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旧建筑改造的审美转型

admin 2011-11-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西方社会对于生态危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人们对危机根源的分析已经由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方面, 进到了对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观和传统的伦理学乃至宗教神学的全方位检讨。相应地,在建筑领域, 解决危机的办法也由重视经济、技术的改进, 到了倡导整个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的变革。经历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生物建筑运动、盖娅住区宪章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阶段, 这些观点和思想在西方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可见性, 并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旧建筑改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生态危机与旧建筑改造的价值转变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西方社会对于生态危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人们对危机根源的分析已经由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方面, 进到了对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观和传统的伦理学乃至宗教神学的全方位检讨。相应地,在建筑领域, 解决危机的办法也由重视经济、技术的改进, 到了倡导整个文化的自然观、价值观的变革。经历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生物建筑运动、盖娅住区宪章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阶段, 这些观点和思想在西方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可见性, 并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旧建筑改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根植于动态的世界观,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文化革命的影响, 体现的是机械理性思维方式, 因而在二战后, 欧洲的旧建筑被理解为衰败文化而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生态危机以后, 人居环境的恶化导致对旧建筑改造新理念的迫切需求。简雅各布斯在其所著的具有启迪性的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开始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提出旧建筑对于城市生态的重要意义。

  此后, 出现了路易斯康、罗伯特文丘里、科!罗, 他们都极力推崇简雅各布斯的思想, 赞同旧建筑与城市的共存; 相呼应的是现代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都在强调重视历史, 并发展了旧建筑改造的观念和手法, 使其在重新唤起精神文化意识的觉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强调对于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及环境整体性方面的重视, 与当今社会的生态思维相一致。

  2 问题的呈现与改造中的困惑

  2. 1 问题的呈现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面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化和除旧布新 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国内的旧建筑改造呈现出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几方面的问题: 认为改造对象只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忽视广泛的一般性旧建筑和由这些一般性旧建筑构成的历史文化环境; 对旧建筑的改造缺乏从整体环境上的考虑, 更谈不上旧建筑的原有场所气氛与环境的重新塑造; 仅仅看重旧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 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 不能以更加自由、更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再利用后的适应性变化, 并看到其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潜在价值。问题的根本主要还是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忽略了城市发展整体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2. 2 改造中的困惑

  旧建筑改造在构筑城市品牌和迎合建筑风尚的投机行为中存在建筑语言混乱的困惑:

  1) 国内的旧建筑改造主要还局限于简单的维修、翻新上, 其指导思想在“整旧如旧 、 整旧如新”两条道路上。改造理念重视建筑形象的完整与统一, 却直接威胁到了旧建筑的历史原真性与可读性, 带来整体的贬值。

  2) 西方的旧建筑改造思想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 实践则打上各种风格流派的烙印。但人们在借鉴过程中急功近利, 仅着眼于形态上的模仿, 虽然也在强调“对比” 、“ 虚化” 、“ 无形” 、“ 通透” 、“消解” 等方式, 但限于建筑手法, 连方法论都谈不上, 更不用说通过这些外在的状态, 去追求内在意念上的乃至观念上对于传统的理解和突破了。

  旧建筑改造呈现的问题与困惑, 既是因为缺乏现代意义上旧建筑改造的历史经验与系统理论指导, 也有公众审美水平的限制。从而使目标追寻及代表立场的有所不同而面临着诸多矛盾,无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 国家已经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 以此为契机, 在生态语境下实现对形而上学的价值观的重构, 为旧建筑改造与设计创新提供评判的准则, 这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尤其在中国现阶段旧建筑改造价值本质迷失的背景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3 旧建筑改造对生态系统和美学价值的适应性

  3. 1 旧建筑改造的生态意义

  1) 旧建筑的再利用就是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
  2) 旧建筑的更新避免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旧建筑的更新改造, 丰富了现代城市的社会生态。

  3. 2 旧建筑的美学特征

  3. 2. 1环境美的综合性

  同一地区所采用的结构方法和地方建筑材料基本相同, 这不仅使建筑物的体形和外观保持着统一和谐的风格, 甚至连色彩、质感乃至细部处理都十分接近, 从而在整体布局上取得了完整的和谐与统一。旧建筑群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了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和生活朝气的旧建筑综合美。

  3. 2. 2物质与精神功利性

  旧建筑作为社会实践的创造物, 体现了美与功利的一体化,美与效益的相互融合。在物质功利性方面, 早期工业建筑简洁、清晰的艺术品质下, 实际上体现了功能需求和内在的逻辑秩序;在精神功利方面, 构成环境景观的人工元素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存在的, 比如雕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有实用性的满足。

  3. 2. 3 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双重特征

  旧建筑是承载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 它必然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物质空间环境从一方面看它可以以其具体的形象而激发起人们的美感, 但是超越于这种形象之外, 它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以及他们的各种生活形态。譬如上海的石窟门建筑, 只要人们身临其境, 便依稀地联想老上海那种充满生活情调的画面。

  3. 2. 4 时空性与地域性

  旧建筑造型的时空性与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风貌。首先,由于旧建筑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反映了人们的居住心理、行为特点, 才使得旧建筑在空间环境建构中表现出历史文化情感的意义; 其次, 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不仅是旧建筑空间环境具有识别性特征的基础,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理认同和价值观念。区别于其他事物, 旧建筑有其鲜明的生态与美学的双重特征。改造作为动态重组过程, 应透过旧建筑原有价值的复现, 进行生态话语环境下的审美构形, 从而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生态美学特征。对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审美价值体系的建构, 有利于人们了解国内旧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4 旧建筑改造的美学新原则

  4. 1多样性原则

  旧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美学本身大多强调多样统一, 即形式构成、虚实关系、材料与色彩等方面的多样统一。在旧建筑改造审美观念上, 必须强调旧建筑改造美学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 其构成也必须具有文化种类的多样性, 充分体现审美系统的多层次性、审美功能的多元性、审美情趣的多元性、审美信息的丰富性、审美时空的复杂性以及审美理想的多维性。因此, 它反对文化单一化和文化趋同。“整旧如旧” 、“ 整旧如新” 都背离了改造的初衷。上海新天地广场“新旧分明”的多样性, 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4. 2 有序性原则

  旧建筑改造中, 审美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结构。它由环境系统、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以及技术支持系统等组成, 形成相互关联、不同等级的审美子系统, 这种结构是有序的, 表现了它的组织性; 不同组织层次的美学关联和相互作用, 构成了功能的有序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这要求人们跳出线性思维, 进入整体思考, 全面协调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

  4. 3 动态性原则

  旧建筑改造的循环运动是其基本特征。通过循环使环境资源转化和再生, 进而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维持和发展。审美系统的生命力也在于发展与运动。因此, 强调在生态语境中, 运用跨文化交流手段, 在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融中, 形成新的基于生态的价值观与审美体系, 使建筑与城市在新陈代谢中,保持永恒的生命力。这要求人们不能僵化地看待传统, 奥地利维也纳煤气罐改造工程巧妙地将新的元素融入原有建筑的空间体系中, 形成功能和文化的置换, 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

  4. 4 地域与历史性原则

  旧建筑体现了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在时间中的演化轨迹, 即表现为时代性; 同样, 旧建筑也具有地域性, 这使人们改造的对象具有被认同的􀀂 唯一性 。因此, 改造中不仅需要强调原有建筑美学时空特征, 肯定建筑文化时代性、地域性与民族性; 改造的手法更不能一味地模仿借鉴, 而需要针对性的通过这些外在的形态, 去追求内在意念上的理解和突破, 从而避免使手法流行成为范式 。

  5 结语

  旧建筑改造在生态、形态和情态诸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对今天的城市更新有重要作用, 但它最宝贵的还是它所体现的生态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这种思想方法所必然导致的人与居住环境的价值观, 这就是新与旧、传统和现代是有机统一的。分解与突破的方法曾使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 然而一定阶段的、不断的综合、平衡和补偿是非常必要的。居住环境需要生态、形态和情态的有机统一与动态发展, 这样的价值观才是完整的。正如戴威齐珀菲尔德所说: 􀀂 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 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在——有变化的机遇, 也有历史经历的沉重 。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