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的生态景观设计
摘要:垃圾填埋场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巨大,但随之产生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依据长春市生活垃圾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将垃圾场打造成一个城市中的公园是城市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生态景观设计中,采用生态设计手法,将原本单调的调节水池打造成可观可赏的景观湖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并按照生态植物园的设计理念进行植物配置,力求打造一个集观赏性、功能性、生态性为一体
的现代化垃圾填埋场。
1 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生活废物的产生量逐年增长,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春市共有9个区其生活废物产生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长春市2002年年生活废物产生量约为120. 5 万t,2008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1. 5 万t,在此快速增长的条件下,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垃圾产生量的增长。基于此,长春市政府决定在现有三道垃圾场、裴家垃圾场和鑫祥垃圾焚烧发电场三个垃圾处理厂基础上,在二道区泉眼乡的蘑菇沟建设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现已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可部分投入使用,缓解垃圾处理紧张的局面。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位于长春市郊东部,距市中心35 km处,吉长南线14 km以南的泉眼镇蘑菇屯。规划面积60. 25 hm2。总库容1 541 万m3,日处理生活垃圾2600 t。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卫生填埋场内工程、防渗工程、污水处理站、场内道路工程、生活管理区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垃圾场共分为3 个填埋区, 填埋一区与填埋二区现已基本形成, 而三期填埋区在2011 年年底竣工。除去填埋区、办公区与场边道路,生态景观设计面积约为16 hm2。
2 周边植被调查
为了更好的将当地植被准确的应用到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中,我们在场区周边做了植被调查,以当地植被为蓝图指导生态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此次调查分为3个层次:乔木+ 灌木+ 地被。乔木共有19种,隶属12个科;灌木5种,隶属5个科;草本12种,隶属8个科。乔木以蒙古栎、落叶松、柳树为主调树种;灌木较少,以榛子居多,比例大概占整个灌木的80%,草本植物比较丰富,各种东北常见的草本在此地区都有发现。
3 设计定位
与先进垃圾处理场设施相结合,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公园垃圾场(总体效果见图2)。主要表现在:(1)体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景观材质与现代化的设施相统一。(2)体现生态性:丰富的植物配置净化垃圾填埋场的污水与有害气体。(3)体现景观性:景观与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垃圾场。(4)体现人文性:点明垃圾场主题,垃圾可以变废为宝。
4 问题与对策
现代化垃圾处理厂的基本要求是功能与生态相结合,避免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所以本设计的重点是在满足垃圾处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生态化设计,从而减少垃圾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整体设计分为两部分:(1)对垃圾场的周边生态性景观进行详细设计;(2)根据植被条件和景观需求对垃圾场场区进行生态性景观设计。
4. 1 在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难点
4. 1. 1 避免对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垃圾处理场周围用地为农田和林地,生态环境良好,而垃圾处理产生的大量有害液体和气体很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如何解决垃圾场对周边环境二次污染问题是垃圾场生态设计的首要问题。
4. 1. 2 生态性设计与场区特点相结合垃圾处理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有害气体和液体,在设计中如何选择既适应垃圾场环境、抗性强的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同时又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成为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 1. 3 功能与景观相结合垃圾处理厂的设施,大部分都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生硬砌体,基本没有景观性,尤其是垃圾渗透液经过生化处理和物化处理的储水池,体量大、占地广,如何对其景观化处理也是本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4. 2 应对策略
4. 2. 1 建设“生态过滤器” 在垃圾场与周边用地之间建设“生态过滤器”。(1)在规划中尽量采用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气体向周边村落扩散;(2)在规划中有针对性的栽植深根性、抗性强的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害液体。使其成为垃圾处理场环境的“过滤器”、绿色生态的防护网。
4. 2. 2 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源于3个方面:(1)尽量采用乡土树种;(2)要通过样方试验,选择出适合垃圾场生境、抗性强、生长良好的树种,并应用于设计中;(3)着重考虑植物的生态性、多样性,最终目的在垃圾场不利的生境条件下尽量多选择植物,达到植物多样性的生态特点。
4. 2. 3 合理打造人文景观在满足垃圾处理功能需要、不影响各项设施的基础之上,把各项建筑设施进行景观处理,改变其空间形状。如把硬质驳岸改造成自然驳岸,丰富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
5 功能分区
根据场区的功能布局对全场景观进行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垃圾填埋区、生活区、环区入场道、污水净化区。(1)垃圾填埋区:占地面积约为40 hm2,主要分3期建设使用,能满足长春市市民20年的日常垃圾储存及处理。(2)生活区:占地面积约为3 hm2,建筑面积约为9 000 m2,主要供工作人员工作、休息之用。而且里面配有油库,供各种垃圾运输车加油之用。(3)环区入场道:占地面积约为7 hm2,主要厂区环场道。(4)污水净化区:占地面积约为10 hm2,主要包括调节水池、污水处理站、蓄水池三部分组成。
6 详细设计
6. 1 污水净化区———主景观区设计
6. 1. 1 设计主题结合此项目的先天资源及场区内的开发要求,本项目景观设计的宗旨是充分体现垃圾经过一系列的高科技处理也能变废为宝(沼气、清水)。通过景石、水系、灯系等不同的景观元素讲述了一个“由蛹到蝶的蜕化”过程,说明垃圾如“蛹”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堆积也能“破茧成蝶”化为“丝丝清泉”。不同的区域、节点,不同的表现手法,环环相扣、直切主体。
6. 1. 2 总体布局此次设计的突出亮点是将原有的布局根据功能和景观需要,合理优化改造。原设计水池占地面积3 840 m2,样式呆板,亲水性不高。根据景观需求,将规则式的储水池改造成如意形的湖面(见图5),将生硬的毛石驳岸改成自然驳岸与硬质驳岸相结合的景观湖区,面积由3840 m2加大到14000 m2,水深由10 m减少到2. 5 m,这样不仅增大了景观效果,而且减少了危险系数。
6. 1. 3 详细节点垃圾腐烂产生的渗滤液,经过调节水池严格的处理,变成涓涓清泉,从蛹化岛涌现出来,经过小溪、荷花池、木桥,汇集到如意湖中。如意湖:形似如意,云朵状的头,灵芝型的尾,遥相呼应。蜿蜒的小溪为柄,将如意的头尾连接。在整体的规划区中,如意湖犹如绿地中镶嵌的蓝宝石。
静心岛:静心岛意为静水中的岛屿,也为放心之意。岛上绿树成荫、绿意盎然;曲折的小桥,蜿蜒的小路,用于休息、垂钓的木平台,自然的融入小岛。
蛹化岛:蛹化岛为水中的草坡,岛上设置黑色的石头,意为蚕蛹。静心岛上设置蝴蝶雕塑,这雕塑可以由废旧的光盘组合而成,也可由蝴蝶形灯柱示意。黑色的蚕蛹经过层层的历练,蜕化为美丽的蝴蝶,同样,垃圾也会蜕变,垃圾产生的黑水,经过层层严格的处理,变为阵阵清泉。清流泉:源于“清泉石上流”。经过处理的水由蛹化岛潺潺流出,汇成小溪,流向如意湖。
松林:源于“明月松间照”。将位于垃圾填埋区域内的落叶松移栽至此,展现松涛阵阵、野趣自然松林景观。
6. 2 生活区
利用植物的滞尘减噪功能,净化周围的空气;利用乔灌木,进行空间围和,而将规划用地区与外围农田隔离,生活区与垃圾填埋区隔离。通过设置球场、草地,提供开敞的活动娱乐空间,设置花园、果园、葡萄架,提供游赏、休憩空间,将清新自然的田园氛围与紧张、舒适的工作空间结合,最终打造成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工作、生活空间。
6. 3 环区入场道———“生态过滤器”设计
6. 3. 1 入场道绿化设计林园:植被具有诸多作用,可滞尘减噪、吸收有害气体、改良土壤。保留此处原有植被,使之成为垃圾处理场的生态环境的调节器。再利用展示区:设置垃圾再利用的展示区域,展示垃圾的各种功用, 通过此区域的展示提醒人们节约资源、关爱环境。主要含义为放错位置的物品是垃圾。在这里,垃圾是宝贵资源,可资源化利用。垃圾可堆肥产生复合肥,可焚烧生热,垃圾可建成建筑、墙体、雕塑,可铺设路面、制作成各种艺术品,垃圾经过处理加工变为宝贵资源。
6. 3. 2 堤坝护坡设计在处理园区坡面绿化时要考虑排水方式及护坡固土。当坡上植被不足抵挡冲刷时,还可以再以六角砖等进行固土防护。
6. 4 垃圾填埋区
在填埋场的填埋层上铺上种植土,土层厚度约25 cm,能确保植物的生长,并给土层施肥,改良土壤。可栽种紫穗槐、胡枝子、紫丁香、苜蓿等10余种木本植物和花草对于局部坡度较陡的坡面我们采取将种子植生袋堆砌成台阶状墙体的形式,植生袋可在坡面表面形成表面覆盖,因为有外装的袋子,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的流失,垂直面的绿化也成为可能,但砌横向需进行有效地固定。
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于2008年5月设计,2009年4月施工,通过多方努力,已于2010年10月18日落成使用。现已成功接受长春市生活垃圾,从功能上它满足了市民的要求,从景观上也满足了其生态要求, 虽有少部分植物有待明年继续种植,但硬质景观部分已经全部结束。外界对垃圾场的评价是“不像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倒像是一个生态的公园”。我们期待20年后,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完全封场后,我们会有一个合理的封场生态恢复设计,将原来的垃圾场完全变成一个生态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