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从有机疏散到生态城市规划

admin 2010-04-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20世纪30年代,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论”理论,为二战后欧美各国的城市建设,以及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至此以后,全球生态环境观念逐步形成,规划工作者们开始寻求在生态原则下构建动态的、协调的,又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模式”等概念已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也成为世界各地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许多大城市如广岛特兰托、华盛顿、堪培拉等都已进行了生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20世纪30年代,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论”理论,为二战后欧美各国的城市建设,以及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至此以后,全球生态环境观念逐步形成,规划工作者们开始寻求在生态原则下构建动态的、协调的,又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模式”等概念已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也成为世界各地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许多大城市如广岛特兰托、华盛顿、堪培拉等都已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1、理论概述 

    生态城市规划源自生态规划,虽然国际上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规划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从其思想发展来说,已有一段悠久历史。西方生态城市规划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论述中,直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才明确提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1984年MAB报告提出了生态规划的五项原则,它奠定了生态城市规划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中,有关的概念和定义虽未有定论,但总体而言,对生态城市规划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城市生态化的规划建设和实践,主要是物质和技术层面;广义的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包括上述内容,还包括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同时提倡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自觉的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等,即人文生态。 

    2、分析比较 

    有机疏散可以看作狭义的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分散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分区首先要考虑城市的性质、特征,分析城市目前各区的主要功能、问题及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有机疏散理论指出要将城市各功能相对集中、分散布置,各功能区间利用绿化进行分隔;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则认为首要是分析生态因子,利用河流、湿地等进行生态格局控制,在这一点上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分散功能、留出发展空间,后者刚好相反,不同的规划手段却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2)合理安排各功能区间的联系——土地的综合利用规划,要与城市交通规划结合在一起。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应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也就是说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这一点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不谋而合。在工业革命背景下,小汽车数量极大地发展,有机疏散理论并不限制、甚至是鼓励小汽车的发展,通过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为城市交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则主张通过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与步行系统以及紧凑的土地综合利用,减少居住一工作出行距离等途径来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这个分歧是由二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决定的。 

    3)综合发挥城市效益——无论是有机疏散还是生态城市规划,都力图通过各种手段使城市效益得到发挥。不同的是,前者追求的是“最大城市效益”,而后者追求的是“最佳城市效益”。二者都认为功能分区必须做到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及畅通,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更多的是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取得城市最佳效益。 

    3岳西县生态城市规划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腹地,规划选定天堂、温泉和莲云周边用地共36.67km2,分别从适宜度分析、景观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3个层面进行用地评定。 

    3.1用地评定 

    岳西县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评价是基于现状基础资料,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等5个生态因子,并按各单位因子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适宜度高低分为三级,用5,3,1表明。同时根据各单位因子对土地的特种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赋予不同权值最后通过分析岳西县城用地环境的有关生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对其开发建设的影响程度提出适宜的开发方向优化方案,指导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谋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规划评定范围,面积约28km2。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敏感度模型的建立,是从自然生态需求出发,在充分地或最低限度地满足自然生态在人为干扰下仍能基本保持其循环能力,即从土地利用的量化标准方面保证城市生命支撑系统的最低自然环境需求。换句话说,生态敏感度模型的建立就是从不允许建设的角度提出决策者选择参考依据。 

    岳西县城发展用地的生态敏感区共分为三级:I类(最敏感区):皖水、衙前河两岸、河流两侧支流及其湿地,散布的水库及其湿地。Ⅱ类(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上的林地,坡度大于20%的山体、林地、皖水及其支流水陆交接地带的I临近影响区等。Ⅲ类(低敏感区):主要分布于丘间林地与水田菜地交接地带,包括荒山灌木草丛以及国林地。Ⅳ类(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做多种用途开发。本规划确定的Ⅳ类敏感区包括用地评定范围内的城乡结合部用地、密集村庄用地以及周边农田菜地、耕作密度大的坡地旱地等,主要分布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村庄周围。 

    岳西县城发展综合用地适宜度模型是依据因子分级标准做出单因子分析图,再将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后得出。在进行用地评定的36.67范围内,各类用地评价结果为:一类建设用地:最适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小于5%的区域,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及景观差的区域,占评定用地的14.04%。二类建设用地:适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小于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或居民点较集中等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占评定用地的29.57%。三类建设用地: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经过重大工程措施或牺牲较大经济、环境代价改造后可以建设的用地,占评定用地的8.67%。不宜建设用地:坡度大于25%以及对城市环境起较重大作用的用地,本规划定义为“山体陡坡”和“环境控制用地”,共计占评定用地的35%。不允许建设用地:生态控制用地,为河流、湿地以及生态廊道、水源保护区及其重要影响区,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允许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使用,占评定用地的12.72%. 

    3.2用地评定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一类、二类建设用地共约16km2,三类建设用地0.32km2,扣除零散用地和部分“飞地”,基本可以满足设想的城市发展需求。另外,各类可建设用地必须围绕天堂、温泉以及莲云三个镇、乡分布,说明岳西县城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基本不具备多种选择的可能。 

    结合建成区现状,岳西县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生活区依托老城区主要向北部和西部拓展,控制向东北发展,工业区在西部适当扩大,考虑城区第二产业用地的发展需要,规划在城区控制发展用地范围内的西部设置工业开发区;同时提高现有城区用地的紧凑度。 

    4、结语 

    随着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镇等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城市规划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文中以岳西县生态城市规划为例,通过对所研究区域的地质、地形地貌、坡度等多个角度分别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析,然后将各单因子图叠加获得生态敏感度模型,为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得出综合用地适宜度模型,为岳西县土地的合理配置、有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使岳西县城市发展形态更趋合理。但不可避免地在这个生态城市规划实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也说明了对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认识不足。在中国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生态胁迫与环境的压力愈加突出。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是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