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新闻发布会

admin 2009-06-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6月16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处介绍了《关于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6月16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处介绍了《关于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附件:《关于推进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11个新城,其中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为重点新城。为统筹加快推进新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建设,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成系统、十五年见水平”的总体安排,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以区县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以区域为单元,以项目为抓手,把握好区域开发、项目实施、土地投放、资金引导四个关键环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政府投入方向,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实施外部联络系统,优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先抓好公共服务配套,优先促进产业发展,优先开发近期功能区域,分阶段集中解决问题,促进新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二)工作目标。坚持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适当超前,着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将中心城功能调整与新城高水平建设同步进行,使重点新城成为承担中心城功能调整和人口疏散的主要区域,努力建设建筑特色鲜明、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文明的新城。近期主要工作目标:
   基本完成外部交通联络系统。到2012年力争每个重点新城有一条轨道交通;新城与中心城、与规划重点镇以及相互之间实现快速顺畅连接。基本完成骨干性基础设施配套。到2010年重点新城内部规划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实现每个新城有一座高品质中水处理厂;电力支撑和配电设施全面完成;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基本完成区域功能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实现每个重点新城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多功能影剧院,教育硬件设施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基本完成新城绿化隔离控制。到2010年初步形成新城外部绿带,实现每个新城有一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每个新城与中心城之间有一条生态走廊,内部有一条景观大道,有一个休闲公园。
   基本完成规划重点功能区建设。到2010年实现每个新城先期启动的重点功能区初具雏形。
   二、具体实施意见
   (一)推进基础设施先行。坚持新城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引导社会投资;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要,注重超前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搞好一批骨干性项目的实施和配套。
   1、加快新城外部交通联络建设。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城间公路联络线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实施亦庄线、顺义线以及大兴线、良乡线等7条轨道交通线。用2至3年时间集中实施一批新城到中心城及新城之间的联络线。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心城与重点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络线。
   2、完善重点新城内部路网。重点实施顺义新城新国展联络线、站前北街延长线,通州新城潞苑北大街、朝阳北路东延,亦庄新城经海路、科创街等道路工程。到2010年初步形成重点新城较为完善的内部路网。
   3、搞好基础设施配套。按照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集中投入建设一批水、电、气、热、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并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1)电力供应。加快推进新城电网建设,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电网项目建设,提高新城电力供应能力和可靠性。重点建设一批与发展相适应的220千伏枢纽变电站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2)天然气。依托六环路天然气管网,实现新城与市区干网联通。推进新城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高压站、调压站等天然气供应工程,完善新城天然气区域管网系统。
   (3)集中供热。集中力量实施新城集中供热工程,初步安排三河热电厂输热线工程、新城集中供热工程等一批项目。到2010年,新城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4)污水处理。推进新城再生水厂建设和已有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加快新城污水截留和管网工程建设,提高主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实现新城污水全部处理成再生水。重点实施通州张家湾污水处理厂、顺义马坡污水处理厂、亦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今后,原则上不再建设日处理能力10万吨以下的污水处理厂。
   (5)垃圾处理。统筹考虑全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建设与设施布局,新建垃圾处理厂优先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重点实施一批新城垃圾转运站和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6)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基站建设,高标准建设各产业园、住宅小区的信息化配套工程,在重点新城建成区范围内逐步实现数字TV、移动无线宽带、3G无线通讯网络基本覆盖。
   4、加强新城配套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对水、电、气、热、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部门及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进一步落实专项建设资金,统筹工程施工,使配套设施与道路同步建设,实现管线全部入地,避免马路“拉链”和线网空中搭挂,提高整体效益,美化城市景观。
   (二)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注重公共服务配套,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增强新城对中心区人口转移的吸引力。
   5、增强新城公共服务功能。着重围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包括区域医疗中心、体育馆、多功能影剧院等,提升新城公共服务能力。
   6、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新城区域覆盖半径和服务人口比例,统筹考虑存量资源和增量需求,搞好中小学、幼儿园、就业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消防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对新城待建设开发的区域,实行社区范围预划。新建住宅区要严格按规定标准落实公共服务配套面积,同步建设相关设施;公共服务不配套的不得发放销售许可证。
   7、完善产业服务设施配套。加强新城特别是新城待建设开发区域的酒店、写字楼、商场、超市和银行、电信、邮政、加油站服务网点等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力求协调实施。
   8、推进新城交通便利化。着重围绕建立新城内外公共交通体系,超前规划新城公交枢纽、线网、站点和公共停车设施,按照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思路分批实施。优化连接中心城与新城的公交线网,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9、引导中心城优质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适度控制中心城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和科研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制定土地供应、建设资金投入、职工住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推动向新城的功能转移。鼓励有影响力的学校、医院整建制外迁新城。完善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政策机制,探索实行名校分校全市招生和名院资源整合工作,增强新城公共服务资源对人口的吸引力。
   (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超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新城成为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城市。
   10、推进新城的绿化隔离建设。全面落实新城地区绿化隔离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优先启动实施隔离绿化带工程,防止今后再“拆迁建绿”,避免中心城与新城连成一片。
   11、建设生态走廊。围绕中心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之间的道路联络线,搞好沿线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建设,推进温榆河、北运河和凉水河河道整治,建设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形成一批绿色生态走廊。
   12、完善新城内部生态系统。搞好新城内部景观街道设计和建设,到2010年使每个新城内部至少有一条景观大道,提升新城形象。统筹规划新城永久开放空间,适当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标准,按照区域性公园(3000米服务半径)、居住区公园(1000米服务半径)、带状公园或游园(500米服务半径)三级公园标准,推进新城公园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中水建设水景公园。推行新城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统筹规划建设好新城应急避难场所。
   (四)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注重体现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推行先进资源利用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强项目实施标准控制,使新城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城。
   13、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利用。
   (1)发展集中供热。实施燃煤锅炉房改燃气工程,发展清洁燃煤区域集中供热,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新城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按高于现行标准5个百分点执行,公共建筑节能按55%、居住建筑节能按70%的设计标准执行。开展现有宾馆、饭店、大型商场、办公楼等建筑的节能改造。
   (3)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围绕重点公建、住宅项目,发展太阳能、热泵和大中型沼气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力争5年内使新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6%。
   (4)推行先进能源利用管理方式。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按供热分户计量设计和建设。
   14、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1)中水利用。建设中水管道,统筹考虑中水利用,围绕绿化景观、市政杂用等重点需求,建设中水管网和配水设施。新建公建和住宅小区推行中水回用系统。力争用5年时间使新城污水全部处理成为中水,中水基本得到有效利用。
   (2)建筑节水。新城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强制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加快既有大型公建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建设节水示范区。
   (3)雨水利用。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围绕新城内部城市干道和公园,建设城市雨水集蓄和利用系统。新城人行步道、广场、公园及住宅小区等公共活动空间全部建设透水地面,提高雨水利用率。
   15、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1)适当提高新城建设的容积率。严格控制低密度住宅小区建设,尽可能放大公共空间,特别是轨道交通、主要交通联络线附近要预留足够空间。
   (2)对产业园区实行项目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果评价,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减排标准,引导集约发展。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
   (3)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编制新城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统筹考虑新城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五)建设特色新城。注重特色培育,在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及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建筑风格及产业功能特色等方面入手,促进新城外在形象与内在取向统一。
   16、加强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设计审查。对新城待建设开发区域要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在审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审批区域性景观设计方案;在一级开发和单个具体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实行建筑风格审查,促进整体风貌协调。
   17、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新建住宅顶层设计要推行坡面设计,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已有建筑进行“平改坡”。
   18、加强历史遗迹、景观风貌的修缮和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新城历史文化特点,适当修复体现当地特色的建筑和风貌。
   19、加强产业项目筛选。按照城市功能定位选择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特色产业新城。
   (六)强化区域开发时序调控。注重循序渐进、梯次实施,立足长远,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引导社会投资,按区域阶段性密集投入。
   20、进一步细化明确新城各组团的开发时序。按照各新城组团功能定位,确定调整优化区、重点建设区、适度建设区、近期控制区,形成新城梯次开发格局,保证新城开发有序进行。优先实施重点新城建设开发工作。
   21、推行区域开发、单元实施模式。在明确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土地一级开发进一步划分单元,以功能分区或一定面积(1至3平方公里)为单元,分单元实施,并推行基础设施综合管廊。
   22、加强土地投放动态调控。根据分阶段开发建设需要和年度实施重点,在做好新城土地供应总量调控的同时,实行投放结构和时序调控。2010年前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用地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适当控制商品住宅土地供应。开展土地收益年租制试点。
   23、规范新城建设拆迁行为。合理确定拆迁征地补偿标准,规范拆迁补助补贴费用。建立失地农民多元化安置机制,除货币补偿外,加大房屋安置力度,拓宽房屋安置方式,同时做好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切实做好被拆迁人员安置工作。
   24、开展新城建设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考虑选择1至2个新城进行试点,在建设理念、管理理念、改革举措等方面先行先试。
   (七)搞好新城建设资金平衡。注重统筹考虑建设资金平衡,分类确定投融资方案,防范债务风险。
   25、建立新城重大建设项目库。扎实推进新城项目前期建设储备工作,按开发次序、项目类型统筹安排新城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问题。
   26、分类融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筹融资方式。对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有条件的可采取BT方式(建设-移交)吸引社会建设资金,政府通过补偿机制和回购方式,回报投资者;对热力等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贴息和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 者;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向社会投资者全面开放,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对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也可由社会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投资建设;对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可向社会投资者公开招标项目法人,通过财政补贴、PPP模式(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民间 资本或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对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考虑股权融资,全面放开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介入;继续实行贷款银行招标;研究建立新城开发投资基金,探索发行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