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广州:“十三行”和沙面

admin 2010-12-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明清时期,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就出现了外国人租建的“十三行”商馆(又称“十三夷馆”),是为最早在广州出现的一批“洋风”建筑。
  广州:“十三行”和沙面
  
  明清时期,广州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就出现了外国人租建的“十三行”商馆(又称“十三夷馆”),是为最早在广州出现的一批“洋风”建筑。
  
  “十三行”是中国历史上继“市舶司”制度后用以控制、管理对外贸易的具有特权的商业团体,其所设“十三行”商馆是供外国商人营业及居留之用的建筑。商馆建在十三行街马路以南,面临珠江的开阔空地,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多为二层,为外廊样式。
  
  鸦片战争后,广州于1843年 7月27日埠。此时广州的中心区已经形成,在今越秀区一带,建有重要官府建筑;后来沿江向西发展形成的长堤及西堤大马路则建有商业、金融以及办公等大型公共建筑,多数为“洋风”样式。海关大楼(1923年)和邮局为典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人借口恢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烧的“十三行”商馆,强行选定沙面为租界地。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旁,为一座长约870米、宽约290米的椭圆形小岛。辟为租界后,英、法各据一方,拍卖、经营租界地,供其它国家租用,使沙面成为外国人在广州的居留地和特权区。
  
  外国人在沙面四周筑堤为界,建桥独行,并进行了较完整的规划。主次分明的方格网道路将沙面分为规整但大小不等的12个区,所有建筑均沿道路布置,并在道路中间设街心花园。北街的临河林荫道和南街的临江公园形成沙面的天然屏界。
  
  沙面集中了领事馆、洋行、教堂、学校等各类建筑,成为各国建筑在广州的展示地。但沙面建筑一般规模较小,质量也较差,多为砖木、砖石结构。英国领事馆、宝华义洋行、法国传教社、东方汇理银行、汇丰银行以及露德天主教堂为代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