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近期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1 欧洲最近几年的生态城市建设概览
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开始了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焦点主要是致力于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倡导环境友好的行为。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许多欧洲国家在城市生态的研究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为突出的是最近几年.不同学者从欧洲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与21世纪前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体现出更为广阔的建设视角:
从北欧的生态城市建设来看.生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城市各个规划的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以芬兰的城市规划为例.它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性内容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源(电能热能)供给、道路、水资源供给与污染物排放公共空间及公园管理、废弃物处理、土地使用规划、环境规划、居住区与公共管理、城市建筑建设要求、环境保护建筑审查等。除此之外,又在相关的独立法律中涉及水质保护、景观保护、出土文物管理等具体规范。总的说来.北欧国家在政策法规层面包涵许多生态建设的内容,有多项国家环境质量目标与城市生态建设目标挂钩.如“创造良好的环境”繁荣湖泊、溪流湿地、”发展可持续的森林”、创造多样的农业景观和零富氧化等。
欧洲委员会强调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恢复而不是重建”即应该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扩张也要体现出”遵循生态”的原则pj。以伦敦为例.在伦敦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许多边远村庄小城镇被纳入城区,组成了如今的“大伦敦都市圈”。然而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乡村都演变成了城市都市圈中依然保留着天然森林河流、草地、常绿灌木林和农场等自然区域。在此基础上.伦敦近一二十年的发展规划中都包含重要的生态政策.如市政当局应当划出重要位置作为自然保留地周边地区的发展不应给这类自然保留地带来不利影响:鉴定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时,不仅要考虑其国有的生物价值.还要考虑其带给当地居民的娱乐性等:限制特定冲积平原的进一步发展.以减轻河流的淤积效应,进而减少洪水爆发的可能性。这些政策对于伦敦今天的生态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协会主席Pierre Laconte通过对城市区域的观察和政策研究认为.目前全世界正同时向着机动化和城市化的方向发展,欧洲很多城市面临着汽车过多地占用空间的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需要合理的建筑设施、公共交通及停车场所同时认为.通过制定全面的、能有效实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可以确保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功转型。例如西班牙城市BiIbao.通过一整套项目的实施.摒弃了全市的煤和钢铁工业,转而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以文化和服务为主体的城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lan Douglas通过对欧洲国家革新工业废弃地的研究.强调绿色空间在重塑旧工业童城市中的作用。欧洲许多国家政府致力于“以生态为理念革新工业废弃地,寻找利用自身自然资源的途径并探索过剩的基础设施的新的使用价值。如将大城市中心周围地区改造为适宜的居住区.将新的公寓楼改造的旧仓库和办公楼尤其是那些沿着废弃码头及运河的滨水地区改造为居住区。城市中小块的废弃地如采石场、水磨地区和工业厂房拆迁后改造为景观公园.可以多功能地使用土地还能提供常规体育运动和风景观光等休闲娱乐的场所,且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这是在工业废弃城市上建设生态城市取得的一些成功做法。
Alexander Tetior提出全面生态化”的观念,认为其不只适用于俄罗斯、更应是全球城市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当前世界发展的特征正影响着未来生态城市的形成.而作为特征之一的多元性”.如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了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理解应该是动态的.即未来的生态城市可能是具有不同生态化水平的多种生态化城市。使具备不同地理条件和民族特征的所有国家和民族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概念是不可能的。例如.荷兰政府于20世纪末提出开展以充满活力、人人参与为特征的生态城市的规划研究。荷兰Breda和Ankara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了此项研究.提出了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损害、生物多样性的损害、资源能源的消耗、社会公平等问题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
Terior A.N指出生态伦理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新的伦理观应基于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提出了人类决策和活动必须以支持环境中动、植物的修复为目的,或以实现生态平衡为目的。指出自然的和人工改造的景观组成了城市的生态网络.其中森林公园、河流、湖泊、草地、洼地、广场、花园等都作为城市生态网络中的单元应通过绿色廊道彼此建立连接.构建成理想的生态框架。
可以看出.就整个欧洲来说.由于其地域的广阔性.各个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不同学者以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论及其实践方法。
2 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及其特点
中欧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很注重科学的城市规划保障,都强调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追求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但仍应看到,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稍晚.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限制.其建设方法和侧重点与欧洲有所不同。总体说来.出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体现出以下特点:
2.1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因此其生态城市建设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策略。例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同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单位GDP水耗的目标值也必定有所差异.如石家庄市2005年的单位GDP水耗高达177.7m。/万元,其2015年的目标值为低于110m。/万元;而天津市2005年单位GDP水耗仅为29,56m。/万元.其2015年的目标值为低于20m。/万元,体现出显著的差异。再如.沈阳市针对水环境质量现状,在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城市无超lV类水体的水环境保护目标;上海市把“科技进步贡献率纳入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
2.2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规划的编制被看作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开端。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已完成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如广州、昆明、天津、石家庄等,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编制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规划中设定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评价指标.并提供~系列项目确保规划的实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有力的依据。
2.3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检验生态城市的标准
为客观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共包含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方面的28项指标,作为检验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的标准。各城市根据其独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制定适用于本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阶段性目标值。例如天津市的生态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城市集中供热率”纳入社会进步考核指标,共包含33个指标,并制定了2010年和2015年目标值,其中多个指标的2015年目标值高于国家生态市验收标准。
2.4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问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如在石家庄生态市建设规划中,根据各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问题和生态政策,将全市分为多个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综合整治与生态工业发展区、农业生态区等。每个分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并合理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
2.5生态城市建设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
21世纪初.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经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这种思想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旨在保护环境目标和保护有限的物质资源。具体而言,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中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产业园区等角度规划完整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2.6具有特色的重点建设领域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和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
2.7注重发挥规划环评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根据2003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的是在规21J的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会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指标和措施,并反映在政府及其部门组织编制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这些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路线中体现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保障。
2.8在与区域的协调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中也注重与区域的协调,但其侧重点与欧洲有所不同。我国的研究偏重区域大系统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在经济.交通.土地利用方面与区域的协调稍显不足。深入研究城市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规划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保持大系统的连续性。而在交通发展.土地利用和人口控制方面,虽然也在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但还未能充分考虑到城市与更广阔的区域中的交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3 生态城市的内涵剖析
生态城市强调从”生态”的角度来综合看待并建设城市。只有从城市大系统的角度整体、深入地把握生态城市的涵义,才能正确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向”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目标逐步逼近的、重质量的综合性的过程。对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理解:
本质上,生态城市应体现出生态性生态性是指研究对象属性中所具有的体现生态学原理的性质,具体地说,是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性质。生态性的基本内涵,从自然生态系统看,可以概括为:环境质量和存在状态的自然性、环境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健康性、生物和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协调性、物质循环利用不产生对环境有害废物的环保性、能量和信息利用的高效性、环境系统的自调节性:从人类生态学方面看,是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功能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生态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是城市中具有反映和体现上述生态性内涵的性质。即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城市的结构.功能状态.过程等要遵从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生态城市中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要以生态可承受能力为前提。生态可承受能力包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等。生态城市建设首先要体现出“生态经济的思想.即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与实施:同时还要正确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将其作为~种效益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效益核算中:还应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研究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机制.如资源承载力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从而使人类决策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向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生态城市应体现出综合性”。生态城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思想要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科学技术等方面。从整体性的角度.城市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某一单独要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优.而是追求多项要素之间的最适.通过各要素之间的不断协调得以动态地自我完善和更新。
生态城市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生态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念,它的内涵是个不断完善动态演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经济和社会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最优状态.因此适宜用不同的指标和目标值来衡量。例如在现阶段制定的可达性目标是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和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而最终目的是令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
4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欧洲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们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比较具体.结合了各国城市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且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措施只是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从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而逐步推进到城市建设的其他领域。
由于起步较晚对生态城市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实践经验有限等原因.我国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对比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在全面把握生态城市内涵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建立一套灵活的、内部相互关联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如同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的自我完善过程一样.生态城市建设要在城市总体目标框架指导下分期推进。结合目前国内城市的现状.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体现灵活性原则.而且指标的选取旨在保持整个体系的层次性代表性以及现实性的最优组合。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反映各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这可以通过在土地利用的费用效益分析中设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的指标而得以体现。例如深圳市通过分析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小气候调节.噪声削减等,并进行初步的量化评价.将其计算在土地利用的费用效益分析中。其结果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状况.还能据此提出改进措施。
4.2在多个层面重视与区域的协调
国外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提醒我们.生态城市的城市”概念是指包括郊区在内的城市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和开发必须与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乃至国土规划相协调而目前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比较注重规划大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还应该在区域交通、产业、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强城市与周围区域的协调。我们的规划也应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
4.3突出的重点问题
欧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集中力量推动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逐渐扩展到对其他问题的解决。
借鉴这一经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应针对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城市森林和绿化建设为例,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具有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发展高效的环境经济等作用。我国很多城市的绿地建设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结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较低等不足。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应是物种组成和功能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城市中这样的生态系统几乎只存在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而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是人口和交通已过量发展的拥挤城市”,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着重调整已有绿地系统的乔、灌草比例和物种组成,使其生态功能得以完整发挥;同时调整城郊绿地系统的布置.充分利用可建设空间。例如上海的生态城市建设拟采取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空隙增加绿化、扩大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未建区森林和绿地面积、建设各类主题公园、形成绿化廊道和绿化网络等措施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4.4发挥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利用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有力工具,将有助于对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进行生态引导,即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念体现在各个相关规划中,借助相关规划的项目落实实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路线中体现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规划环境影晌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①预测分析专项规划实施后的可能的不良环境影响,特别是可能对生态城市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②将城市环境管理容纳于各专项规划之中,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③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标和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融入到专项规划之中;④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
4.5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欧洲成功的生态城镇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尽可能鼓励公众参与.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在我国.适当地转变政府角色、发动除政府机构外的广大市民与各种组织积极参与,并增加透明度,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尚需改进的地方之一。
4.6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政策.技术、资金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的保障体系包括自然基底、经济实力、科技、文化、社会稳定.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等等多个方面。综观欧洲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都极为重视保障因子的建设.都有详细的分工实施体系、具有明确法律地位和角色定位的推进和实施机构、完善的法律条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等作为支撑条件。我国除了要完善在这些方面的保障体系外还应以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鼓励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引进和推广。
4.7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已成为中国和欧洲的广泛共识。从20世纪60年代起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污染控制成为欧洲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战略取向.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可持续消费等融合成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几十年来.欧洲的循环经济侧重于静脉产业的发展,通过立法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全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整个社会的大循环“。
相比之下,我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保护有限的物质资源和保护环境目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旨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不只强调静脉产业的发展,更为主要的是动脉产业的生态化转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动脉产业在清洁生产水平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生态化转变是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向。而针对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不足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系进而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立法加强对消费领域的规范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最终处置方面的立法:以企业为核心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明确企业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义务和责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价格体现资源稀缺程度.从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形成体系:引导绿色消费通过政策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并制定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j: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保障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的技术支持。绿色技术包括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等。
结语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地区差异等的不同.中国和欧洲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适合于各自的发展模式。同时.生态城市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和互相交流.双方能够互相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以期进一步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