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滨河新区建设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admin
2010-03-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张掖市滨河新区是该市新一版本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核心区,规划将滨河新区建成空间辐射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是生态文明发展和拓展城市空间的“城市增长极”。在加快建设的同时,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应考虑诸多因素,做好诸多工作。
根据《张掖市总体规划(2008-2020)》,调整后的城市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交通发达、资本聚集、人才荟萃、配套齐全等综合优势,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两翼”指城市向东北、西北方向的两个发展片区,它们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优势,是带动城市向生态文明和高新产业发展迈进的主要动力。因此作为城市发展的“两翼”之一,滨河新区的启动和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富有前瞻性、深谋远虑的战略性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我市跳出老城建新城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对于未来张掖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具有深远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的惯性,目前张掖老城区基本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中心区域,城市围绕老城呈单中心集中式布局,且人口密度较高,用地混杂。如何有效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载体,是当前我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张掖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一心三区四轴”的轴向多心式组团形态城市结构。一心:指张掖市中心城区。三区:东北部产业园区、西部新城区(即滨河新区)和北部生态新区。三区以中心城区为连接核,彼此间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各区承担不同的城市职能,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按照《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城建工作调研汇报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市委办发[2009]106号文件精神,新的滨河新区将整合原滨河新区、西部新城区、北部生态新区等三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昆仑大道及西二环路、南至南三环路、西至西三环路、北至滨湖路,规划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北湖区面积5.4平方公里不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北三环路北侧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滨河新区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和公路、铁路客运交通职能,形成区级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会展商贸中心。因此滨河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优势,是带动城市向生态文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增长极”。目前滨河新区基础最薄弱,但同时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
张掖之所以现在要向西发展,表面上看是因为老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人口密度较大、功能混杂、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滨河新区的建设有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和合理城市形态的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延伸完善、职能优化、层次提升。目前我国由于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存在,城乡土地在市场上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现状滨河新区内多为村庄集体用地,只有部分企业用地,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滨河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与老城区紧临,有GZ45线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213线及兰新铁路二线与外界相连,地势较为平坦,且靠临黑河和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前景看好。因此启动滨河新区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规划层面,而是要在理性思考、分析和论证后大胆实践,加快发展。目前,甘州区委、区政府已向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加快滨河新区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也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从个人理解角度而言,滨河新区的启动和开发建设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甘州区政府机关统办楼建设是滨河新区作为区级行政中心的前提,是滨河新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滨河新区建设和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的“引爆点”,更是实现城市扩张战略的信心所在。甘州区政府机关早日西迁,开发滨河新区的梦想就会早日实现。
其次,新区建设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规划区范围内现有村庄的改造。将农民迁往远郊区显然不现实;任其发展形成新的城中村,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只有参照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汲取成熟经验,建立起开放性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借新区建设之机实现村民到市民真正意义的角色转换,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社会的竞争。简单点说就是给村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因此应在滨河新区招商引资建设一批产业带头项目,如围绕公路、铁路客运交通建设商贸、旅游产业;以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为依托发展服务业;以新区大规模建设为契机发展建筑业。在产业带头的基础上,才可能带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集聚人气。同时要对现状处于滨河新区北片湿地范围内的新墩镇流泉村、乌江镇谢家湾村以及三闸镇三闸村的部分村社应依托湿地进行集中成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改造,一是建设生态农庄。依托农户自行开展农家乐建设项目,例如生态渔庄、生态茶园等,建筑与景观风格突出乡土特色,改善北郊农民的生活条件;二是进行生态农业开发。改变目前的种植结构,部分土地退田还湖,增加水稻和渔业养殖比重,恢复张掖乌江水稻品牌,充分利用高品质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和林果业。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服务的职能,改变湿地保护范围内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解决退耕农民的生活问题。
第三,为引导城市向滨河新区发展,必须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先行,这样,通过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搭建美好的城市框架,从而更好地控制城市用地和城市建设。一是新区公共设施的配套问题。新区的开发建设需要政府率先提供配套建设的,如文教、公共卫生、体育等公益性设施。二是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要依据总规,综合考虑新区建设容量、人口容量,控制好各级市政源点的位置、路由和高程。
1、新区中如学校、医院以及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率先启动,并给予政策优惠倾斜,公共性设施的开发为非公共领域商业开发提供可能性和规定性。同时适当安排文化项目及商业项目,完善新区城市功能,拉动内需,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具备规模新区框架。
2、对滨河新区的道路竖向设计要高度重视并尽快衔接落实。新区道路的竖向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对于潜水流向、市政管网的布置十分关键,尤其是近期开发建设的湖区南片3016亩的建设用地,其道路竖向控制对于污水管线的布局尤为重要。因目前滨湖路的标高较高,整个滨湖路南侧建设用地的排水只能汇入南北向布局的城市次干道上(这点很重要),然后沿北二环路进入污水处理厂。
第四,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整个滨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快新区的建设发展工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部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以及湖区景观开发建设,发挥新区的生态优势,使新区存量土地升值,更要加大新区周边及道路沿线纵深范围内的征地储备和拆迁工作力度,满足新区项目的落地建设发展的需求。建议适当压缩西二环路西侧现状保留的200米景观绿化带,进行部分地段的商业开发,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作为总规控制要求、城市绿化和改善小气候的需要建议应保留此景观绿化带(以30~50米为宜)。
第五,要打造滨河新区标志性建筑。张掖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趁此机会打造一个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拟规划建设的滨河新区的会展中心和星级酒店,或者是文化或体育建筑,或者是区级行政中心,要在传统文化和科学发展上找到契合点,则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将“呼之欲出”,为打造新区特色和城市品牌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周边的武威、酒泉等地都已在规划和建设新区,使其城市区域地位迅速提高,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迅速完善。作为一个城镇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市,目前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以生态文明推动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拓宽三条路子,积极开发建设滨河新区、彰显城市特色。随着张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特色的发挥,滨河新区的建设也必将使张掖的城市功能结构更完善,逐步显现出河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风采。
按照《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城建工作调研汇报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市委办发[2009]106号文件精神,新的滨河新区将整合原滨河新区、西部新城区、北部生态新区等三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昆仑大道及西二环路、南至南三环路、西至西三环路、北至滨湖路,规划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北湖区面积5.4平方公里不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北三环路北侧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滨河新区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和公路、铁路客运交通职能,形成区级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会展商贸中心。因此滨河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环境优势,是带动城市向生态文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增长极”。目前滨河新区基础最薄弱,但同时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
张掖之所以现在要向西发展,表面上看是因为老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人口密度较大、功能混杂、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滨河新区的建设有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和合理城市形态的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延伸完善、职能优化、层次提升。目前我国由于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存在,城乡土地在市场上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现状滨河新区内多为村庄集体用地,只有部分企业用地,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滨河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与老城区紧临,有GZ45线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213线及兰新铁路二线与外界相连,地势较为平坦,且靠临黑河和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前景看好。因此启动滨河新区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规划层面,而是要在理性思考、分析和论证后大胆实践,加快发展。目前,甘州区委、区政府已向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加快滨河新区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也组织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从个人理解角度而言,滨河新区的启动和开发建设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甘州区政府机关统办楼建设是滨河新区作为区级行政中心的前提,是滨河新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滨河新区建设和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的“引爆点”,更是实现城市扩张战略的信心所在。甘州区政府机关早日西迁,开发滨河新区的梦想就会早日实现。
其次,新区建设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规划区范围内现有村庄的改造。将农民迁往远郊区显然不现实;任其发展形成新的城中村,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只有参照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汲取成熟经验,建立起开放性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借新区建设之机实现村民到市民真正意义的角色转换,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社会的竞争。简单点说就是给村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因此应在滨河新区招商引资建设一批产业带头项目,如围绕公路、铁路客运交通建设商贸、旅游产业;以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为依托发展服务业;以新区大规模建设为契机发展建筑业。在产业带头的基础上,才可能带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集聚人气。同时要对现状处于滨河新区北片湿地范围内的新墩镇流泉村、乌江镇谢家湾村以及三闸镇三闸村的部分村社应依托湿地进行集中成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改造,一是建设生态农庄。依托农户自行开展农家乐建设项目,例如生态渔庄、生态茶园等,建筑与景观风格突出乡土特色,改善北郊农民的生活条件;二是进行生态农业开发。改变目前的种植结构,部分土地退田还湖,增加水稻和渔业养殖比重,恢复张掖乌江水稻品牌,充分利用高品质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和林果业。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服务的职能,改变湿地保护范围内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解决退耕农民的生活问题。
第三,为引导城市向滨河新区发展,必须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先行,这样,通过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搭建美好的城市框架,从而更好地控制城市用地和城市建设。一是新区公共设施的配套问题。新区的开发建设需要政府率先提供配套建设的,如文教、公共卫生、体育等公益性设施。二是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要依据总规,综合考虑新区建设容量、人口容量,控制好各级市政源点的位置、路由和高程。
1、新区中如学校、医院以及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率先启动,并给予政策优惠倾斜,公共性设施的开发为非公共领域商业开发提供可能性和规定性。同时适当安排文化项目及商业项目,完善新区城市功能,拉动内需,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具备规模新区框架。
2、对滨河新区的道路竖向设计要高度重视并尽快衔接落实。新区道路的竖向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对于潜水流向、市政管网的布置十分关键,尤其是近期开发建设的湖区南片3016亩的建设用地,其道路竖向控制对于污水管线的布局尤为重要。因目前滨湖路的标高较高,整个滨湖路南侧建设用地的排水只能汇入南北向布局的城市次干道上(这点很重要),然后沿北二环路进入污水处理厂。
第四,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整个滨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快新区的建设发展工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部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以及湖区景观开发建设,发挥新区的生态优势,使新区存量土地升值,更要加大新区周边及道路沿线纵深范围内的征地储备和拆迁工作力度,满足新区项目的落地建设发展的需求。建议适当压缩西二环路西侧现状保留的200米景观绿化带,进行部分地段的商业开发,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作为总规控制要求、城市绿化和改善小气候的需要建议应保留此景观绿化带(以30~50米为宜)。
第五,要打造滨河新区标志性建筑。张掖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趁此机会打造一个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拟规划建设的滨河新区的会展中心和星级酒店,或者是文化或体育建筑,或者是区级行政中心,要在传统文化和科学发展上找到契合点,则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将“呼之欲出”,为打造新区特色和城市品牌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周边的武威、酒泉等地都已在规划和建设新区,使其城市区域地位迅速提高,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迅速完善。作为一个城镇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市,目前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以生态文明推动城镇化建设,靠城镇化建设拓宽三条路子,积极开发建设滨河新区、彰显城市特色。随着张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特色的发挥,滨河新区的建设也必将使张掖的城市功能结构更完善,逐步显现出河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风采。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