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规划专家谈“看海”

admin 2015-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进入雨季,我国多个省市遭遇暴雨袭击,不少城市在大雨过后暴露出排水系统效率地下的问题,不仅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该怎么考虑排水问题?遭遇城市内涝,市民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进入雨季,我国多个省市遭遇暴雨袭击,不少城市在大雨过后暴露出排水系统效率地下的问题,不仅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该怎么考虑排水问题?遭遇城市内涝,市民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排水标准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与设计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刘晓青认为,近期各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首先一个原因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的频率增加、每次降雨时间变长、强度增大,使得地面存水量增大。

  除了气候原因,还有人为原因。刘晓青告诉《人民眼光》记者,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很多原来的村庄都建起了高楼大厦,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乡间密布的沟、塘、水渠也被无节制地填堵,这些做法必然导致雨水的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仅依靠市政管网来疏导雨水有些杯水车薪。

  她说:“很多城市的排水管网排水标准都很低,没有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同步跟进。”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 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至3年(即抵御1至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至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比如北京,目前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区普遍按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

  刘晓青指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与同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是相互呼应的,城市建设之初,规模小,人口少,财力也有限,铺设1年一遇标准的管网就可以完成排水任务了。毕竟排水管道断面越大,工程费用也就越高。这种依财力而为的做法无可厚非。”她接着说:“但是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加,排水管网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对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拿广州来说,当地一些管网的排水标准已经可以达到应对10年一遇的降雨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广州市水务局在2013年就发布了《关于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2010—2020年)》。

  这份规划指出,该防洪(潮)排涝规划实施后,广州市的防治洪、潮、涝、旱、风灾的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城市防洪(潮)、排涝等水利工程将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实现10至20年一遇暴雨免灾,超标准暴雨有效减灾的目标。

  “另外,城市管网建设属于市政建设局管,而河湖水系的管理又在水利局,两个政府部门之间对水量的计算标准和方法都不一样,部门之间衔接不好也是造成管网改造不利的原因之一。”刘晓青说。

  “海绵城市”有助缓解内涝
  城市内涝现象频发应该怎么破解呢?

  刘晓青强调:“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像重视地上建筑一样重视地下管网建设,像重视道路建设一样重视水系治理。应该认识到,水系也是城市的骨架,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她表示,城市规划之初,就要坚持以生态优先、以安全为重。

  据悉,今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包括厦门、济南、武汉等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有媒体也将今年成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元年。

  “根本上治涝,建设‘海绵城市’比建设地下管网,比改变气候更完整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分院副院长孔彦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讲究“蓄、渗、滞、净、用、排”,其在建设之初,就要求考虑水的出路,保留大量的“海绵体”,而这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水的循环排泄。

  刘晓青也认为“海绵城市”是缓解城市内涝的一个途径。“建设‘海绵城市’可以为雨水找到一个出路,让雨水先渗到地下蓄积起来,起到调峰作用。一方面可以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雨水用于再利用,因为雨水的污染程度很轻,最容易被净化以后利用。”

  她还指出,我国很多老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很模糊,导致后期维护起来很困难。比如,有些城市管网铺设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施工设计图,管道在什么地方只有一些曾经参与工程的建设者才知道,这些人一旦去世,信息也就断了。因此,建设部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城市管网的调查统计,建立起系统信息,为以后的改造做好铺垫。
 

  “各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各不相同,我们在规划中还应该注意借势而为,不能一刀切。因为水是依靠重力流动的,所以不能只考虑平面。我们很多城市的绿化带和绿地是高出路面的,而欧洲国家的绿地是下凹式的,这样就容易让雨水留到绿地渗透下去。日本也在地势低的地方建设有专门的绿地公园,这些公园可以在降雨量大的时候汇集雨水变成湖泊,降雨量少的时候再变回绿地。这些经验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刘晓青说。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