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三题

admin 2010-03-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什么是城市的文态环境?简言之,就是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而综合体现美的秩序的城市文明环境。城市的建筑与环境,不仅有提供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记录。
  一、文态环境保护

  作为人类聚居中心的城市,一般都是文明相对高度集中之地。这就是说,城市是高于农村的,标志着文明演进的环境载体,是高层次的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而历吏文化名城则是历史文化积淀更多、更深的无字史书。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质上等千保护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见证。历史是时间与空间演化的过程,只能继承和发展,就是不能割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因而也就离不开对它的文态环境的保护。从目前的情况看,在这个问题上加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是迫不及待的。

  什么是城市的文态环境?简言之,就是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而综合体现"美的秩序"的城市文明环境。城市的建筑与环境,不仅有提供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的功能,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记录。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具有无字史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与环境而能够把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把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影子、国耻的记忆、爱国主义的教育……托物寄史,真实地铭记下来。非常明显,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和东交民巷以外国使馆及外国兵营为特区的"国中之国",上海以外滩为轴心的十里洋场风貌的半殖民地租界,拉萨以布达拉宫为焦点和以大昭寺、八廓街为中心的藏族文化古城区,它们的文态环境的不同--亦即历史建筑与环境风貌的不同,正是分别记录它们各自不同的无字史书。总之,托物寄史所依托文态环境的风貌,无一不是从历吏建筑与环境的保护中得来。

  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公害,防治污染,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是生态环境即使得到保护,城市环境文明仍有可能产生文、野之别--即文态环境得到保护与遭受破坏之别。所谓"野",一种情况是指规划设计不佳,促使城市环境布局和空间轮廓(即天际线)杂乱无章,形成视觉污染。另一种情况是指"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规划设计虽好,但不起作用,因而也会来视觉污染。环境的视觉污染,其实就是损伤精神文明的一项公害。所谓"文"就是从决策到执法、旧城保护与改建的规划、引资开发和房地产建设、设计与建设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能做到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使建筑与环境体现"美的秩序"。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交响乐",用交响乐的"美的秩序"去比喻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亦即比喻文态环境的和谐是非常恰当的。章法完整、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对比统一、完美和谐,是交响乐的灵魂,应该也是城市文态环境追求的境界。不能设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建筑与环境布局杂乱无章,风貌形象粗陋不堪,或者文物环境与历史保护区(段)遭到破坏,那么城市文态环境就谈不上是完美而和谐。

  文态环境基本上可分为以历史基调为主和以现代化基调为主的两大类风貌分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保护区(即历史风貌分区)属于历史文态环境,而它的新建区则属于现代文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首先应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和绿化增多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体现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风貌分区--根据不同文态环境的性质(如历史的或现代的等),规定不同风貌分区的范围。有时有些较大的风貌分区之内,还可以再划出风貌小分区。任何风貌分区之内,均需确定统一的建筑基调,作为该分区环境风貌的主导。

  二要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保护区(段)的以及风景名胜区(点)的保护范围的有效保护,实现"建设控制地带"的有效控制。

  三要善于借景--着重"景宜借、不宜夺"的原则,促使"视觉通廊"所见的自然景物、文物古迹及其他建筑的借入,能够显示美的整体效果,防止种种视觉污染。

  四要有保护单位、保留单位、整顿地区(段)的统一规划--对历史文态环境的风貌分区,应同时包括: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建筑保留单位,三是历史环境整顿地区(段)在内的统一规划,使之协调配合,体现环境整体上的"美的秩序"。

  五要禁止破坏性建设--取缔和防止违章建筑和破坏性建设造成的"视觉污染",特别是违反总体规划的建筑高度失控和高层建筑选址失误,或蚕食历史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的破坏。

  六要运用渐变的规划设计手法--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之间,建筑基调的变换,应是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风貌规划设计应当如此运用,使过渡自然而不是生硬。

  七要消灭城市环境的土地裸露现象,大力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提高绿化质量,包括其中的雕塑的布置和艺术质量等。

  八要改善交通--历史保护区(段)的交通,应以疏散、外引为主,尤其古城中心区内外的某些历史精华地区(段)、商业老街、文化古街,应尽多采取步行区、步行街的交通方式。

  城市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的环境载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强调贯彻"美的秩序",就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物质环境的外在形象的美好,同时还要求揭示其中历史蕴涵的精神价值。总的来说,就是要达到形神兼备,外象与内涵能够互相渗透的境界。这种境界具有托物寄情、景与情合、触景生情、启人联想的精神活力在内,起到"应于目、会于心、上升为理",即物质与精神相沟通的作用。近年来城市环境风貌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原因就是因为在物质环境形式的背后,蕴藏着重要的精神活力的价值。只有完美形象的存在,才能使人去感受它、理解它。
 [NextPage]
  二、高层建筑之一--他山之石

  1989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历史名城与现代化建筑"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很多人对于中国城市竞相建造单调乏味的高层建筑感到遗憾。他们认为:"高层建筑并不等于城市现代化",不要照搬西方现已过时的东西,应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建筑遗产(《建设报》1989年6月16日)。然而最近二、三年高层建筑的发展,更加变本加厉。有些房地产商(包括外资)为了提高容积率,企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区修改城市规划的建筑高度控制。于是引起了一些舆论的呼吁:"不能白白出让’高空建筑权’"(《中国市容报1993年3月21日》),"不可忽略的’高空建筑权’"(《中国建设报》1993年3月18日)。

  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始建于l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之所以问世,一是由于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的发展;二是有了电梯的发明;三是商业的激烈竞争;把摩天大楼当作以高取胜,标新立异的广告。一些城市无节制地建设高层建筑,越建越高,于是受到人们不断的指责。例如:(一)纽约"曼哈顿的中心区过于拥挤,巨大的建筑物不仅挡住阳光和天空,而且相互遮挡,人和汽车不光走得慢,简直难以行动。生活在这里党得人总是处于躲闪、嘈杂和压力之中。"(《纽约时报评论员保罗·戈尔丁巴格》)(二)"我们开始懂得了摩天大楼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地方","国际风格这种箱形(方盒子)大楼如果作为一种建筑学传统,对世界上的大城市是一个祸害","我们不想让人们生活在建筑物的阴影下"(旧金山城市规划局局长乔治·威廉斯的指责)。等等。

  高层建筑如何分布,直接决定着历史文化名城关于文物古迹和历史保护区文态环境的保护。许多国家为此严格地掌握城市高空建筑控制权,执法如山。

  法国首郡巴黎--在现代化建设中,强调保特历史的连续性,因而格外重视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区。法国政府规定在巴黎市的历史中心区(l8世纪前形成的)不允许建设现代风格的建筑。旧城区(l9世纪形成的,靠近历史中心区的一些区)不允许建高层建筑,虽允许建设一定的新建筑,但前提必须与历史文态环境基调和谐。由于采取了这样的保护措施,巴黎古

  城整体风貌体现了古色古香的魅力。现在看到旧城区南部一幢200米高的"蒙帕纳斯大厦",是70年代留下来的遗憾。这栋高层建筑建成后,遭到各方面的谴责,认为它破坏了巴黎原来美丽的轮廓线和建筑群体空间的环境气韵。从此"蒙帕纳斯大厦"问题成了历史教训,促使巴黎的建筑师清醒地认识到旧城区的建筑高度再也不能失控。高层建筑的天地,按照巴黎总体规划,其出路应在市郊的新区。例如位于巴黎市区以西4公里的"拉德芳斯新区",就建成了20栋高为l00米的30层办公大厦。而且法国第一座超高层的摩天大厦诺贝尔塔楼也于l967年在这里竣工。总之巴黎旧城区保护与改建最宝贵的经验在于:实行强硬而有效的保护政策,把城规划的"龙头"作用落到实处。如(l)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文脉,为保护历史中心区,严格限制高层建筑;(2)在历史中心区大片地保留了旧住宅,实行保护、保留、整顿的统一协调的原则;(3)制定巴黎地区的战略性规划,开辟新区,发展外围,从而既疏解了旧城区,又灵活地扩展了整个诚市。

  美国首都华盛顿城--为了保护象征美国独立历史纪念和突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风貌,政府早就做出规定:任何建筑的高度,一概不许超过国会大厦的高度,即135英尺(4l.5米)。国会大厦建于1793年,后于l8l4年被焚,1819年至1867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扩建,l950年扩建后即形成现在的规模,全部为白沙石和大理石建筑。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是加拿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规定不准建筑高层建筑,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它是国家的首都,和美国华盛顿一样。

  英国首都伦敦--旧城范围之内,保存的老伦敦城仅1英里见方。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轰炸,破坏很多。战后急于恢复,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是按战前原貌重建老伦敦城;另一个是引入现代化道路系统并建设一个20世纪的国际全融中心。最后折中了两个方案,即首先把大部分旧街道、教堂等历吏建筑恢复保护下来,然后在它们的外围建高层办公大楼。结果是保护下来的街道、教堂等历史建筑却笼罩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中。如果从伦敦的滑铁卢桥向老伦敦城望去,会看到圣保罗大教堂处在几栋摩天大楼的压抑之下,显得那么矮小。战后这段弯路的教训,使伦敦人认识到必须扩大视域,审慎对待城市历史文脉的连续,制定政策,必须严格限制视域范围内高层建筑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大伦敦委员会(伦敦区域)根据高层住宅80%的住户反映住进之后感到的苦恼,提出了修正总体规划方案,把全部高层建筑一笔勾销(《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版)。到了1989年,伦敦规划顾问委员会进一步规定了控制高层建筑的政策原则,并列出了不适宜建高层建筑的敏感地区和可以建高层建筑的地区。现在伦敦的旧市区占地600英里,有1万多条大小街道,绝大多数的建筑是三四层高,20层以上的建筑已不再多见。伦敦旧市区是18世纪后半期基本形成的,政府机关、银行、公司、大商店等集中在这里。为了保持市区文态环境建筑风格的协调,严格执行上述的禁止建筑向空间发展的政策,旧市区着重在保持街区及建筑的历史外貌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布局的改善,特别是设备的现代化建设。英国朋友说在风格古老、色彩协调、给人美的感受的建筑群中,若是矗立一栋高楼,尤其是摩天大楼必定会破坏整个街区的风格,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见《英伦剪影》人民日报1980年7月28日)。

  尊重历史,保持特色,是历史文化名城"守土有责"的大事。借鉴它山之石,洋为中用。如巴黎、华盛顿等的保护与建设历史名城的先进经验,是越来越引人重视了。
[NextPage]
  三、高层建筑之二--古城区和新区应有区别

  由于房地产业兴起,旧城土地增值和旧城改造进程加快,全国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当前在取得新区建设和旧城改建、扩建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旧城保护与改建关系失调的困难。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出现了大拆大建、成片成片推倒重来的势头。在全世界除地震灾害或战争破坏外,人为地把旧城大面积推倒重来的实例是很难找到的。如今在旧城改造如此升温的情况下,有些房地产商争夺旧城"黄全地段",争夺旧城的高空建筑权,城市规划"龙头"作用的矛盾非常突出。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方针,本来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针,可是并未曾遍引起地方上的重视和贯彻。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其中某些大城市,一提旧城改造就要达到脱胎换骨、大拆大改的现代化。而且是以建筑的高层化,越高越现代化为标志,甚至伸入旧城中心地段或其保护范围之内。

  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并非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写。它的现代化不能用破坏历史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的历史价值去换取。概括地说,保护历史文化名域的文态环境,主要分两大方面。第一是保护和抢救旧城的历史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特色,即体现以文物建筑与历史环境为主体的古色古香风貌特色,同时整体上还应突出其水平型的城市空间格局。第二是对旧城以外的扩建区和新区,着重改建或新建为以现代化建筑与环境为基调的现代化风貌特色,包括高层和多层建筑的现代化文态环境。古色的和现代化的文态环境需要规划为不同的风貌分区,并且统一纳入"美的秩序"及整体上的分而治之和有机联系。根据这一原则必须审慎掌握高空建筑控制权。

  何谓高空建筑权?城市上空本来是"共有的空间"。这种共有的空间直接关系着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的洁净和舒适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文态环境的"天际轮廓线"美与不美。以前人们只知道土地面积的价值,后来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区,才开始明白除土地按面积计值外,还不能忽略土地的高空建筑权的价值和交易。随着城市地价的上涨,在芝加哥、休斯顿等城市,高空建筑权计价的交易也跟着开始了。由此可见,在出租土地使用权时,不仅要计算土地面积,还应当同时计算空间的建筑层数,层数越高,空间计价和标准也就越高。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以古色古香为基调的历史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以及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划上应当是控制不建高层建筑。现在巴黎、伦敦、华盛顿、渥太华等历史名城的规划都是这样。不能不承认,我们在执行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引起了某些高层领导同志和国内外若干人士的关注。高层建筑如果不得其所,无论如何也抵不了它带给历史文态环境的损害。

  举例来说,桂林和杭州均为风景与城市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的天然气韵决定了城市的建筑不可贪高、求大。这类名城的建筑只有从属自然,不高不大才能与自然和谐。

  万里同志1986年视察桂林时说:"桂林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美称,这是桂林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凡是与这一性质相悖,有碍山水风光的建设就不能干。高层楼房不能盖,有污染的工厂不能办,违章建筑要限期拆除,漓江两岸的开荒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桂林是以山青水秀著称,搞高层建筑会破坏自然景观,桂林山水就会黯然失色。""建筑物必须与自然风光协调,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对具体建筑的设计,无论高度、色调或建筑风格,都要精心考虑,严格把关。特别要注意色彩和艺术风格,不要把建筑物的色调搞得和山色相差无几,也不能千篇一律搞成’火柴盒’,桂林的山就是无峰不奇,多姿多彩嘛!"(《万里论城市建设》第273页)这一席非常重要的讲话,虽说是针对"有山皆卓立,无水不清流"的桂林而发,同时也是适于其他类似名城的理论原则,即不仅杭州,还有苏州、扬州、承德、泉州、丽江、江孜等。不久以后在《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l月25日)中万里同志还讲起:"搞建设不能破坏景观,不能污染环境。前不久桂林要盖高层大楼,把一个景点给挡住了,这就是破坏景观,我制止了。"(《万里论城市建设》第278页)

  再如上比天堂的杭州,自古以来就与西湖相依为命。"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杭州最著。"(《冷庐杂识》清人张警安著)杭州与桂林这两处山水名城,虽然自然风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各异,可是关于控制高层建筑问题,关于同自然和谐、防止建筑破坏山水尺度与气韵的问题,其本道理则是一致的。艺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像杭州、桂林这样山水魅力无穷的名城,其中以建筑为主导的城市的"美的秩序"正是如此。

  杭州的建筑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个焦点。"城市建设是表现我们国家文化面貌的重要方面,建筑艺术一定要重视起来。""建筑总要有它的艺术形式。"这是万里同志1984年7月28日在"同浙江省和杭州市领导同志的谈话"时讲的(《万里论城市建设》第219页)。不久,谷牧同志谈杭州建筑时也说"以民族风格为主,也搞点洋式的。不能搞太高的,也不能搞成一个模式,要错落有致"(《万里论城市建设》第227页)。波兰城市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曾几次访问杭州,他认为杭州"不要像、上海、墨西哥等大城市那样建那么多高层建筑。在靠近西湖的地方建设高楼大厦,’将使美丽的西湖失去魅力"。"应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建筑高度分区做出具体规定,并以严格的法令保证实施。"万里同志看过这份文字记录后,旁批"对的"(《万里论城市建设》第271页)。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几年前到杭州,据悉并不赞赏高层建筑适合于风景城市杭州的现代化。

  历史悠久的北京作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文化古都、现代城市"的双重特性。为期至20l0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表明:北京将发展成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市区规划面积控制在6l0平方公里;并继续保护古都风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等。

  北京古都风貌的重点何在?除郊区重点文物、园林外,可否考虑把重点放在:一是明清古城保护区--以紫禁城为核心,以皇城为中心区并以内城为其保护范围。二是天安门广场与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三是标志帝国主义入侵耻辱历史的"国中之国"的东交民巷。四是其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它们的保护范围。北京旧市区(指明清古城区的内城、外城,再加上城外扩建区)拥有全市国家级重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0%以上,其中尤以古城区为最多。这一现实说明了对古城区的改建必须十分审慎。同时也说明借鉴国外经验,特别是巴黎、华盛顿等保护古城风貌的经验是多么必要。它们的历史比北京短,但也是名闻世界的文化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而且巴黎还是当代十大国际商业大都会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古城区在保护古都风貌的前提下,不是原封不动,而是实现了重大的改建、新建工程,使之适合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交通、游憩的功能。举其要者如:(1)天安门广场改建、北海大桥改建、铁路车站及旧环城铁路的新建和迁改;(2)旧城道路系统的现代化改建、新建及地下铁道系统建成规模;(3)绿化系统建设及河湖系统整治;(4)改善环境,使不少工厂、仓库迁出或改建;(5)新建、改建同古都风貌基调协调的多层或低层的公共建筑。"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文物和古城保护造成了巨大灾难。北京故宫西华门城墙上至今留有一排破坏紫禁城风貌的仿古建筑,荒诞离奇,不伦不类,正是当时的历史见证--为了遮挡那座新建的北京饭店高楼的视线。"文革"动乱,故宫、北海、颐和园等重点文物、园林,虽未被砸,却全被封闭起来,不许开放。古都文物的破坏还有长城--古北口、西拨子、官沟、居庸关等都有长城被拆、触目惊心!前面列举的古城区改建、新建,大部分是在"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所完成的。

  当前随着外资引进的扩大,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遇到了新的矛盾,使它很难成为城市建筑的蓝图。问题的症结在于古城保护区及其保护范围应不应该建高层建筑。事情往往会旁观者清,关于高层建筑的议论已经很多很久了。例如:

  报上登载《城市建造勿忘保护古都风貌》(《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8月15日)的消息:"近两年外商涌入北京房地产市场……要求修改规划,提高建筑高度及容积率。""外商如按北京市的规划要求开发房地产,其回报率(地价及拆迁费)最低也超过110%,而香港的房地产回报率只有10%到12%。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业,大多还低于这一回报率,因而其所获利润已属惊人。""应积极发展新区,疏散人口,避免在旧城区内兴建过多的商业中心等。"(《文摘报》1994年8月21日转载)事实上多年来北京在古城区的外围已经高层建筑林立,如亚运村、方庄等等。可是在十多年前曾有提出比高层更高的问题:"北京要不要五十层的高楼?"主张者说"纽约这个城市,实在很难受,那么挤,奇怪它还非往里面挤不可。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有这个要求。纽约是个很坏的例子,确实很糟糕,可你如违背它的客观规律,便很难站得住脚"。不同意者说"北京的基调是一个水平城市",华盛顿和巴黎也是水平城市,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世界名都有几个用170米高的大楼(50层)作为首都大门的?哪有?恐怕没有。"这是对主张用50层摩天大厦象征首都大门的回答。"如果确实需要盖50层楼,可以另立新区,避开同古城矛盾。"(《城市规划杂志通讯》第12期,1985年6月15日第3页)

  在北京举行的"历史名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城市竞相建造单调乏味的高层建筑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高层建筑并不等于城市现代化。不要照搬西方现已过时的东西,应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建筑遗产"(《建设报》1989年6月16日)。英国沃尔特·波尔教授还认为"正确的高层建筑和交通政策是保护历史城市的根本"。"在不知不觉中,北京的水平轮廓线将会为高层建筑所取代。北京已受到很大破坏,并日益严重。""高层建筑不是完全不能建,而是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内容。"还有人写文章说"中国向西方学习,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吸取西方高层建筑的痛苦教训,相反却在重蹈其覆辙"(英国朱利安·梅《编译参考》1985年9月)。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对一些问题常常缺乏全面认识。譬如机器是人发明的工具,反过来机器又在限制人的自由。房屋建筑是人发明的栖息之所,可是把它升入高空,建成高房或超高层建筑,反过来使人陷入困境。这个矛盾在西方世界已经引起了思考。
[NextPage]
  四、风貌变化的过渡--以北京长安街为例

  城市建筑与环境,一方面属于工程技术范畴,另一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又具有文化艺术的属性。文化艺术的价值,核心在于有特色。建筑与环境也是如此。"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对文化艺术的这一评价取向,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包括城市建筑与环境,理所当然要有中国特色,要以中国特色为灵魂。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北京旧城区的保护与建筑,切莫忘掉自己的灵魂。

  有个性才会有特色。比如京剧姓"京",既是个性又是对特色的概括。在不失本色姓"京"的基础上,京剧舞台呈现为:1.有保留的传统戏;2.有新编的历史戏;3.有现代京剧,即三者并存的新形势。我想,这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一)有文物保护单位及半文物保留项目;(二)有吸取民族古典风格为主的新建筑;(三)有现代风格为主结合民族特色的新建筑。下面以天安门东西长安街(简称长安街)为例,对环境建筑风貌中关于"三并存"的"美的秩序"的变换与过渡问题作出探索。

  长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大街,应当始终是一曲严肃的、高雅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凝固交响乐。它横贯古城东西,在天安门广场与南北大中轴线交汇。它气势宏伟,北枕皇城和紫禁城,左依南北池子,右依南北长街,直连故宫的东、西华门以及景山、三海等地。南面毗连内城的南部包括东交民巷在内和外城的北部。居中则是天安门广场及政治中心建筑群。这条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带形环境,五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条自明清建都至今的历史带。这条历史带通过遗存下来的文物建筑和环境遗址等,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现代革命历史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痕迹基本上联系起来。多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铭记在这条历史带上。长安街历史带特有的重要历史价值,是别的环境不能替代的。长安街规划设计的进一步加强并理顺,特别是建筑文脉的"美的秩序",十分重要。保护和抢救古都风貌的重大关键之一就在于长安街,我认为:

  其一是以天安门为中心的长安街建筑文脉,应该很自然地反映由古至今"渐变"的"美的秩序"。"渐变"才可以使环境风貌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过渡自然而又完美。如若不然,出现若干"突变"的关节或地段,就会不顺。不顺也会影响长安街的整体形象。

  其二是构成长安街环境风貌特色的"三并存",用建筑风貌的语言说就是:1.属于古色古香的;2.半古半新的;3.新多古少的。"三并存"一定要各得其所,不能随意出场就位。首先在规划选址定项时就要从建筑风貌基调上衡量,看它适合不适合摆下来,或者是要它遵从整体基调的指挥去落实设计。必须明确,长安街既然属于严肃的、高雅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凝固交响乐,既然成为中国历史连续的象征,它的环境风貌基调与整体的"美的秩序"就应当是不可侵犯的。天安门广场的一组重大新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可称是事得其所的典型,而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民航大楼,本身虽然建设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处于西单六部口中南海红墙这样一个特定的地段上,于是就显得不太顺。在这个特定地段

  的建筑,其风貌基调,无疑是"新编历史剧"的一类。试想,假如当初把建在西单以西的民族文化宫内移,把建在中南海红墙以西的电报大楼、民航大楼外移,使它们互换位置的话,可能就会收到各得其所、比现在完美得多的文态环境效果。由此可见,"渐变"或者"协调转变"的做法是多么重要。

  其三是"三并存"的次序,即古色古香--半古半新--新多古少,木身就说明了"渐变"与"协调过渡"的关系。此外,还可以运用虚实结合,以虚带实的规划布局手法,诸如借助绿地、空地的"分而不隔"的特殊作用,去实现"协调过渡"。天安门城楼、正阳门城楼古色古香的文物建筑与人民大会堂等新建筑之间就是这样协调过渡的。总之,长安街规划设计上的关键问题在于建筑,建筑问题在于以中国特色为灵魂。尤其最忌高层建筑的长驱直入。过去如此,现在也依然是要这样。

  另外一点,鸦片战争后因不平等条约而发展的上海、天洼、青岛、大连、汉口等城市,出现了租界地型的,以外国式建筑为主宰的环境风貌。然而,不能因此而说,凡是建在中国的建筑,就全具中国特色。我认为,那只能算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产生的畸形特色,或者说是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一个畸形变态,而且是值得保护的一种爱国主义教材。

  以上以长安街为例,提出带形文态环境风貌的"渐变"的探索。然而这一探索的意义,却并不止于带形环境。举一反三,我想,对于其他形式的文态环境可能也是一样的道理。

  (该内容来源于《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郑孝燮著),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