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生态设计
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居住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表征现代化的来临,一系列城市现代化运动在世界各大小城市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从上世纪
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设想,以及由我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园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市民生活,它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的变化过程伴随人们的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
1.2斑块─廊道─基质
1.2.1斑块(Patch)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分辨率下,我们可以将城市绿地看作一个斑块。中山岐江公园作为城区中的一块绿地,其占地面积达11公顷,绿地平面呈椭圆形,地域完整。景观生态学中,卷曲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园占地面积广,
能支持的物种数量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种是绿道,即种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性要素,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第三种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园原有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在设计廊道时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公园内尽量减少灰道,增加绿道。因为绿道不仅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让人们重新发现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悠闲和愉快。
1.2.3基质(Matrix)
基质是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其实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作为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如果我们把城市中的绿地看做斑块,则广泛的城区就是其基质──这种关系有点像格塔式心理学的“图底关系”──城中绿地是图,城区是底。
1.3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diversity)
1.3.1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有关研究表示,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因而更加稳定。岐江公园内有多种景观类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厂遗留下来的水塔、铁轨、烟囱和龙门吊等人文景观。丰富的景观类型使公园更具魅力,更吸引人们的使用。
1.3.2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化,又称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diversity)。它包括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景观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多样性产生稳定性。
2生态设计
2.1生态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根据生态设计先驱西姆·范·德·莱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对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生物多样性,最少地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质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针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态设计原理
以上述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并结合约翰·莱尔(John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萨尔(Robert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原理,结合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尝试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们常常会惊叹于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之美,而实际上它们多半是在居民和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创造性的设计。也就是说,设计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对于任何一个设计,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设计?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设计?自然能帮助我们什么?
设计尊重场所文化,即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精神的。它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做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忙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来看,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来看,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以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2.2.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要保护资源,减少能源使用,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是把旧船厂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但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话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及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体现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废弃的钢材用作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自然美的象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红盒子”,都在以历史的身影反映一种现代化的气质。
2.2.3让自然做功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局部调节气候;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在岐江公园设计中,大量的乡土植物以及一些发育良好的植被带的到保护,植物类型多样,包括古榕树、木棉树、棕竹、芦苇、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伞草等二十多种植物,为可爱的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创造了优美的栖居环境。
2.2.4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城市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系统支持也往往被遮隐。自然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景观,应该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岐江公园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正好向市民展现了自然的过程。公园内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稳定。面对这些自然的挑战,设计师分别运用梯田式种植台、临水栈桥和水际植物群落,较好地实现了湖水在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的。驳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了几道挡土墙,墙体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植物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道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近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3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验。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生态设计还应是一个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环境和社区建设中去。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过程。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让生态来做设计,应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唐东芹,博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中国园林,1999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
【4】俞孔坚,庞伟,足下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
【6】俞孔坚,叶正,李迪华,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城市
规划,1998
【7】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杨贵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9】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0】俞孔坚,李迪华,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观中国,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