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变迁的思考
admin
2010-06-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湿地保护事业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工程,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大江、大湖、水库的治理,但旱涝灾害仍频繁发生,甚至较过去而无不及,出现连续晴几天就旱,连续下几天就涝的怪异现象。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池塘的严重萎缩和大量消失,池塘成为湿地保护事业中遗忘的角落。湿地是地球之肾,池塘则可看作是肾细胞。池塘看似平静凝滞,其实洋溢着生命力。
近年来,湿地保护事业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工程,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大江、大湖、水库的治理,但旱涝灾害仍频繁发生,甚至较过去而无不及,出现连续晴几天就旱,连续下几天就涝的怪异现象。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池塘的严重萎缩和大量消失,池塘成为湿地保护事业中遗忘的角落。
湿地是地球之肾,池塘则可看作是肾细胞。池塘看似平静凝滞,其实洋溢着生命力。在哲学家的眼里,池塘是有生命的雕塑,诗人由此产生许多创作灵感,新居依塘而建,家便充满灵气。家乡的池塘,浮载幸福,撑起了孩子们的乐园,见证着我的成长轨迹,采菱藕,捉鱼虾,打水仗,扎猛子,比泳技,人畜共浴……,如今想起儿时那一幕幕池塘嬉戏的画面,仍会心地窃笑。儿时,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池塘随处可见,似天上的星星点缀着苍穹。但如今池塘渐渐离我远去,在视野中消失,只有在记忆中追寻。
池塘在平原地区多称为水塘,多为人工开挖而成,如因灌溉、农村建房屋、采集砖坯后留下的凹坑积水而成;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称山塘,多为山谷截流而成。池塘不同于湖泊,池塘小而浅,常与沟渠相连,为人工湿地;湖泊大而深,与河流相连,由河道淤塞、改道或地壳构造运动形成,为天然湿地。
1. 池塘的生态功能
调蓄水 雨季,地表水从广袤的农田和村前屋后汇聚到池塘,这时的池塘像一个巨大的海绵体,贪婪地吞食着雨水,体现出巨大的滞洪功能。旱季,干枯的禾苗畅饮着来自池塘的甘泉,池塘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功能。如巢湖流域现有15万个小池塘,总面积27313hm2,总蓄积量达5.65亿m3,相当于整个巢湖的三分之一。
补充地下水 健康的池塘底部由透水层构成,地表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而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淡水水源。尤其是在今天,许多地表面充满水泥不透水层,地下水的补充源越来越少。因此,池塘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日显重要。
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在沒有自来水的年代,如果居住地沒有河川或丰沛的地下水,居民常会在住家附近掘地成池,蓄积雨水,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万一住家不幸失火,池塘还能提供灭火水源。
提供食物 池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许多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如鱼虾、河蚌、田螺、菱角、莲藕、茭白、芡实等。此外,丰富的湿地植物也是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生态因子。
观光休憩 池塘优美的景色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诗篇都是对池塘美景的真实写照。在今天,城市池塘更是人们休闲和驻足停留的热土。
净化水质 池塘中的许多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芦苇、浮萍、香蒲等能净化生活污水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池塘的变迁
萎缩和消失 由于淤积、填塘造陆和作为垃圾堆放场所以及建设用地,导致池塘容积不断缩小和大量消失。雨季时,雨水未经池塘储存,便一泻千里,直奔江湖,导致湖岸、河岸虽连年加高,仍旱涝灾害频繁,甚至较过去而无不及,出现连续晴几天就旱,连续下几天就涝的怪异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塘的大量萎缩和消失。
物种减少 一个充满生机的池塘应该是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多彩的水底世界。岸边多为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等乔木以及狗牙根、结缕草等地被植物,水体中依次分布着层次分明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包括芦苇、茭白、莲、菖蒲、香蒲等,浮水植物有浮萍、满江红、槐叶萍、四叶萍、菱、睡莲、莕菜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苦草、茨藻、轮藻等;水下则是由鱼、虾、两爬动物、底栖动物等构成的多姿动物世界。但如今许多池塘水体很浅,几乎无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多为外来物种喜旱莲子草所吞噬。
塘岸固化 为了防洪和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方便垂钓,许多塘岸被水泥固化。实际上,塘岸是陆地和池塘水体的过渡地带,也是湿地生态特征最显著、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域。塘岸固化后,农村面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塘岸植物净化便直接流入池塘,导致池塘污染加速。
功能退化 如今仅存的池塘,其调蓄、灌溉、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的功能均已严重退化,许多已沦为荒塘,或杂草丛生,或死水一潭,或淤积退废。
3. 变迁的原因
饮用水水源的变化 近年来,大都数农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由依靠池塘水源,改为取用自来水和地下水,这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忽视对池塘的治理。
喜旱莲子草入侵 喜旱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作为猪饲料广泛种植,后因农民不再将其当作猪饲料而逸为野生,由于这种植物繁殖速度极快,出现喜旱莲子草覆盖水面、迅速成为湿地植被优势种甚至为单优势种的现象。而喜旱莲子草衰老死亡后,更加速了池塘沼泽化进程。
喜旱莲子草正在吞噬着这个池塘
缺少公共管理 池塘的公共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难度的典型事例。安徽在1984年人民公社解体前,池塘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冬季,村集体组织全村人去挖池塘里的淤泥,进行清淤,而淤泥还可作为油菜和小麦的良好基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池塘出现“有人用水、无人管理”现象,村集体无人组织统一的清淤工作,于是过去碗状的池塘变成了盘状,池塘越来越浅,蓄水能力大大降低,直至消失。
城市化进程 由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规模扩大化进程加速,许多池塘作为垃圾堆放场所,直至被夷为平地,最终沦为建设用地,使得城市周边池塘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令人欣慰的是,池塘的生态理念在城市新建小区建设中逐渐得以体现,如合肥市政府出台的《合肥市小区建设规划》,强调大型小区要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实质就是人工池塘。一是汇集雨水,净化水体;另一方面用于绿地灌溉,节约水资源和人力资源。
因此,保护湿地,请关爱池塘,重塑富有生命力的池塘,再现池塘昔日的风采。
湿地是地球之肾,池塘则可看作是肾细胞。池塘看似平静凝滞,其实洋溢着生命力。在哲学家的眼里,池塘是有生命的雕塑,诗人由此产生许多创作灵感,新居依塘而建,家便充满灵气。家乡的池塘,浮载幸福,撑起了孩子们的乐园,见证着我的成长轨迹,采菱藕,捉鱼虾,打水仗,扎猛子,比泳技,人畜共浴……,如今想起儿时那一幕幕池塘嬉戏的画面,仍会心地窃笑。儿时,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池塘随处可见,似天上的星星点缀着苍穹。但如今池塘渐渐离我远去,在视野中消失,只有在记忆中追寻。
池塘在平原地区多称为水塘,多为人工开挖而成,如因灌溉、农村建房屋、采集砖坯后留下的凹坑积水而成;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称山塘,多为山谷截流而成。池塘不同于湖泊,池塘小而浅,常与沟渠相连,为人工湿地;湖泊大而深,与河流相连,由河道淤塞、改道或地壳构造运动形成,为天然湿地。
1. 池塘的生态功能
调蓄水 雨季,地表水从广袤的农田和村前屋后汇聚到池塘,这时的池塘像一个巨大的海绵体,贪婪地吞食着雨水,体现出巨大的滞洪功能。旱季,干枯的禾苗畅饮着来自池塘的甘泉,池塘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功能。如巢湖流域现有15万个小池塘,总面积27313hm2,总蓄积量达5.65亿m3,相当于整个巢湖的三分之一。
补充地下水 健康的池塘底部由透水层构成,地表水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而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淡水水源。尤其是在今天,许多地表面充满水泥不透水层,地下水的补充源越来越少。因此,池塘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日显重要。
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在沒有自来水的年代,如果居住地沒有河川或丰沛的地下水,居民常会在住家附近掘地成池,蓄积雨水,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万一住家不幸失火,池塘还能提供灭火水源。
提供食物 池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许多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如鱼虾、河蚌、田螺、菱角、莲藕、茭白、芡实等。此外,丰富的湿地植物也是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生态因子。
观光休憩 池塘优美的景色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诗篇都是对池塘美景的真实写照。在今天,城市池塘更是人们休闲和驻足停留的热土。
净化水质 池塘中的许多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芦苇、浮萍、香蒲等能净化生活污水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池塘的变迁
萎缩和消失 由于淤积、填塘造陆和作为垃圾堆放场所以及建设用地,导致池塘容积不断缩小和大量消失。雨季时,雨水未经池塘储存,便一泻千里,直奔江湖,导致湖岸、河岸虽连年加高,仍旱涝灾害频繁,甚至较过去而无不及,出现连续晴几天就旱,连续下几天就涝的怪异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塘的大量萎缩和消失。
物种减少 一个充满生机的池塘应该是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多彩的水底世界。岸边多为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等乔木以及狗牙根、结缕草等地被植物,水体中依次分布着层次分明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包括芦苇、茭白、莲、菖蒲、香蒲等,浮水植物有浮萍、满江红、槐叶萍、四叶萍、菱、睡莲、莕菜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苦草、茨藻、轮藻等;水下则是由鱼、虾、两爬动物、底栖动物等构成的多姿动物世界。但如今许多池塘水体很浅,几乎无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多为外来物种喜旱莲子草所吞噬。
塘岸固化 为了防洪和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方便垂钓,许多塘岸被水泥固化。实际上,塘岸是陆地和池塘水体的过渡地带,也是湿地生态特征最显著、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域。塘岸固化后,农村面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塘岸植物净化便直接流入池塘,导致池塘污染加速。
功能退化 如今仅存的池塘,其调蓄、灌溉、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的功能均已严重退化,许多已沦为荒塘,或杂草丛生,或死水一潭,或淤积退废。
3. 变迁的原因
饮用水水源的变化 近年来,大都数农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由依靠池塘水源,改为取用自来水和地下水,这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忽视对池塘的治理。
喜旱莲子草入侵 喜旱莲子草于20世纪30年代在安徽作为猪饲料广泛种植,后因农民不再将其当作猪饲料而逸为野生,由于这种植物繁殖速度极快,出现喜旱莲子草覆盖水面、迅速成为湿地植被优势种甚至为单优势种的现象。而喜旱莲子草衰老死亡后,更加速了池塘沼泽化进程。
喜旱莲子草正在吞噬着这个池塘
缺少公共管理 池塘的公共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难度的典型事例。安徽在1984年人民公社解体前,池塘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冬季,村集体组织全村人去挖池塘里的淤泥,进行清淤,而淤泥还可作为油菜和小麦的良好基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池塘出现“有人用水、无人管理”现象,村集体无人组织统一的清淤工作,于是过去碗状的池塘变成了盘状,池塘越来越浅,蓄水能力大大降低,直至消失。
城市化进程 由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规模扩大化进程加速,许多池塘作为垃圾堆放场所,直至被夷为平地,最终沦为建设用地,使得城市周边池塘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令人欣慰的是,池塘的生态理念在城市新建小区建设中逐渐得以体现,如合肥市政府出台的《合肥市小区建设规划》,强调大型小区要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实质就是人工池塘。一是汇集雨水,净化水体;另一方面用于绿地灌溉,节约水资源和人力资源。
因此,保护湿地,请关爱池塘,重塑富有生命力的池塘,再现池塘昔日的风采。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