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殇
admin
2010-10-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文明对待水的态度至今还是不文明的,而且,至少在整个上世纪中,都误解、肢解和曲解了水的含义和价值,在科学与技术的名义下,毁掉了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残忍地谋杀了水的生命。 谋杀“水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文明对待水的态度至今还是不文明的,而且,至少在整个上世纪中,都误解、肢解和曲解了水的含义和价值,在科学与技术的名义下,毁掉了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残忍地谋杀了水的生命。
谋杀“水”的第一次行动在每个儿童的启蒙时代就已经开始。在我那个年代的乡村,这种启蒙在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上,在今天可能从幼儿园就已开始—那就是老师关于水的“科学定义”:在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液体。当时还是六七岁的我听到老师关于水的这个定义,大为不解,而且我知道,不解的还有其他多数同学。因为,随后掀起的、令老师几乎无法控制的、异常踊跃的吵嚷热潮证明了这一点。水怎么是无色的?无色是什么?我们村西的白沙溪里的水可是白花花的;村南林中的乌龙潭的水可是蓝蓝的;水又怎么可以是无味的?我家天天喝的溪边砂子里的泉水,明明是甜甜的啊,从村前风水林里流出的水,可都是带着松油和水草的芳香的啊;水怎么是无形的?语文课上学的“水”就是象形于河流的蜿蜒和两侧飘带一样的水潭啊,这也正是白砂溪的形状啊。还有,水里那五彩的卵石、那舞动的水草、那游动的鱼统统与水无关了?吵嚷声持续了很久,终于在老师的拍案声中沉静下来。老师于是把水壶里的水倒入带刻度的玻璃量杯,举过头顶,以黑板为背景,问道:“什么颜色?” “黑色!”学生们一齐高喊。接着,老师走到窗前,又将玻璃量杯以窗外的树木浓荫为背景,问:“什么颜色?”“绿色!”学生们又一齐高喊。接着,老师在杯里滴入红墨汁,顿时,水成了鲜红色。“所以,水是无色的,可以成为任何一种颜色。你们那些关于水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一些经验的水,不是科学的水。”老师终于挥动起科学的大棒,压制了稚嫩的反叛。我关于水的美好与浪漫的理解,第一次被无情地颠覆了。生命的、多姿多彩的、有丰满意味的水,突然间变得苍白、无味、无形、无情。
对水的谋杀在中学到大学的课堂上一步步升级,水最终被定义为有两个H和一个O组成的化学分子式。今天,当我问我的大学生儿子水是何物时,他便不加思索地回答:H2O。完整的水、生命的水在理论上,堂而皇之地在我们的最高学府、最高学术殿堂之上,被彻底地谋杀,并肢解了。令人想起电影《美丽的心灵》中,数学家将男女爱情还原为“两种液体的交流”,一切爱情与浪漫从此被彻底消灭了。
对“科学”的水的认识,终于换来了一幕幕生命之水被屠杀的场景。先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水乡的大规模消灭钉螺运动。为了防止吸血虫病,所有河道、水塘的沿岸必须铲除杂草,用“六六粉”和DDT喷洒,来杀灭吸血虫的寄生体钉螺,所有水中生命便一同遭了殃。河道的“三光”被当作先进典型示范。 于是生命被从水里彻底清除。“水”被还原为不含生命“杂质”的液体。
稍晚的7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大地园田化在家乡被掀起来了。 河道开始被裁弯取直,蜿蜒的溪流开始被硬化为水渠;被茂盛的灌丛所环护的坑塘被填埋,泉水不再,鱼鳖不见了。“三面光”的“现代化”排灌渠纵横于起伏的田野上,通过一个个水闸和水泵控制着水位,取代了先前沿地形自流于田间地头、被丰茂水草所掩盖的土水沟。绕过村前的水渠断流了,政府开始鼓励挖井取地下水。没过多久,管道代替水井,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接着,村镇里千百年来使用过的水塘终于失去其功能,成为污水池和垃圾坑。水的形态至少在儿童们体力所及范围内,彻底被还原为“无”了。
当自然真实的水终于离开我们日常的感知范围以后,迎来的便是80年代大规模的乡镇企业运动,河道成为了排污沟,湖塘变成了方便经济的垃圾场。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水又不再为无色、无味了,而是棕色乃至黑色,仰或危险的绿色(如蓝藻泛滥的湖泊),且臭味熏蒸。如能回到童年,针对老师关于水的科学定义,我便又会惊异,水怎么可能是无色无味的呢?分明是色浅如酱汤,色浓如墨汁的啊,且异味浓烈。
于是,90年代以后,关于水治理的环境工程与科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城乡的水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日益恶化。科学的研究不能说没有发展,技术也不能说没有进步,君不见对水质的测量和化验已经发展到对近百种元素的分析;国家的投入不能说不多,仅仅一个滇池,水治理的投入就以千亿计,还有太湖、淮河乃至大江南北整个水系统。
我惊异于工程师们如何用超纯水制造技术(诸如活性碳技术、臭氧技术、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生物膜技术,等等不一而足)来治理我们的水环境。所有技术都在试图将被污染的水还原为纯粹的“H2O”,唯独没有将水当作我启蒙前所认识的那充满生命、色彩斑斓、形态万千、芬芳四溢的完全的水,那现象学意义上的真实的水。
因此,我呼唤完全的水的回归:水不是“H2O”,水是活的生态系统,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在于它是否有多纯净,而在于与土地、与生物的联系;在于其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水的价值也必须回到完全的生态系统服务上来理解和评价。水环境的治理必须回到对水作为生命系统的完整性的恢复上来,包括水系统的生产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服务。因此,水景观的设计就是要让水回归生命、回归完全、回归土地。
谋杀“水”的第一次行动在每个儿童的启蒙时代就已经开始。在我那个年代的乡村,这种启蒙在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上,在今天可能从幼儿园就已开始—那就是老师关于水的“科学定义”:在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液体。当时还是六七岁的我听到老师关于水的这个定义,大为不解,而且我知道,不解的还有其他多数同学。因为,随后掀起的、令老师几乎无法控制的、异常踊跃的吵嚷热潮证明了这一点。水怎么是无色的?无色是什么?我们村西的白沙溪里的水可是白花花的;村南林中的乌龙潭的水可是蓝蓝的;水又怎么可以是无味的?我家天天喝的溪边砂子里的泉水,明明是甜甜的啊,从村前风水林里流出的水,可都是带着松油和水草的芳香的啊;水怎么是无形的?语文课上学的“水”就是象形于河流的蜿蜒和两侧飘带一样的水潭啊,这也正是白砂溪的形状啊。还有,水里那五彩的卵石、那舞动的水草、那游动的鱼统统与水无关了?吵嚷声持续了很久,终于在老师的拍案声中沉静下来。老师于是把水壶里的水倒入带刻度的玻璃量杯,举过头顶,以黑板为背景,问道:“什么颜色?” “黑色!”学生们一齐高喊。接着,老师走到窗前,又将玻璃量杯以窗外的树木浓荫为背景,问:“什么颜色?”“绿色!”学生们又一齐高喊。接着,老师在杯里滴入红墨汁,顿时,水成了鲜红色。“所以,水是无色的,可以成为任何一种颜色。你们那些关于水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一些经验的水,不是科学的水。”老师终于挥动起科学的大棒,压制了稚嫩的反叛。我关于水的美好与浪漫的理解,第一次被无情地颠覆了。生命的、多姿多彩的、有丰满意味的水,突然间变得苍白、无味、无形、无情。
对水的谋杀在中学到大学的课堂上一步步升级,水最终被定义为有两个H和一个O组成的化学分子式。今天,当我问我的大学生儿子水是何物时,他便不加思索地回答:H2O。完整的水、生命的水在理论上,堂而皇之地在我们的最高学府、最高学术殿堂之上,被彻底地谋杀,并肢解了。令人想起电影《美丽的心灵》中,数学家将男女爱情还原为“两种液体的交流”,一切爱情与浪漫从此被彻底消灭了。
对“科学”的水的认识,终于换来了一幕幕生命之水被屠杀的场景。先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水乡的大规模消灭钉螺运动。为了防止吸血虫病,所有河道、水塘的沿岸必须铲除杂草,用“六六粉”和DDT喷洒,来杀灭吸血虫的寄生体钉螺,所有水中生命便一同遭了殃。河道的“三光”被当作先进典型示范。 于是生命被从水里彻底清除。“水”被还原为不含生命“杂质”的液体。
稍晚的7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大地园田化在家乡被掀起来了。 河道开始被裁弯取直,蜿蜒的溪流开始被硬化为水渠;被茂盛的灌丛所环护的坑塘被填埋,泉水不再,鱼鳖不见了。“三面光”的“现代化”排灌渠纵横于起伏的田野上,通过一个个水闸和水泵控制着水位,取代了先前沿地形自流于田间地头、被丰茂水草所掩盖的土水沟。绕过村前的水渠断流了,政府开始鼓励挖井取地下水。没过多久,管道代替水井,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接着,村镇里千百年来使用过的水塘终于失去其功能,成为污水池和垃圾坑。水的形态至少在儿童们体力所及范围内,彻底被还原为“无”了。
当自然真实的水终于离开我们日常的感知范围以后,迎来的便是80年代大规模的乡镇企业运动,河道成为了排污沟,湖塘变成了方便经济的垃圾场。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水又不再为无色、无味了,而是棕色乃至黑色,仰或危险的绿色(如蓝藻泛滥的湖泊),且臭味熏蒸。如能回到童年,针对老师关于水的科学定义,我便又会惊异,水怎么可能是无色无味的呢?分明是色浅如酱汤,色浓如墨汁的啊,且异味浓烈。
于是,90年代以后,关于水治理的环境工程与科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城乡的水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日益恶化。科学的研究不能说没有发展,技术也不能说没有进步,君不见对水质的测量和化验已经发展到对近百种元素的分析;国家的投入不能说不多,仅仅一个滇池,水治理的投入就以千亿计,还有太湖、淮河乃至大江南北整个水系统。
我惊异于工程师们如何用超纯水制造技术(诸如活性碳技术、臭氧技术、微纳米气泡水处理技术、生物膜技术,等等不一而足)来治理我们的水环境。所有技术都在试图将被污染的水还原为纯粹的“H2O”,唯独没有将水当作我启蒙前所认识的那充满生命、色彩斑斓、形态万千、芬芳四溢的完全的水,那现象学意义上的真实的水。
因此,我呼唤完全的水的回归:水不是“H2O”,水是活的生态系统,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在于它是否有多纯净,而在于与土地、与生物的联系;在于其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水的价值也必须回到完全的生态系统服务上来理解和评价。水环境的治理必须回到对水作为生命系统的完整性的恢复上来,包括水系统的生产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服务。因此,水景观的设计就是要让水回归生命、回归完全、回归土地。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