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花园
辰山是松江九峰之一,因“位于辰次”(即在“云间九峰”东南方),故名。本名秀林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更名细林山,又传说有神仙寄迹山中,也称神山。明清以来,多称辰山。辰山采石坑属人工采矿遗迹,20世纪始采石至80年代中期止,南坡半座山头已被削去。
为保护矿山遗迹,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辰山植物园建设,使其成为植物园景观一部分。矿坑位于植物园西北角,通过“绿环”及河边主路与植物园相连。在辰山植物园整体规划中,矿坑花园定位为:建造一个精致的特色花园,项目主题是修复式花园。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形成以个别园景树、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构造景色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沉床花园。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景观学VS设计学中心承接了西矿坑花园设计工作。
场地自然条件
辰山山体东西长约680米,南北长约350米,相对高程约72米,坡度较缓。辰山岩石主要为火山熔岩,地质构造简单。西侧矿坑花园总面积约4.26公顷,由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和深潭。其中,山体表面风化严重,无明显纹理、凸凹及裂纹,立面有矩形通风口;台地植被茂盛;平台为采石留下的断面,地势较平,边缘有水杉林;深潭面积1公顷左右,与平台层高差约52米,水面在地平面以下20多米,水深20多米。
辰山北坡植被覆盖较好,有毛竹林,人工混交林为朴树、樟树、刺槐、臭椿、枫杨、枫香、青桐、女贞等,中木有牡荆、枸骨、小蜡、三角枫等。
山体西北角为军事用地,有多处通讯铁塔。山顶有一水塔,高约12米,主要用于森林防火。矿坑靠近岩壁留有洞库出入口6个,规划时已注意避让,并留出机动车道。
空间分析
作为辰山植物园核心区,矿坑花园独特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它将成为该区域视觉中心。
北侧界面——山体较平整,无层次、纹理与凸凹及裂纹,呈深灰色,一些层岩截断面可加深皴层,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
东侧界面——山体立壁直接延伸至水底,采石留下的断面较平整,无明显裂、皴纹,上部岩石风化较严重,呈深灰色;下部呈浅灰色,形成对比。靠南水中长着榆树,平添一份生机。
西侧界面——断面错位,有前后层次,形态趋近于皴纹,风化较弱,土层较厚,先锋植被繁茂,西侧立面视觉和生态景观较佳。
南侧界面——水杉林和香樟林构成主体,形成近似三面封闭、一面向潭区打开的内向空间结构。
潭区北界面——西北角平台高起向潭区突出,平台上密被灌木。这里是平台区收尾与潭区压角的转点,也是从南区北望最重要的点。前侧凹的山体又为潭区添加了一个层次。
潭区坡道是采矿时卷扬机的工作通道,其形态与整个潭区的衔接并不自然。但有它独特之处,厚度较小,有成山涧景观的可能性,加之其历史价值,予以保存改造。
设计原则
辰山植物园是一个风景区尺度的植物园,矿坑花园是在此背景下的一个园中园,又具有自身强烈的后工业遗址特征。设计具特殊性,有下述原则。
最小干预后工业景观:采取最小干预原则,提高景观质量。即尽量保持其具有石质质感的自然风貌,采用“减法”设计手段,尽量避免人工痕迹,用锈钢板墙、毛石荒料来表达曾经有过的工业时代气息。
东方山水意韵:设计立意源于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山水条件,布置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同时利用山体皴纹,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与意境。嘉庆府志载,辰山“十景”:洞口春云、镜湖晴月、金沙夕照、甘白山泉、五友奇石、素翁仙冢、丹井灵源、崇真晓钟、义士古碑和晚香遗址。在设计中,对符合意境的,也有所表达。
植物景观:整个花园做了种植、花境设计。种植设计以空间结构为基础,以精细质感为诉求,植物材料满足植物园展示、科教功能,植物空间层次丰富、结构合理、色彩雅致。花境设计选择Jekyll 作参照,园内预计种植1000多种花卉,能分区大类的约600种。
分区与景点
平台区:以现状水杉林为基础,扩大种植,作为与其它花园之间的分区屏障。主入口处设置点景物(表达工业制造的流水石雕),蛇形墙作为导入空间吸引游人向前。区内以镜湖为中心,作为主要观景、游览空间。望花台位于镜湖南侧,为植物景观空间核心。镜湖深潭区加装游览栈道,但游人容量有限,故在潭区上方平台区增加一个类三角形水池,通过反映周边物体将周边环境与人联系起来,迥异于任意两种不同材质的连接效果。镜湖有足够的吸引力把人们关注点集中到平台区,其倒影增加了各个方向层次和整个平台区的尺度感,一举多得。此处正合“镜湖晴月”之意蕴。
潭区:它是唯一连接东坑与西坑,做整体设计的关键地段。深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游览性,可根据与游人不同空间关系来创造多种体验,故潭区为整个西坑矿中心。潭区与平台区接壤,通过观景平台、丹井灵源、甘白山泉等多个景点,以多种行为方式在人与深潭之间构筑联系。在现状崖壁上开凿山瀑、水潭、山洞、水帘洞,沿深潭崖壁做栈道、一线天、临水平台等设计,使潭区竖向、水平空间呼应、互动,创造了浑然一体的山水景观。矿坑花园最戏剧性的景点即“丹井灵源”(钢筒),以其倾倒之态势将游人引入栈道,顺着“一线天”(由原来采石坡道改为山隙景观)侧壁,逐步降临水面。穿过一线天,走上环绕深潭半圈的浮桥,在行走之际观赏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纹,在山水交映中最后步入山洞,穿过隧道,出得门来便是东矿坑花园另一片天地了。整个游线既精彩、刺激,又宁静怡人,如《桃花源记》所示情景。
台地区秘园:灵活处理沿台地边缘的挡土墙及现状军事出入口,或做遮掩、或做改造,使其成为一个以锈钢板为母题的序列景观,表达形式变化有节奏。有多个出入口与台区上部空间相通,道路随形就势,在台地上斜对山洞口位置设一水塔,旁置“洞口春云”景石,为该区域空间的核心,与镜湖、望花台呼应,又在东端通过栈道与潭区相连。而水塔设置使得这一区域有了垂直划分,加强了与整个山体形态的关联。由西边上山设弧形蹬道,解决了与高台的竖向交通,并上下分流,窝状的向心空间为人流提供了缓冲空间。
西入口区:为辅助性出入口,由入口广场的对景设计(置一“金沙夕照”景石),将游人引向山上,山路在林中蜿蜒跌宕。行至山顶处,由山隙下行,可远眺深潭,总揽全园,随后进入台地区密集的林中。
材料与技术
锈钢板——金属本身具有延展性与光泽,且在受力特征上有着轻薄的倾向,钢板生锈后,原有特征未变,却增加了丰富的色彩表现,与后工业景观气质更为接近。因此,园内多处选用锈钢板。例如,台地边缘锈钢板百叶,通过不断旋转单片的角度,获得在同一界面下光影不断变化的效果;锈钢板百叶旁是整面的锈钢板墙,顺着台地边界趋势转圆角,最终收于“甘白山泉”景点,金属质感清晰地界定了竖向空间;“丹井灵源”景点的钢筒是利用锈钢板的体量感特征,箱体插入山体内,造成一种“危险”的戏剧性场景感;潭区栈道则是充分挖掘了钢板的延展性,不仅是截面采用曲面,在空间中也是曲线体,与山体立壁咬合在一起。
爆破——由于场地地表以下全是岩石,景观营造与种植十分困难,幸有工程兵介入,才使施工得以持续。首先是镜湖,为使台地边缘挡土墙高度与整个场地比例协调,只能向下挖掘,但爆破后湖底坑坑洼洼,必须参照镜湖竖向设计进行变更,使最终水线得以成形,加上镜湖轮廓线为弧线,更增加了施工难度。其次是“一线天”,对采石场遗留坡道进行雷达测试后,发现两条内部裂缝,为保证施工安全及降低难度,选择靠近深潭的一条裂隙进行爆破,营造“一线天”景致。再者,打通山洞及隧道颇费周折,经地质勘测,多次改线才确定隧道走向,又进行多次加固及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