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花园胡同15号——程砚秋寓所
admin
2010-02-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故居介绍】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
【故居介绍】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砖垛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叠石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月亮门,把花园和前院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石基上,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耳房,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砖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藤萝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大宅院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辞章,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外事活动与社会公益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反日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危机感;住在什锦花园与吴佩孚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人物介绍】
程砚秋(1904—1958),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御霜,满族,北京人。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程砚秋文集》存世。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荣蝶仙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梨园世家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社会认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马连良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银圆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旧社会‘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什锦花园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长600余米。明代,胡同西段称“红庙街”,东段称“适景园”,因成国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园林“适景园”而得名,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什锦花园6号,在胡同东段曲折处小细管胡同南口东侧,现院内为1栋有4个单元门的五层居民楼,院门朝西,为两侧砌有砖垛的随墙大门,已非昔日原貌。
据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回忆,此院原为旗人邓家宅邸的后花园,经李锡之介绍,程砚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于此。程永江在此院虽然只度过从3岁到6岁三年稍多的时光,“但儿时的印象却是鲜明而难忘的”,以至于几十年后还能对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详细的描绘——“这座花园叠石为山,四周林木葱茏,间立各色石笋,铺有嵌花石子甬路,园中央建一宽敞凉亭,园东一侧太湖石山背后有一蝶仙庙,青苔漫地,阴冷袭人。花园西南部有一座花墙月亮门,把花园和前院隔开。园子东北部建有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于高高的石基上,正门都筑有石砌台阶。北正房及东西耳房,为祖母、父母亲和孩子们居住;西厢房专辟为客厅,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侧为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堆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间暂空置。院内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砖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园;院内东南角孤悬一小跨院,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据。绕过北房东夹道是一狭长的后院,向西穿越过一座门道便抵达后花园的北半部,有3间在一架大藤萝掩映下的北房,后充作孩子们的私塾。其东侧筑有花墙月亮门,南北向甬路直通坐东面西的门道,它显然是这所大宅院的后门,现权作‘正门’之用,门内两侧的数间平台屋便成了门房和仆役的往处”。
程砚秋最初的业师是荣蝶仙,而他租住的院落里又有蝶仙庙。虽此蝶仙非彼蝶仙,然诗家可能衍化出绚丽辞章,而史家只能认作是巧合。
程砚秋之所以相中什锦花园6号,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旅欧回国后外事活动与社会公益工作日益增多,东单牌楼附近西观音寺34号的住房已不敷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程砚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董事长,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锦花园较近。
程砚秋搬出什锦花园6号却显得无奈。其子程永江说:“从‘九一八’事变以来,父亲的反日爱国态度一直十分鲜明,北平沦陷使他产生了‘孤树临风’的危机感;住在什锦花园与吴佩孚府邸相邻,难免政治方面的干系,特别是‘停演’之后,住在这座大花园里总觉得招惹耳目,于是‘停演’成了迁居的契机之一。”
【人物介绍】
程砚秋(1904—1958),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艳秋,字玉霜,后改为御霜,满族,北京人。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程砚秋文集》存世。
程砚秋幼年家贫,到荣蝶仙家当“手把徒弟”,开始了学艺生涯。
旧时民间戏曲艺人学艺多采用“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曰“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学艺”;三曰“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四曰“拜师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学艺最苦。这是因为“设堂授艺”招收的多为梨园世家子弟;“家塾学艺”必是殷实之家,有钱聘请教师;“拜师深造”则是有一定造诣的艺人为了更大的长进和更广的社会认同采取的措施,也有名家为得传人而主动收徒的。如:马长礼唱红之后,杨宝森、马连良均希望收其为徒,经协商马长礼被杨宝森收为徒弟,被马连良认为义子。“杨徒马儿”一时为梨园佳话。而“手把徒弟”则多是家境贫寒的孩子为求谋生之道才投师学艺,因此,入师门之前先要签订相当于“卖身契”的文书,称做“关书大发”。
程砚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时便在天桥东大市浙慈馆票房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慧眼识珠,在得知程砚秋变嗓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后,毅然借款700银圆为其赎身,使程砚秋提前两年出师。之后,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名师。可谓:培育英才,不遗余力。贤哉,罗公!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有人评价:梅派讲究“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派讲究“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派讲究“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派讲究“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程砚秋讲究“唱”,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如:剧中人薛湘灵回忆春秋亭遇雨的一段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又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能不令人击节而叹?!
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时期息影舞台,务农隐居,以“停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有只身痛打数名日本宪兵和伪警察之后脱身的惊人壮举,为世人称道。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周恩来曾登门探望程砚秋,虽未遇,程砚秋却感慨万分。他说:“旧社会‘戏子’属下九流,没人看得起,谁想到周总理登门来看我!真是礼贤下士啊!”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