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两型社会”背景下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湖南衡阳为例

admin 2010-06-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衡阳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拥有700多万人口,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作为湖南的老工业城,经济的增长却落后于株洲、郴州等新兴的工业城,究其原因,衡阳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仍待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衡阳要在湖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笔者探讨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推进衡阳“两型社会”的建设,对提升整个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衡阳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拥有700多万人口,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作为湖南的老工业城,经济的增长却落后于株洲、郴州等新兴的工业城,究其原因,衡阳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强度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仍待解决,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衡阳要在湖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笔者探讨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推进衡阳“两型社会”的建设,对提升整个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宜居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1.1城市概述对于城市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经济学者把城市看作是工业、商业、信贷的集中地。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中心的空间结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二是工业经济时代,三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经济时代强调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城市中心环境清洁、优雅、宜人,文化气息浓郁,是最有活力的空间模式。 

    1.2宜居城市的发展宜居城市(1ivable city,或best places to live),一般是指适宜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宜居思想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天人合一”是其最具代表的思想,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重视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现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Et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宜居问题,2005年,我国首次提出“宜居城市”建设,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内的研究认为,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J。宜居城市应具备两大条件,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是宜居城市的鲜明特点。国内学者比较重视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宜居城市的影响。国外以19世纪中期以后的历史为基础,《宜人与城市规划》提出宜居城市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在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的宜人;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P.Evans认为城市宜居性包涵2个方面的内容,即适宜居住性,城市能够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生态可持续性,不能以牺牲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工作和生活的舒适性,市民不能用绿色空间和新鲜空气去交换薪水。 

    1.3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概念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眭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自然环境、城市和居民构成良性共生的整体。适宜人居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基本依据。其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点,通过追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和谐,从而达到实现人与人和谐的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指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共生体,生态城市表现为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2“两型社会”概述 

    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等手段,采取市场、行政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状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困扰人们的城市问题,比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使宜居生态城市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两型社会”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两型社会”与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3.1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为了开发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国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其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发展在今天是合理的,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其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正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实际行动。开展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客观的依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构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2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建设“两型社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包括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生态文明、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的小康。“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两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小康社会。 

    3.3宜居生态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互为因果,形成良性互动“两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两型社会”建设本身应当包含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式和手段,“两型社会”是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其为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持。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构建“两型社会”,“两型社会”和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两型社会”建设和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4衡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可行性分析 

    4.1衡阳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优势条件 

    4.1.1较优势的自然条件。衡阳市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历史上为中部西南的门户,衡阳市北依武汉、长沙,南临粤港澳,南北长150km,东西宽173km,总面积1531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3%,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7位。衡阳地处江南,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海拔在500m以下,衡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衡阳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气候和资源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为宜居生态城市的创建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4.1.2便捷的运输网。衡阳位于湘江中游,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与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107、322国道、衡昆和正在建设中的衡邵、衡炎、潭衡西高速以及武广高速铁路穿城而过,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湘江、耒水、蒸水、米水四季通航,通航航道里程达到769km。国道、省道横贯全境,水运、铁路、公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为衡阳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综合运输网。 

    4.1.3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工业基础。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衡阳拥有7所大专院校,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衡阳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有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企业。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23亿元,增长15.3%。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将为衡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4.2衡阳建设宜居生态城市障碍分析  

    4.2.1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力不足。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将无法保证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行,无法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衡阳市是老工业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但市区基础设施老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特别是江东珠晖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京珠高速和107国道负荷较重,车流量大,交通堵塞时有发生,京广铁路为南北运输大动脉,货物运输压力大,运力不足,湘江枯水期较长,大型轮船通航受影响。内河航运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加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购买私家车,小汽车数量越来越多,而衡阳有限的交通设施、道路面积和环境容量难以负荷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4.2.2环境污染严重。衡阳属于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仍属于粗放型,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消耗量大,衡阳市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废弃物排放较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湘江及部分支流污染较为严重,对城市饮用水源安全构成威胁。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大气、河流、土壤污染较为严重,衡阳还是全国酸雨危害较重的地区之一,随着交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噪声污染,衡阳市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压力大。 

    4.2.3经济基础差,经济结构不合理。衡阳地处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差。衡阳属于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但企业规模小,布局雷同,技术水平低,工业增幅不大,缺乏经济拉动的杠杆,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较慢,中小型经济主体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经济结构虽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但第三产业增长较慢。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阳第三产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如餐饮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咨询业等发展滞后,影响了衡阳经济的长足发展,第三产业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第三产业这一特征对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5建设衡阳宜居生态城市的途径 

    5.1因地制宜抓住新机遇,促进新发展1984年,衡阳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6个中等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之一,1988年,国务院又批准衡阳为湘南改革过渡试验区。近年来,湖南省又把衡阳市列为全省“一点一线”重点发展地区。几次大的机遇,促进了衡阳市经济的发展。现今,衡阳紧邻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5”城市群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战略,“3+5”城市群空间结构为“一核、两圈、三轴、四带、五心”,呈网络化城市群和扇形发展模式。衡阳处于长株潭——衡阳功能带,并且是5个次级中心之一。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功能,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明确功能定位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功能,这将为衡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衡阳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5.2优化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衡阳要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必须治理污染,优化生态环境。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宜居生态城市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衡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风光秀美奇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古石刻、石鼓书院、船山故居、湘南学联、罗荣恒元帅故居、天下第一碑之称的岣嵝碑、中华民族的母亲嫘祖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忠烈祠、石鼓公园、雨母山、东洲岛、来雁塔、沿江风光带、雁栖湖等风景名胜,尤其是作为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已成为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怡心园度假村、白鹭湖休闲度假中心、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等多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要提升衡阳的整体竞争力,建设“环境宜人、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宜发展旅游业。衡阳要提升旅游品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更好地带动运输、金融、电信、饮食、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衡阳经济发展实力,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 

    5.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要把衡阳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产业的根本转型。着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对重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人,实现产业升级,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资源消耗,为此衡阳市政府按照“培育大企业,做强大企业,建设大项目”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改进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加快自主创新,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循环经济项目加大引进和投入。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大跨越。整合生产要素,发展新型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加快自主创新。衡阳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以衡钢集团、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香港建滔等五大重点产业为龙头形成钢铁管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治炼、输变电设备等八大优势产业群。 

    5.4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衡阳要加大经济投入,大力推进南岳区、珠晖区、雁峰区、石区鼓、蒸湘区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先完善公交系统,加强城市供水、供气、道路、通讯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城市消防和人防设施建设,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衡阳市的基础设施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加强生活垃圾、污水的综合处理,流态法垃圾分类及垃圾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正在筹划中,铜桥湾污水厂、籁子石污水厂建设已立项;拓展城市道路,蔡伦大道、化工大道、立新大道和中心城区的东、西外环路建设正顺利进行,江东内环路、蒸阳南路、永安路建设正在规划中。新修城市道路共计240.8万m2,改造了蒸湘路等城市道路共计135万m2,150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大力发展城市绿化,衡阳目前各大小休闲广场已经10个以上,如莲湖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广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湘江西岸风光带、蒸水风光带,发挥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优势,坚持“显山、露水、见秀”的原则,注重对湘江、蒸水、耒水、回雁峰、东洲和衡阳市区公园、绿地的开发和保护,提高绿化率。全市绿地率已达31.35%,人均公共绿地达7.82。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以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原则,努力在最短的时期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跨越,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衡阳的城市功能和对周边城镇的辐射,提高城市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实现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5.5加强环保教育,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政府要对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加大环保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文学、艺术等途径,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工具,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明确环保职能部门职责权限,充分发挥公众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把保护资源和环境纳入社会公众的监督视野J。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推动宜居生态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