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约翰•扎卡赖亚斯: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

admin 2011-10-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物简介:  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地理规划与环境系 教授   扎卡赖亚斯童年在加拿大西部度过,曾先后就读于萨斯喀彻温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他是温哥华市和英属哥伦比亚政府的城市规划师,并拥有

 

  人物简介:

  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地理规划与环境系 教授

  扎卡赖亚斯童年在加拿大西部度过,曾先后就读于萨斯喀彻温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他是温哥华市和英属哥伦比亚政府的城市规划师,并拥有多年担任规划顾问的经验。1990年他进入蒙特利尔大学担任城市研究课程指导,同时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开设工作室课程。他于1991年获蒙特利尔大学规划博士学位。近期他主要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在中国城市中的应用。他还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运作一个步行行为建模实验室。此外,他对城市中心区和土地混合利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有所研究。

 

  约翰•扎卡赖亚斯:

  各位早上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去年进行的研究,提到这个研究是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交通规划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他们邀请我做的这个研究,现在还只是一个基础的情况。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大概纲要:
  1、背景理论介绍 
  2、简单介绍一下实际调研的方法和目标
  3、讨论一下结果,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用这些结果。

  最佳实践目前还是主要在城市规划的领域,我试图在这个地方给最佳实践一个定义,大家可以看PPT,有助于可持续城市居所的方法、政策以及空间上的实践。

  以下的一些的PPT全部都是文字,我们怎么知道这是最佳的实践?我的建议是看一下结果是否从经验上和体验上去衡量是不是令人满意。

  这些最佳实践的原则是从右边的文献里,主要是从凯文林奇的书本里得到的一些条例。我将在下面逐一的介绍一下这些原则。

  多样性

  指的是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方面的多样性,是一个包容性的,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公共领域的多样性,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经验的环境。

  活力性

  这是现在在城市设计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真正有活力的居所需要支持人类的活动以及资源不断的可持续的投入。观念和意义不是我们去评价的,而是当地的人们从历史和经验方面来告诉我们的。我们目前正在把一些历史性的标志物移去,但是这样会让当地的人们失去观念和意义,这不是被人们发明出来的,是当地人们与历史、地理、气候有一个历史性的延续性得来的。

  可调节性

  这一点不是凯文林奇提出的,强调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环境如此变化的时候,是需要不断可以调整的。而目前不止在中国,在西方也是这样,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去进行建设,并不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这样在将来是不可持续的。

  可达性

  这一点凯文林奇也没有特别提出,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想到可流动性这么强,要求与城市非常好的沟通性,这样才可以方便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性化的居所

  这个是人们日常在表达自我的一个场所,当如果没有公共空间的,在私有空间里不能实行的,所以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共空间里表达非常有趣,并且可以进行美学的欣赏。

  这些原则是后面讲的所有案例的基础。

  高效性在可持续中非常重要的,必须考虑到能获得多少的能源,我们用这些能源一方面是要去满足技术上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即使在物理和空间里的宽慰。

  前面提到一些标准,下面我们要提到选择案例的方法。我们选择了在珠江三角洲37个案例,选择尺度中有一个既不是一个单独的房产项目,也不是一个政府规定的行政区域,更接近需我们常说的小区。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尺度原因,在这样的尺度下,减少碳排,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样更容易做到成功,同时我们可以更容易的看到,对于当地环境的一个影响,人们现在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是对于城市整体进行可持续的一个讨论,但是我认为在乡土更小的讨论上更有意义的。

  以下是四个主要的元素,首先是交通体系,对空间布局的评价,土地利用的分配,以及公共空间,我们在四个上面对他进行了评价。

  我们从最初的37个案例后来减少到12个案例,我们选择案例的理由只要在前面提到的原则其中一项表现良好就留下,我个人并不期望一个特别完美的案例。

  我要简单的介绍一下现场调研的方法,首先在街道办索要档案,得到当地的背景、与关键性人物访谈、在公共空间里进行半结构化的调查。前三个点是非常强调与人的沟通,我们不能自己去想象怎么感知这样的环境,第四点到第七点是基于他们自己做的一个观察所做的工作。

  这个地方是把我们观察所得落到了一个物理的模型上,街道物质性的布局要能和人的活动相吻合。比如发生了临时性的活动必须与原来的空间元素是相吻合的。

  我们今天要讲的案例全部来自于广州,尽管之前有其他的案例来自于深圳与香港,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这三个城市,我会对其中一些进行深入的解释。

  广州江南西小区

  在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开发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这里要讲的是一个广州江南西的小区。在当时的一个开发情况下,开发者非常注重的是市场的条件,小区渗透性很强,人们在里面可以自由的穿行,并且可以与外部进行自由的沟通。

  这边比较有争议的是这个小区的景观已经是经过了改造,当原来这个地区是非常适合于广州的乡土植物,树都长得很高,在去年开亚运会的时候,居民都非常喜欢这里,但政府要求改变这个环境。

  这个地区交通形式一直在改变,在机动车发展以后,这里的自行车数量减少了,但是在2007年进行了一个摩托车的限令之后,自行车的数量开始回升,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的大部分还是人行的部分。

  这张图表示了各个布局的形式,基本全部都是为人行服务的,不仅为小区的人们,也有外来的拜访者。这就是我要提到的核心原因,物质空间是非常适合于外部人步行并且非常适合地层平面改造。这个地方从白天到晚上都是有人行行走,这个小区被政府规划为城市级交通道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地的居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很多的人流经过。这个地区吸引了非常多的公众活动,并不是被组织的,更多的是自发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传延和表演,现在被人们认为周围环境中非常热门的点。

  之前提到有很多的底层,是从民居改变为商业的用途,这个地方现在还在进行中,因为有不间断当地的居住团体和商业者进行不间断的协调。现在这个地方是有地上和地下两层商业设施,地下商业设施连接了地铁线路。商业空间也是进行了一个改造,特别是2010年亚运会进行居民空间改造,这里的改造受到了居民的反对,虽然做了很好的改变很好看,但不能像以前的使用,也就是象照片上面看起来很好看,但是没有人。

  在这段时间很重要的一点,社区当地居民的融入现在街道呈现了:一方面会有传达政府方面的意向,一方面会传达居住者的意向,最显著的居民被融入了以后的改造和开发。

  这张图体现了在其中一个公共空间中随着一天时间的变化,各种公众活动的一个参与人数的变化。如果第二天进行这样的观察,结果还是很相似的,这样的结果可以不断的重复。可以看到一天中活动最不频繁的一天中午的,太阳很高的时候。尽管并不是由当地居民设计的,但是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造这个公共空间。比如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安全的,希望小孩能够在这个场地中安全的奔跑,不需要考虑机动车的危险性,如何管理机动车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相比,很多的老年人都是留在这个村子里,但是有非常多一家一家的年轻人在迁入这个地方。和类似环境的小区相比,因为有了公共空间,这个小区的房价要贵20%。

  广州是一个夜生活很丰富的地方,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人们如何与外来者一起占有这样的公共空间。刚才看到贯穿这个小区中间的那条主路原来当地政府希望作为机动车为主的交通干道,当地的居民反对这样做,希望把它变成一个人行化的空间,这样的一个辩论还是在持续进行中。 
    
  下面我会介绍另外一种的环境:历史街区,这三个案例有各自的特点。

  十三行是一个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方,这个地区非常具有港口的特点。十三行不仅是经济上很重要的地区,在城市设计上来看,它的行为活动是非常的复杂,作为一个设计师就会去问如何组织这边的活动,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现在这个地方运行的是非常好的。

  这个地方很重要的需要去看人们在什么地方进行交易?物资是从哪里运到哪里?在哪里卸货?很显然不是被规划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城市设计者需要去观察这样的现象。    

  在图上可以看到人们的活动,而且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个护栏,尽管这个护栏的材料非常精良,显然这个设计违背了让这个地方的活动更好的组织起来的初衷。这个地方是非常高效的,否则这些批发商和生产商也不会在这个地方进行交易,他们是在不断的改造他们原来的房屋。显然这个地方并不能满足最佳实践的原则,但是很显然这个地方的高效性以及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这两点是让他成为一个很好的案例。

  这是一个在刚才十三行的地区,很显然这个地区在布局上可以看到有一个格子的路网,具有很好的连续性,两边的商务活动非常频繁,而且他们有些都已经存在了上百年,这些活动的类型是很稳定的。 

  逢源小区

  这个小区的内部主要是商业,主要集中在边际上,中心是没有道路通过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小学。大家可能会问没有当代的设计,是因为很难找到,我后面将会提到。

  石牌村

  石牌村是非常著名的,它不是一个特别大的社区,大概有6、7km2,但是居住了5万5千的人口,是非常密集型的区域。在这个村子周围能看到非常多的高层建筑,周围很多的村子都已经被迫迁到其他的居住区中,但是这个村子还是被保留下来了,这个村子有很强的自我保护组织性,不仅是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强的力量。

  这个村子现在的经济的收入是通过租房的产业,收入已经是非常高,这样的现象在其他的村子也存在,如果只是想要提高经济的话,那就是建更多的村子。这个小区不但是通过出租房屋来挣钱,同时在外围进行投资来挣钱。 

  这个村子的路网是基于原来的房屋结构组成的,商业分布非常吻合,道路、人行、商业是在空间上一步一步的非常吻合。在2007年之后,这个村子没有更多的再建,如果在进行加建的话,租客也不会喜欢不好的居住环境,这个地方尽管很密集,但是他们已经不会变得更加密集了。除了外来打工者会进入到这里居住,广州本地的居住也会迁移到这里。这个地方有1257家商铺,尽管政府不会说这里是商业中心,但商业活动非常密集。非常多的住在这个小区外的人也会来这里买新鲜的食物,一方面很新鲜,另外一方面价格很低廉。

  这是离刚才那个村子1km的天河区的CBD,这个地方也有非常厚的文化根基,在那个街道上既有商业活动,也有文化活动,也有步行的交流活动,这样的多种活动的发生,也是最佳实践中我们倡导的。

  就在石牌村不远往北的地方就有一个公交快速换行站,这是非常大的换行公交站,每天都有5万5千人在这里换行。

  从去年末广州市政府想要改造城中村,事实上消除城中村,现在成功的消除了两个,这样的公交换乘站如果没有城中村的支持,每天不会有那么大的人流。

  在几年前城中村的领导者他们非常期望自己进行一个革新,因为他们也会修建更好的房屋,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一个自我更新的趋势,但是从广州政府来看,他们更希望买下整个村子,用他来进行开发。

  这是当地的房屋开发项目,骏景花园,拥有2000住户的项目,可以从中看到与前面城中村相似的项目,

  骏景花园是目前广州第二大居住小区,二期将会有三万人加入,很有可能将来是广州第一大的小区。

  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布局是非常标准的小区布局,中间的道路为汽车设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个小区周围没有商业设施,很快在小区中间道路两侧出现了很多的公共活动和商业,开发者对这个地方进行了一个回馈,把机动车道路关闭了。

  由于这个地方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活动并不是特别依赖汽车,他们现在更倾向于把汽车停在了小区的外面,开发者也想这个小区是不同寻常的停车方案,把车子挡在小区的外部。

  从技术上这个地方还是封闭性的小区,事实上人们都可以进入这个地方的商业区,我们从调查的案例都不喜欢封闭式小区的管理方式,尽管广州市他们是更提倡封闭式的管理,出于安全的考虑,居民认为既然有商业活动和公共活动,安全就不会是问题。
    
  小周村

  这个村在城市的边缘,在番禺,从2010年开始希望有一个自我的更新,70%的居民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的个人收入在过去几年中增加了10%。这个村子与石牌村不同的,是并不依靠出租房屋作为经济收入,这里的打工者并不喜欢住在这里,村民们开始想要怎么样增加这个村子的吸引力。

  这个村子有一些从明代开始的古迹,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也与其他村子很不相同。原来的街道被保留下来并且改善了,不允许机动车,村民们认为将来更好的经济方式是排除机动车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村子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右下角图中的房屋处在非常大的古树下,景观是作为第一位的,首先是文化环境,最后才是经济发展。

  我不能够预测这个地方未来十年十五年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近十年来是怎么发展的?这个地方正在面对一场挑战,番禺其他的村子也是一样,南部的番禺正在进行一场开发。

  这个是我们要总结的部分,上述的几个案例没有一个是在任何方面都是非常完美的,在其中一项或两项甚至三项做到了比较好,我们在这里并不要找不可替代的案例,而是我们要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今天对于最佳实践案例的解说更希望作为一个导则,对今后发展作出一个基础,什么是可持续的?我们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的最佳实践,欧洲的最佳实践是很好,但是对于中国要复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