一切都触手可及。蒙玛特区的德尔特小广场曾经伴随卢梭、雷诺阿、高更等人渡过了他们在巴黎最初的日子,而如今她依旧保持着她当年的功能与风貌。
在卢森堡公园里漫步,不经意间的一抬头竟看到了罗丹的著名雕塑作品。
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等众多名人居住过的路易十三广场,如今依旧坐满了休憩、游戏的人们。
巴黎就是这样,时时处处让人充满了惊喜,一不小心你就与某个仰慕已久的历史名人、名作擦肩而过,历史的记忆从来没有离开过巴黎人每一天的生活细节。
3.2现代城市空间对历史的演绎
在卢浮宫里,它的部分室内展馆以及走廊通道采用的是简单的材料和现代装饰手法。简洁而纤细的凹槽将墙面按照古典建筑比例来分割、米色有着粗糙质感的材料的应用和出色的灯光设计,让参观者犹如置身于几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殿堂,空间的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
雪铁龙公园,在踏入公园大门的那一刻,在转角的某处,它的空间形态时时在变换着告诉你他是属于巴黎的。从植物的选用,到空间序列的形式都烙满了巴黎的印记。公园中心的大草坪一直延伸到塞纳河,并向塞纳河一侧倾斜,在透视上给人造成更加深远的错觉,将人的视线延至无限远的天空。这与凡尔赛中央轴线所采用的设计手法如出一辙,将园内绿化与远处的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克造园营造出无限深远效果的手法。
无论是在德芳斯新区,还是在巴黎老城的某个街角,你都能察觉出巴黎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一路走来的痕迹。建设者时时处处让历史的记忆在你回望街角的那一瞬间闪现在眼前。
图表 3雪铁龙公园(照片:刘欢)
4. 城市空间的整体性
“人们能够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但如果没有一个总的途径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 ——奥古斯特•施吕策尔
游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时而狭窄静谧时而开阔喧闹,不同尺度和时期的城市空间在一代代巴黎建设者的手中拿捏得恰到好处。好的城市从来都不只是各种元素的堆砌,假如你徒步穿越整个巴黎,很少会有杂乱无章之感,也不会因为街道立面的相似尺度而感到单调乏味。虽然巴黎她无所不包,不同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都在其中闪耀着各自的光彩,但你很少有身处其他城市中的那种因建筑、街道风格多样而产生的迷失感。每一个建筑,或大或小,都站在自己既定的位置上张扬着自己的个性,这像极了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舞台上的众多演员每一个都尽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整个场面看起来却又如此的和谐和震撼。
图表 4 香榭丽舍大街 雪铁龙专卖店 和谐与张扬(照片:刘欢)
5. 反思:与巴黎相比,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失去了什么?
巴黎的建筑、街道、公园和广场无一不在延续着她或古老或新鲜的记忆。而我们的北京与之相比,则留给了人们太多的遗憾。
几年前,德国的《明镜》周刊上曾登有这样一段文字:“由于外国的侵略,如今圆明园一片废墟,但是古老的北京城,连同它的城墙、宫殿、寺庙、公园这些文明的象征横遭破坏,则要由中国人自己负责了……现在的北京,与其说是一座城市,毋宁是说是街道、建筑物和空地的堆砌……沿马路走上几个小时竟然看不到一座前两个世纪留下的古建筑物,更不用说具有引人注目的建筑风格了。”
今年二月份在北京,坐公共汽车经过西四的时候,很多沿街的四合院已被拆除或清空。路过砖塔胡同时,那座元代的砖塔还孤零零伫立在那里,周围的房子已经拆了一半,住在里面的人也已不知去向,不知道未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
也许中国人骨子里便有一种强烈追求变革的愿望,所以中国历史上,每每改朝换代便会将前朝的宫殿、苑囿一把火烧得精光。以至于当巴黎人骄傲的向世人展示着凡尔赛、卢浮宫时,我们竟要到日本的京都、奈良去追寻大唐长安的遗风[0](日本京都仿长安城格局,平安京建筑仿含元殿式样,奈良王朝仿唐宫廷制度)。也许是因为我们太急于丢掉落后的帽子,太急于追赶世界加速前进的步伐,却连同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也一同丢掉了。
巴黎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榜样,同样悠久的历史,同样经过了若干年风雨的洗礼,她坚持不变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身为异乡人的我都为之感到骄傲。我想生活在其中的巴黎人更是如此吧。蒙玛特高地街边咖啡馆悠闲的喝咖啡聊天的人,埃菲尔铁塔下林荫道旁微笑着向游人打招呼的人,卢森堡公园坐在大草坪上慵懒的享受着阳光的人,都在用无声却无可辩驳的语言在告诉我这个异乡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是何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