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

admin 2009-1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l世纪前20年是北京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在此期间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申奥成功后,北京在2002年发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以“绿色奥运”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案。2005年初,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被写入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目前,北京已进入奥运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今后三年也正是生态城市起步阶段的重要建设时期。为此,本文参考现行生态城市概念和指标体系,分析北京市在建设生态城市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l世纪前20年是北京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在此期间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申奥成功后,北京在2002年发布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以“绿色奥运”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案。2005年初,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被写入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目前,北京已进入奥运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今后三年也正是生态城市起步阶段的重要建设时期。为此,本文参考现行生态城市概念和指标体系,分析北京市在建设生态城市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思路。 

    用生态学观点建立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1.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和特征。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基于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反思,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的理想城市模式。到目前为止,虽仍未形成公认的生态城市理论和生态城市,但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它具备五个基本特征:和谐性——体现人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进;高效性——倡导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性——合理配置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均衡发展;区域性——城市内部要素和外部关联的和谐、合作。 

    2.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北京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用生态学观点建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城市,与其说是科学发展的新发现,不如说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必然。纵观许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根源多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没有根据自然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致使生态平衡转向不适于生活和生产的状态。 

    早在l993年,北京市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就提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基本目标,近期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特别突出地提到要将综合生态规划作为修编重点内容之一,并明确了北京要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目标。可见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北京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目前北京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尚未解决,首先是环境污染总体仍较严重,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与国内外大城市相比超标较多,全市超过60%的河流水质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噪声扰民问题也较突出。此外,外来沙尘频发、地下水位下降、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等,也给原本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施加了压力。因此,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北京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值,同时通过机制建立、科技手段、管理措施和全民参与,通过长期的恢复和建设,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从失衡转向良性循环,以保证城市本身得以永续发展。 

    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1.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方法,常见的多为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鉴于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不尽相同,因此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确立、特征指标的设定以及优先行动领域的选择也都各有不同。 

    其中,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这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涵盖生产效率、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与质量、社会保障、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等九个方面,主要反映与生态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力度、人口质量与结构优化、社会保障程度与财富分配公平状况、城市化水平、环境状况与建设能力、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现状评估。对比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对北京建设生态城市可达性进行案例研究(按2005年数据统计),在我们选用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40项指标中,北京已经有2l项指标达标,还有l5项指标通过努力可以达标,只有4项指标的达标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具体情况为: 

    (1)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有9项,其中5项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已达标。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转型,奥运建设的驱动,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的深入开展,其他4项指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一14000认证比率)通过努力也可以达标。 

    (2)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有22项,其中l0项指标(平原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工业用水重复率、降水pH值年均值、酸雨频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已达标,通过努力可以达标的还有8项(退化土地恢复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物种多样性指数)。但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地下水超采率、山区森林覆盖率等4项指标的达标难度较大。 

    (3)社会进步方面的指标有9项,其中6项指标(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恩格尔系数、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标,通过努力可以达标的还有3项(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5,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估结果分析。以上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具备了建设生态城市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 

    (1)社会生态文明素养明显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渐趋完善,申奥成功为北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北京在科技和人力资源上得天独厚,特别是在培育知识型服务业等方面成绩突出,具备城市生态转型的先发优势。 
 


(2)北京经济开始生态化转型。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高消耗、高排放的冶金、化工等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80%以上。而目前金属冶炼业已从综合重要程度的前l0位中退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退居第3位,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升至第l、2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业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得到重视,如化工行业耗水量从1997年的第3位降至第l2位。 

    (3)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1998~2005年全市环保投入总计988亿元,占同期GDP的3.6%。200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城近郊区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2%。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可保证未来北京长远发展需求。 

    四个达标难度较大的环境问题分析及预测 

    1.自然条件限制山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增长。森林覆盖率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及封山育林,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现有林的抚育、保护和经营,森林的资源总量有了新的增加,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该项指标要求,山区森林覆盖率要大于或等于70%。北京市目前规划宜林荒山荒地的90%已实现绿化,就北京地区的情况分析,山区扩大新的造林用地的潜力十分有限,预计山区森林覆盖率最高不会超过55%,不可能达到70%的指标要求。 

    2.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性特征,颗粒物污染治理难度极大。1998~2005年,北京实施了12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2005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34天。但以颗粒物污染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尚未根本缓解:其一,目前全市耗煤量仍超过2900万吨,市区电厂燃煤即接近900万吨。其二,近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以l0%~l5%的速度递增,2005年机动车总数接近260万辆,高排放老旧车淘汰缓慢。第三,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规模较大,2005年工业集中的石景山地区(古城子站)空气质量在市区仍然最差。第四,各种工地开复工面积近l亿平方米,各类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第五,区域生态退化和地理、气象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容忽视。 

    鉴于以上原因,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维持在60%已属不易,要完全达到国家指标体系中提出的280天(76.7%)的达标天数,近期尚无可能。5,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地表水质不容乐观。国家指标体系要求: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l00%,且城市无超4类水体。目前,北京市6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中心区部分水体未达相应功能要求。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80立方米左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是世界人均占有量l/30。由于上游用水量增加和连续干旱,永定河和潮白河入北京水量逐年减少。近年来入密云水库水量已由l5亿锐减到5亿立方米,官厅水库来水由l9亿减到4亿立方米左右。在缺少生态用水情况下,不少河流“活水变死水”,完全丧失自净能力。 

    根据目前水资源状况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2008年前,水资源紧缺主要通过超采地下水、节水、污水资源化来解决。预计2008年前后地表水水质会有进一步改善,但稳定达标仍有很大难度。 

    4.水资源危机将长期存在,地下水超采状况难以迅速改变。北京市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约40亿立方米,与全市目前需水量大致相当。其中地下水可供约25亿立方米。由于外来地表水水量持续下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年来水量减少近l0亿立方米)、污灌区农业用水逐步被地下水替代、且连年干旱等原因,地下水累计超采已达70亿立方米。 

    由于水资源紧张和污水资源化、南水北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问题短期内不易解决,预计地下水超采状况近期不可能明显缓解。 

    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1.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北京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可确定为: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努力拓展有限的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国内外环保与经济合作,促使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和生态保护三者保持和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目标,可以考虑用以下基本原则指导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1)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一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天经地义,但人的任何行为都应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自觉求得共同发展。(2)资源利用高效性原则一一作为自然资源缺乏、对外依赖性强的城市,应该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长期性原则——从目前的城市状态发展到生态城市,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4)区域性原则——城市生态系统范围不完全局限于行政区界,体现一定地域内城乡融合或城市间融合,互惠互生。(5)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原则一一不同城市的自然条件、发展规模和性质功能各具特色,应扬长避短,以地方资源优势寻找突破口,获得新的发展驱动力。(6)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必须建立在社会广泛接受并积极实践的基础之上。 

    2.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框架。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种生态新观念、新经济、新秩序和新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过程。2002年8月,深圳召开了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发表行动纲领《深圳宣言》,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面: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卫生实践、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和生态意识培养。结合深圳宣言和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的复合系统理论,提出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框架思路。  

    就北京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而言,应包括:(1)社会生态子系统(生活),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2)经济生态子系统(生产),以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为动力,保证城市健康发展。(3)自然生态子系统(还原),以广大郊区为基础,加快水体、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要素的恢复和保护。 

    就北京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而言,应包括:(1)生态安全保障。即重视改善环境质量,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2)生态卫生实践。即重视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又要抓好固体废物、污水等“资源”的再生回用。(3)生态产业代谢。要促进经济的生态转型,突出工业行业的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和循环经济建设。(4)生态景观整合。首先做到完善城市布局、保护城市风貌,同时在空间发展过程中注意与郊区自然环境的融合。(5)生态意识培养。重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鉴于北京的对外开放性和依赖性,应特别注意城市与郊区、首都与周边地区在生态与环境上的联系,以及外调资源、能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一项以生态足迹法对波罗地海29个大城市的研究表明,一个城市需要的生态系统支持面积是城市本身的“至少10倍以上”。 

    3.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行动领域。要以生态学观念和方法,更加科学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应按照生态城市建设要求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划定各种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扭转城市建成区“摊大饼”式蔓延趋势,以人为本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健全全市城镇体系及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推广循环经济,宣传循环型社会,确立生态城市决策和建设机制。 

    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尽管北京市三个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但产业结构内部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调整的因素。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建立具有更为发达的第三产业、更为先进的工业以及更为高效的生态农业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要采用生态化模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生态卫生。在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的同时,倡导控制产生、就地回用。如北京年排放污水10亿吨以上,资源化程度很低。垃圾处理也应加强分类收集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城市交通应鼓励安全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加快建设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私车、公车“轻松拥有、合理使用”。 

    要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控制大气和水体污染。努力实现《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的目标,即继续扩大天然气、外调电力等清洁能源供应规模,贯彻公交优先的策略,清洁能源公交车数量、轨道交通长度大幅增加,奥运建设工程实行严格的扬尘控制措施。2008年,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规模达到排水量的一半左右。全市林木覆盖率超过50%,生态屏障功能继续加强。 

    继续建好城市绿色屏障,扩大城市景观和生活的绿色基质。生态景观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要鼓励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保持自然景观基质完整性,留给生物足够的栖息空间。同时促进单一功能防护林带向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开展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等工作。 

    政府、企业、公众能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参与,应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伦理观。政府部门要以生态学观念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决策、管理和监控机制。企业是生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应自觉承担相应的环保义务。全体市民作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者,社区、团体借助各自的独特优势,都可为生态城市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作者: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