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法国现代景观对诺特尔式园林的继承

admin 2011-03-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纵观法国造园的历史,继承和革新的共同作用不断地推着法国景观不断发展。这些不断建造的新的“伊甸园”不仅传承了前人室外环境营建的经验,也纪录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理想。

  按《旧约》中的描述,人类的祖先在未有一切罪孽之前是生活在一处水源充沛、芳草萋美乐园之中的。这样一处理想的生活场所成为早期人们造园的蓝本。纵观法国造园的历史,继承和革新的共同作用不断地推着法国景观不断发展。这些不断建造的新的“伊甸园”不仅传承了前人室外环境营建的经验,也纪录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理想。而17世纪下半叶不仅是法国经济上“伟大的时代”,也是造园史上伟大的时代。以造园师昂德雷•诺特尔为代表创作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成为法国造园史最辉煌的篇章。它不仅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法国的现代景观中总能看到“伟大的风格”的影子。它们有着旧的“伊甸园”的记忆,也有着新的“伊甸园”的理想。


  1.诺特尔式园林的特征

 

  1.1诺特尔式园林的平面布局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彻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专制制度,把绝对君权推到了高峰。国外势力也得到的扩张,经济的也繁荣起来。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时代”。文化上则形成了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的风格”。诺特尔式园林的“伟大的风格”有下几个特点:

 


  1)诺特尔式园林可称为平面图案式。它虽然继承了意大利式庭院中的种种要素,并且也采用规则式的布局,但一反意大利式造园立体堆积的特征,以宽阔的轴线构成贯通的轴线,形成恢宏的景观。因此诺特式园林又称为“广袤式”(grand style)。(针之谷钟吉,1991) 于面积大,轴线长,要内容要丰富,结构要更复杂,需要有很多的变化,但同时能同一起来,又得突出总管全局的中心。

 

  2)诺特尔式园林中的主轴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花园中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而成为突出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植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精彩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靠它两侧。由于花园面积很大,艺术中心起统领作用,也绝对军权政治思想的反映。

 

  3)总体布局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上的君主专制体制的图解。宫殿或府邸统帅一切,往往在地段的最高处,前面有笔直的林荫道通往城市,后面是花园,花园的外围是茂密的林园。府邸的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图的中枢。在中轴的两侧在布置次一级的轴线,它与几条横轴构成整体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纲目清晰的几何网络。在它们切割出来的方格子里再辟道路。——“伟大的君主的气质一直影响到周围的自然中去了。”(19世纪造园艺术家安德烈)

 

  1.2诺特式园林的造园要素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大多数要素, 如中轴线、林荫路、刺绣花坛、喷水池等都是17 世纪中叶以前意大利和法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但诺特尔是采用一种与前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运用自如。

 

  1)花坛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 花坛是园林的装饰性要素, 一般布置在宫殿前的平台上, 从宫殿的楼上俯瞰, 有很好的观赏效果。法国式刺绣花坛 ( parterre de broderie) 用矮种黄杨做构图材料, 地面衬以彩色石子,虽然图案旋转波动,带有巴洛克趣味,但色彩凝重,外轮廓规整。除了最奢华的刺绣花坛以外还有柑桔花坛、水花坛、分区花坛等。

 

  2)丛林与丛林园

  丛林所体现的是一个众多树木的整体形象,每个树木都失去了个性。甚至将树木作为建筑要素来处理,布置成高墙或长廊,或围合成天井。(郦芷若,朱建宁,2002) 此而形成的丛林园是隐藏在开阔的轴线空间之后的另一番天地。中轴线上的花园是整体、统一、开敞、一览无余的,而位于浓密的树林中的丛林园是风格多样、主题各异的,是私密和内向的空间,是休息娱乐的场所。


 

  3)水景

  在诺特尔式园林中除了形形色色的喷泉外,主要以展示静态水景。其中运河是诺特尔式造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运河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它突出并延长了轴线, 扩大了空间。(林箐,2006)

 

  4)雕塑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 白色大理石的雕塑是一种装饰性要素,在尺度广阔的园林中雕塑的题材和造型并不显眼, 而它出现的位置反而更为重要,这种点状排列的竖向要素产生的序列感,加强了空间的作用。

 

  1.3诺特尔式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1.3.1几何学的应用

 

  诺特尔式园林作为唯理主义的哲学的表现,所追求的是景观都合乎“理性”的秩序和比例。 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比例分析方法被用来帮助造园师寻找最理性的构图。造园师安德烈•莫莱( André Mollet)就指出:“远处的方块草地, 要做得比近处的大, 这样才能好看, 合乎比例。” “应该有一条‘递减’原则,这就是,离王宫越远的地方,重要性就越低,装饰就越少。” 

 

  比较一下凡尔赛花园几个水体的大小, 会发现它们是按照远大近小的规律来布置的。(林箐,2006)沿大运河东西方向水池的体量逐渐扩大,宫殿前喷泉水池与宫殿的体量相宜,而在大运河西端将水池扩大到超乎寻常的地步,使整个轴线的比例协调。因为大运河的末端距宫殿将近3km, 如果不将它放大, 由于透视的关系, 在宫殿前看整个花园,运河的尽头将会变得很模糊,花园也就显得小了。 这也符合莫莱装饰性“递减”的原则,宫殿前的花坛极尽繁复,而远处则是开阔的大水面和广袤的树林。

 

  在凡尔赛, 站在拉托娜喷泉前的大台阶上俯瞰全园,会觉得大运河翘了起来, 其实是因为从拉托娜喷泉开始到国王林荫路, 一直是一条下坡路, 它的透视灭点和大运河的灭点不重合, 看上去大运河仿佛有点向上倾斜。而从运河的西端看花园, 由于有将近3km 的距离, 所有的景物都浓缩在一个层面上了。轴线成为一条跌宕起伏、变化丰富的系列空间。

  1.3.2空间的对比

 

  诺特尔式园林在轴线上是相当开敞的,两旁是茂密的树林,边缘经过修剪,形成整齐的外观,而丛林内部又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小型活动空间。这种疏与密、明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轴线的结构以及等级。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同一中求变化,又使变化融于同一之中。

 

  2.法国现代景观对诺特尔式园林的继承

 

  2.1延伸

  对于传统的继承首要的是使传统物质形态在现代的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古老与现代同时在这一刻融合为可感知的空间。对于传统不是完全的模仿,也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寻找到空间的特征,以现代的语言来延续这样的空间。

 

  巴黎的中轴线由凡尔赛和丢勒里花园开始。最初的丢勒里花园由网格形的园路划分出方块状的花坛和林园,整体上表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花园的特色。后来诺特尔对丢勒里花园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在丢勒里宫殿前建造了丰富的大型刺绣花坛,形成开敞的空间。作为对比,刺绣空间后是茂密的林园空间,并规划出明显的中轴线。经改造后的丢勒里花园在统一性和序列形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成为诺特尔式园林的代表之作。此后,丢勒里花园的中轴线不断延伸,以成行的林荫道连接了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和星辰广场上的凯旋门,后来又进一步延伸到拉德芳斯。(朱建宁,2002)拉德方斯新区距凯旋门5km,它严格地保持了300年前诺特尔设计这条轴线时“空”的特征,中轴线由一系列开敞的在逐渐升高的公共广场构成。(林箐,2005)由美国景观设计师丹•凯利设计的东段广场应用四排悬铃木组成的茂盛的树丛与周围安静的小空间形成对比,这种手法与凡尔赛中林荫道与丛林园的关系如出一则。“大拱门”则显赫到位于轴线上,也延续着轴线是“艺术中心”的特征。大拱门以西以长长的木栈道继续着这一轴线开阔的空间感受。凡尔赛的纵横相交的大运河化作今天德芳斯的中栈道和呼啸而过的车流。

 

  由丢勒里花园延伸出来的巴黎轴线,正如美国城市设计师培根在其所著《城市设计》一书中所说:“这种‘轴线延伸’的概念成为巴黎此后发展的支配因素。”凡尔赛花园中星形的放射性的中心和轴线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等级系统,在巴黎市内经过奥斯曼的巴黎改造计划之后以一系列的林荫道表达出来。在这些大道的两侧和交点上排列着巴黎一系列重要的公共建筑,也不可不说没有着诺特尔轴线处理的思想。

 

  这一条轴线的演变是对于传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它不但保留了诺特尔为它垫下的基本格调,并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会因为大拱门的标新立异而将它排斥在这条轴线之外,也不会遗忘300年前的城市的印记,对于传统的继承是让它带有生命力地延续。

 

 图2:拉德芳斯新区木栈桥  3:拉德芳斯东段广场(韩西丽)


  2.2重现

 

  虽然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诺特尔式曾一度遭到批判。但随着理性的回归,人们开始重思诺特尔园林的伟大的艺术价值,并将这些手法应用到现代景观的创造中,创造出新的“凡尔赛”。但所重现的只是诺特尔园林的特征,它们所彰显的是属于这个是时代的文化和理想。

 

  雪铁龙公园位于巴黎中心的西南角,塞纳河的左岸。因地段原先为一家汽车厂的厂址,于是公园以汽车制造商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工程由右翼市长雅克•希拉克在1985年发起建设的,并组织了国际设计竞赛。在竞赛中提出要使其成为塞纳河沿岸整体绿色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能够“反映巴黎对法国乃至国外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在园林史上留下代表当代的设计趋势的印记”。 计划建成城市所拥有的的“献给21世纪的公园”。公园最终由两个设计小组联合完成,规划布局的核心是临塞纳河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广场型绿地、大型玻璃温室、一系列花园。

 

 
  雪铁龙公园所在的地区为19世纪形成的工业区,奥斯曼对巴黎进行改造时将该地区并入巴黎市,19世纪末,公园所在的的北侧修建了当时的第一座钢结构桥密拉波桥,与此同时修建了三条开始向外呈45度放射性道路。以密拉波桥为起点统治着这三条道路,这样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凡尔赛宫前放射性道路的重现。都是以区域中重要的建筑物实现着对这一区域的统领和控制。在公园修建之前的相关规划确定该地段按45度方向发展,因此设计被陷定在区域既定的发展方向中。最终的规划方案以一条几乎平行于林荫道的大道贯穿公园来解决,构成这一区域里的次一级的轴线,体现着诺特尔园林中等级分明、次序严谨的轴线关系。

 

  而在公园的最终方案中其平面布局也延续着诺特尔式的几何设计方式。以大温室为建筑统领整个公园,并在温室之前形成公园内部的主轴,轴线上布置着喷泉以及大草坪,在两侧布置了一些列矩形的小花园。这样的平面布局有着明显的诺特尔以简单的网格要素控制构图,形成严谨的几何秩序的特征。大草坪和小花园之间的明暗、疏密对比也是凡尔赛中国王林荫道和丛林园对比的再现。在雪铁龙公园的设计中也广泛地应用了几何学的原理,如在公园南侧为一栋玻璃幕墙的综合楼,墙前的低层建筑经过精确计算确定高度,站在系列小花园越过大草坪看对面的玻璃幕墙时,大草坪的刚好不被反射出来,这样的处理形成了对面景物更为深远的错觉。而玻璃幕墙的建筑与凡尔塞中的大镜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花园中设计师也多次应用到透视学的原理创造深远的效果。

 

5:雪铁龙公园玻璃幕建筑(韩西丽)

6、图7:雪铁龙公园透视原理的应用


  雪铁龙公园在设计细节中更是广泛地应用了诺特尔园林的造园要素,环绕大草坪的水渠和大温室之间的喷泉是诺特尔式园林中水景要素的直接采纳;大草坪充当着凡尔赛中的“绿毯”空间效果和空间构成功能;温室前下倾的草坪好似宫殿前大花坛的简化;系列小花园与丛林园同样是为了创造统一结构下变化丰富的小空间;整齐修建的植物和树阵所形成的植物景观也着凡尔赛花园的气质。但在相似之下,也有要素发生了改变。花卉不仅应用于华丽规则的花坛中,而是以自然有机的形体种植,反映出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在凡尔赛中雕塑大多来自希腊神话,路易十四以“太阳神”自居,因此最主要的雕塑都与“太阳神”有关。在雪铁龙公园中雕塑不再追求表面的象征意义和简单的装饰的效果,而更注重人的活动的参与。

 

  8:雪铁龙公园中的绿篱      9:凡尔赛花园中的绿篱

 
  虽然凡尔赛花园与雪铁龙公园在空间形态和构成要素上要很多相似之处,但历史、文化背景已是天渊之别。在长期的战乱和萧条之下建立帝国的统治者们通过规则的花园来表达的是一种对于有序统治的希望。今天的凡尔赛是“献给21世纪的公园”,它是这个区域中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对于传统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绿毯”以及“丛林园”的应用是为现代生活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来设计的,大草坪能够提供群体活动的广阔场所,小花园容纳了当代人多样的生活方式。正如竞赛中要求的那样:“这座公园既不会是新建筑建造者的自由地,也不会是‘英式的’或者 ‘法式的’的公园,新公园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得其合理性。”

 

  2.3解构

  对于传统的继承除了延续和重现,也可以是对传统的分解。所谓的“ 解构”, 必须先存在一种结构原型,然后再去“ 分解”“、重构”,形成新的结构。(林箐,2006)

 

  同样也是“献给21世纪的公园”的拉维莱特被誉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它所解构的不仅仅是景观中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它结构了法国传统园林的构图。(林箐,2006)设计由三层组成:一组点阵,由25个红色金属“Folies”立方亭构成;一系列行人运动的线以及由这些线描绘出的面。在这里设计师同样借助于几何学的工具,通过均质网格中的点阵,将不同功能均匀地散布于公园用地中——由此一反传统花园中建筑单体的集中布局,而展开一种结构性的布置方案(structural solution)(朱雷,2007)并且这些系统相互分离成不同的层面,这些层面不再纳入一个统一的几何构图中,不再具有明确的中心轴线和等级序列。正如设计师屈米所说:“拉维莱特是反文脉的。它和周围环境没有关系,它的平面颠覆了‘文脉’所依赖的边界的概念。”这与传统园林中试图通过轴线来实现对周边地区控制的思想相去甚远。

 

  虽然结构被结构但拉维莱特公园中依旧应用了一些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要素。如贯穿公园的乌尔科运河与凡尔赛中大运的神采相似;凡尔赛中的林荫道在公园中也能见到;公园中的10个主题园则可看作是凡尔赛中序列排列的丛林园的分散;而公园中的大片的树林也可视作凡尔赛周边林园被移置公园布局的中间了。

 

    10:拉维莱特公园中的运河     11: 拉维莱特公园中的林园


  3.结语

  现代景观表达的是这个时代人类对于“伊甸园”新的诠释,但它们的出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造园艺术为现代景观营造提供的是丰厚的源泉。空间营造的手法和造园要素不会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完全被新的时代抛弃,它们所需要的是设计师应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日)针之谷钟吉,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郦芷若,朱建宁. 西方园林. 河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加拿大)艾伦•泰特著,周玉鹏等译. 城市公园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河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林箐. 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5.
  [6]任国岩. 巴黎雪铁龙公园及其社区改造规划介绍.国外城市规划.2005,5:97-99
  [7]魏海波,熊和平.极简主义景观中的古典影子——从勒•特尔看彼得•沃克.
  [8]朱雷.从凡尔赛到拉维莱特——试析两个园的空间构成与巴黎城市的双重脉络.境外建筑.2007,1:97-100.
  [9]王向荣,林箐.拉•维莱特公园与雪铁龙公园及其启示.中国园林.1997,13(2):26-29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