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湿地驳岸景观的生态设计
在生态旅游区,强调旅游活动、旅游产品的原始性、生态性,强调游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而亲水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生态旅游区的湿地是满足游人亲水性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在生态旅游区如果有一块湿地存在,往往能成为旅游的热点。
湿地驳岸是湿地与陆路接触的部分,是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也是游人发生亲水活动的主要场地。驳岸的结构形态不仅影响到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也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
1 基本概念
1.1 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区概念
生态旅游概念自从1965年美国学者Hetzer提出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学者、组织都提出了新的定义,本文引用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指以具有生态美和教育意义的景观为旅游对象,通过旅游生态环境的营造、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旅游产品的绿色经营管理、旅游者的生态消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教育,以及与旅游社区的“共赢”发展等方式,而开展的一种有助于旅游地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区概念可分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指生态旅游区是进行生态旅游的旅游地,是生态旅游的组成要素落实的空间范围。狭义的概念是指按照生态学的合理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社会优质、高效、和谐,并有值得观光、游玩、探求的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区。
1.2 湿地概念
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统计过大约有50多种定义。本文引用的湿地概念采用《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2 对湿地驳岸生态功能的认知
湿地驳岸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一环。在湿地驳岸的生态设计中,应首先对湿地驳岸的生态功能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设计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现生态设计的价值。
[NextPage]
2.1 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
湿地驳岸是一种可渗透的界面。丰水期,水体中的水向驳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内涝;枯水期,地下水通过驳岸反渗入水体,起着补枯和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2.2 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驳岸边生长的水生植物可大量吸收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元素。植被繁茂的根系还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由此形成的生物膜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对水体进行初级净化。另外,凹凸不平的驳岸自然形成的鱼道、鱼巢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2.3 促进水陆生态系统平衡
湿地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其坡脚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地。驳岸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是陆上昆虫、鸟类的觅食、繁衍的乐土,而且进人水中的植物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3 湿地驳岸景观的生态设计
3.1 前期工作
湿地驳岸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驳岸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湿地驳岸的生态设计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首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因为生态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游人以及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游人喜好的旅游项目,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生态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游人和当地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生态设计,能减少建设成本。
3.2 驳岸形式的选择
在生态旅游区的湿地驳岸有多种构造形式,而不同的构造形式带来不同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湿地驳岸的形式实际上直接影响到湿地景观区的可持续发展。湿地驳岸形式一般可分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
混凝土驳岸是水泥浇注形成的一种驳岸,一般在城市河道整治中常用,在早期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也较为常见。混凝土驳岸比其他几种驳岸都要牢固,能满足特定区域的防洪要求。但混凝土驳岸阻隔了湿地水体与驳岸土壤的接触,隔断了驳岸土壤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而且驳岸土壤是湿地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湿地植物的主要生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采用混凝土驳岸,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滨水空间的空气环流过程,减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使湿地景观变的单调乏味。在湿地驳岸处理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混凝土驳岸。
石砌岸是用天然石块堆砌成的驳岸,可分为规则式的和自然式的。规则式石砌岸线条较生硬、枯燥,但容易形成空间感,显得整洁。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规则式石砌岸与混凝土岸一样,阻隔了湿地水体与驳岸土壤的联系,减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自然式石砌岸线条呈曲线,与原有的岸线能完美的结合,景观效果更贴近自然,便于游人开展亲水活动,而且石块与石块之间能形成许多孔洞,这些孔洞既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又可以作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水生动物等的栖息地,可以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所以自然式石砌岸既能满足景观的要求,又能满足生态的要求,是一种非常适合湿地驳岸改造的形式。
水泥砖砌岸是用机制水泥砖铺成,水泥砖可分为无孔砖和有孔砖,无孔砖砌岸景观效果与规则式石砌岸一样,而且对湿地生态功能也起减弱作用。有孔砖却不一样,有孔砖不但能护坡固土,而且在孔中能种植水生植物,并且孔也能作为各种动物的栖息场所,容易形成一个水岸生态群落,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较小。
自然式土岸是一种对原有湿地驳岸改动最小的一种驳岸形式,只是在原有驳岸的基础上,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对驳岸的空间形态、植物景观加以改造,使其在保持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游人观赏游玩的要求。自然式土岸也因处理手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景观,一般处理手法有堆石法、浚潭法、枯木法、植栽法等。
网箱式驳岸是现在处理湿地驳岸时最新的一种方式,蜂巢护垫与蜂巢网箱是采用镀铝、锌金属网箱为主要护岸材料,网箱内填充碎石、种植土、肥料及草籽等。护垫具有整体性和柔韧性,既能抵御水流动力牵拉,又能适应基沉降变形。它综合了土工网和植物护坡的优点,在坡面构建了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使护垫、土壤和植物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而且达到草坡入水的景观效果。
[NextPage]
3.3 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视觉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植物种植设计时,不应该只考虑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外在因素,更应该考虑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的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
在驳岸生态设计时,一般选用的植物类型有漂浮植物、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挺水草本植物类型、沉水植物类型以及其它类型的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在生态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这些植物的特性和功能,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湿地驳岸。
漂浮植物中常用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根系发达;(2)生物量大,生长迅速;(3)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芦、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生长的旺盛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4)生育周期短,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需求量最高。
在植物配置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性,如利用漂浮植物季节性休眠特性,在冬季低温时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温时则配置水葫芦、大薸等适宜高温生长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种选择搭配单一而出现季节性的功能失调现象;另外还可以利用这类植物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吸收利用率较高的特性,在进行植物配置可作为N去除的优势植物而加以利用,从而提高湿地对N的去除效果。
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类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块根,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它们耐淤能力较好,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40~100cm左右;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磷元素的需求较多;种子果实类植物,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磷和钾元素。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这类植物种植在浅水处,将其作为磷去除的优势植物应用。
挺水草本植物包括芦苇、鸢尾、茭草、再力花、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于: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氮和磷、钾的吸收都比较丰富,能于无土环境生长。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浅及分布范围,可以将这类植物分成四种生长类型,即深根丛生型、深根散生型、浅根丛生型和浅根散生型。
深根丛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如皇竹草、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纸莎草等。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间,植株分散,这类植物有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浅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荸荠、慈姑、莲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间。浅根丛生型的植物如灯心草、芋头等丛生型植物。深根植物可以布置于水深处,而浅根植物可以布置在靠近驳岸的浅水区。
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质清洁的环境,其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在水质较好的湿地中。
其它类型的植物包括生长在陆地上的乔灌木,如水杉、水松、木麻黄、蒲葵、落羽松、池杉、大叶柳、垂柳、旱柳、水冬瓜、乌桕、苦楝、枫杨、榔榆、桑、梨属、白蜡属、香樟、棕榈、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棣棠、夹竹桃、枫杨、丝棉木等,这些植物有较强的耐水性,有防风固土作用。配置这些植物,可以使整个驳岸生态系统物种更为丰富,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形成的林下空间可以作为游人的游憩场所。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湿地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区中的湿地,是人们接触湿地,了解湿地的重要场所,更为社会所关注。而湿地驳岸又是游人发生亲水活动的主要场所,湿地驳岸设计建设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游人的活动,而且也影响到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本文对湿地驳岸景观的设计从生态角度进行了探讨,只是抛砖引玉,为日后湿地的设计建设积累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