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郑可:“真”、“善”的建筑才美

admin 2012-12-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筑追求“新奇特”的现象,与追求西洋古典的建筑形式一样,是自我膨胀的表象。它与那些在国外一掷千金抢购奢侈品等现象联系起来,不难判断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聚集与精神缺失到了何种程度。

  建筑追求“新奇特”的现象,与追求西洋古典的建筑形式一样,是自我膨胀的表象。它与那些在国外一掷千金抢购奢侈品等现象联系起来,不难判断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聚集与精神缺失到了何种程度。
 

\
AECOM建筑中国区高级执行董事、设计总监 郑可



  郑可,法国注册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现任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高级执行董事、设计总监。有超过20年的设计和管理经验,  作品涵盖了城市设计、大型公建、企业园区、政府办公、文教建筑、大型社区等类型的项目。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  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知名度。

  “新奇特”建筑在过度追求视觉冲击的同时,忽视了建筑的本质。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

  领导政绩的需要——建筑可以表达思想,也是最有效的纪念碑;
  眼球经济的需要——建筑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广告效应;
  大众审美的需要——人们总是希望“眼前一亮”,建筑也可以成为“绯闻”的主角。

  追求“新奇特”,与追求西洋古典的建筑形式一样,既是狂妄自大、自我膨胀的表象,也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刚富起来的国人极力需要尽快地证明自己、宣示自己的辉煌与财富,尽快地完成从“贫穷落后”到“土财主”再到“贵族”的转变过程。如果我们将这种现象与那些开着豪车在高速公路上吐痰扔垃圾、在国外一掷千金抢购奢侈品等现象联系起来,不难判断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聚集与精神缺失到了何种程度。

  纵观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代表性的建筑-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宫殿、中世纪的教堂、工业化时期的摩天大楼……我国近现代也有外滩、中山陵和著名的“十大建筑”等,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然而,历史上也不乏因为大兴土木而国破家亡的例子。今天,当成百上千座城市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新奇特”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对于社会的审美观、城市的面貌乃至于社会风气的负面效应。

  一、建筑风格与城市整体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城市目前正处于快速的新建、改造和更新的进程之中,城市原有的形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形态的“断层现象”比比皆是。它们选择了集体“失忆”,忘记自己独特的文化,用“新奇特”建筑和“标志性”城市空间装扮自己,以至于大江南北千篇一律。同时,把城市设计看作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且不注重对单体建筑设计的连续性控制过程。结果是理想化的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流于形式,政府、开发商和建筑师常常缺乏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把握,呈现出随机和各自为政的状态。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施应该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方法,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演变应该是逐步的、相互联贯的。设计时先有时间、空间以及影响建筑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使每一幢单体建筑均合理嵌入城市生长的时空结构之中。设计的结果就空间性而言,是整体的;就时间性而言,是动态的,仿佛是一点点生长出来。在空间序列上具备某种秩序;在时间轴上,又会发现各阶段的内在连续性和变化过程。

  城市在扩张,都市所提供的条件使得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欲望,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作为社会大熔炉,现代城市包含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多样性正在不断丰富着、变化着。都市中心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标志性建筑与智能化摩天大楼,它是由不同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各司其职的元素,即具有不同的复杂功能区域组成:居民区、行政中心、博物馆、商业、金融、文化设施等。一个有机的城市空间,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制约因素:一是结构性因子,使城市各空间片段形成稳定和整体的建筑形态结构;二是发展和激励因子,使城市空间具有向前生长和进化的动力,表现为众多富有活力的单体形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秩序”。看看我们极力想效仿的欧洲(现在的情况是片断地模仿),那里的城市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则在“生长”着,尽管也走过很多弯路,但还算及时地纠正过来了。

  英国作家和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的问题。”如果这段话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才能“始终”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我们怎样看待“过去的艺术”,并从中确认我们今天和明天的“政治”立场?

  二、如何定义或理解“美”的建筑?

  “美”是一种态度,但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美”和“真”、“善”是分不开的。没有真与善,美将不存。

  建筑不等于房屋,而是房屋+人的活动。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用来满足人在标识和感官刺激方面的需求,它是一种环境,一种我们自身行为举止的外在延伸,这样一种环境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并不单是由建筑师来完成的,也是由行为者自己参与完成的,而建筑形态是空间外延的结果。建筑师创造力应该用在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和领域,而不只是把建筑设计成一个纪念品。

  设计者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需要不停地与空间对话,置身其中,使其符合使用者的行为;同时,这些将我们包围的空间及其物质载体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范围,影响着我们的感官和情绪。人们的行为方式会被引导,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地被设计师设计了。因此,这个过程绝不会是单向而是互动的。空间及其围合体可以将我们聚集起来,同时又能把我们分开。建筑为我们创造和组织了空间,它能够激发、引导或限定我们的行动。我们对空间的需求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愉悦心境、建立相互关系、区分活动范围和提示及引导恰当的行为。事实上,空间创造环境,环境组织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

  设计就是使一门技术变成可以理解、可以感知的环境。建筑师的创造能力体现在对形式的把握上,然而形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形式创造出空间和环境,产生出领域和氛围。建筑创作是以形式为词句来谱写空间的诗篇。而我们采取的技术手段应该善待我们继承的过去、善待我们生存的环境、善待我们子孙的未来;同时,建筑设计仍然应该满足建筑物的实用性、经济性、耐久性和美学价值,这才能体现它的本质,能够通过它的功能传递、唤醒或激起人们的敏感性和想象力。我认为这样的建筑才是美的建筑。作为从业者,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应该重新树立渐渐失去的价值观与职业精神,发挥自己的那一部分专长,尽量向社会展现“本质”的、“真实”的、与环境和谐的,而不是“假、大、空”的建筑。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来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可是蔡元培先生曾经呼吁:“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提高到宗教的高度,他认为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传统意识,但“美育”是有可能的,比宗教还根本、还有效。一个世纪过去了,蔡先生的理想有没有实现?他这句话,有多少人记得?他这句话的涵义,又有多少人懂得?

  30多年前,中国文化的精髓已经被从根上破坏殆尽。我们民族在随后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进行过了“科普”、“商普”。现在,是需要进行“美普”的时候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