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梅洪元:国际高校院长论坛

admin 2010-11-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梅洪元教授是我国建筑界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


梅洪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

  人物简介:

  梅洪元教授是我国建筑界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梅洪元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筑理论研究与建筑创作实践探索,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是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入选者、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获得者;2004年起担任建筑专业学术期刊《城市建筑》主编及多个建筑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七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人。其主持设计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大连东软国际软件园、黑龙江省博物馆等百余项重点工程,曾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部优秀勘察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等土木建筑领域诸多奖项,并于2009年入选中国建筑行业建国六十年人物卷。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表示祝贺,也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向与会代表简单介绍一下哈工大的建筑教育情况。刚才大家都听到了,清华、同济大学我们两位业界榜样学校的介绍,我们的经验还不足,只是向大家做一个通报。

  一、发展概况
    
  哈工大建筑学科始建于1920年,是哈工大最初建校时的两个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至今已走过90年的历程,兴办伊始就是一所国际性、开放性的学校,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1.初创时期

  最初为隶属于中东铁路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学制四年,俄语授课。1922年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学制为五年。1928年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苏联著名建筑师斯维利道夫主持工作。

  2.哈建工时期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哈工大成立建筑学专业,学制六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哈雄文教授主持。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与国内其他七所院校并称为“老八校”。后于1994年改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

  3.回归十年

  2000年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合校后,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设立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直至今日。

  4、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在2020年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哈工大提出要走在东北亚高水平大学的前列,建筑学院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即将展开的国家学科目录的新一轮调整,原有建筑学科可能要分解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相应的二级学科也有大的调整。相关的培养学制(学制缩短)、招生模式(大类招生)、学科架构、机构调整(建筑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人才引进(扩编到150位教师)等一系列问题将提上日程。

  二、基本情况

  1、团队构成

  建筑学科的学术团队包括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研究生院三部分组成。建筑学院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承担教学科研实验基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建筑学院的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结合设计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挥创新优势。深圳研究生院的学术团队更多的是在研究生教育、科研方面发挥地域优势,在国际化方面起到学科开放窗口的作用。
三位一体的团队构成,是哈工大建筑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科特色。

  2、师资队伍

  建筑学院现有教师9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6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设计大师1人、1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

  3、学科发展

  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景观学四个本科专业。现有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四个二级学科以及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有本科生600余人、硕博研究生580余人、博士后30余人,学生在校总数1200余人。

  三、办学特色

  1.理工强校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
    
  哈工大是一所有着深厚工科背景的理工强校,建筑学科孤军奋战,困难较大。我们借力校内经过多年发展与积淀形成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与建筑学密切相关的大土木建筑学科群,进行相互间教学渗透、科研互通、实践结合,形成整体优势。
    
  在教学方面,各学科资源共享,互设专业理论课、协助指导设计课和毕业设计等,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广博综合的知识结构。在科研方面,借助学科群的整体优势,共同争取重大性、基础性科研项目。

  例如与土木工程学科在城市防灾与建筑安全、与环境工程学科在低碳建筑与城市方面的合作研究不仅取得了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及高水平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

  2.高纬度寒地城市里的坚持办学

  寒地城市的区位限制、信息闭塞、交流渠道不畅,给学院的发展增添了许多障碍。同时经济的相对滞后对建筑教育的生源招收、人才引进、师资建设等关乎办学根基的重要问题都影响深重,但典型的寒地气候特征也为特殊条件下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独厚的条件。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准定位”的发展战略,正视各种不利因素。例如在师资培养上,选拔任用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为主,为改善师资学缘结构单一、“近亲繁殖”的弊端,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既让教师们“走出去”,利用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派送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改善和扩展其知识结构,又依据各学科特点及合作教学模式,将国际知名学者“请进来”,聘请为兼职教授和合约教授。

  3.实施体制保障下的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

  建筑学科的建设非常需要学院与设计院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保持紧密合作。学院与设计院两院院长合一的体制切实保障了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施。600余人规模的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项目选择、经济实力、人才积累等方面弥补了学院最迫切的发展需求。例如,我们推行职业建筑师走进本科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设计院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端建筑师选派担任设计课的指导教师,采用与学院教师1+1共同备课、共同指导设计、共同讲评作业的教学方式。这样既增强了专业设计课的师资力量,又有效补充了学生实践环节的不足,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学生中反响强烈。同时在科研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横向课题市场,促进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4.坚持国际化办学优良传统。

  在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面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互认学分、交换学生和联合培养;在实施教育培养体系中大量借鉴国际同类学院的先进经验。如: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的硕士研究生“1+1+0.5”方式的联合培养,即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完成第一年的学分后,可被选派到谢菲尔德大学进行一年的硕士课程学习,回国后进行论文答辩,获得国内与海外双文凭,可优先申请攻读两校的博士学位。如: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本科生“1+3+1”的联合培养计划,使本科生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在海外学习三年,最终取得两校的毕业文凭。如: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尼达•特拉尼教授为首席学术顾问,借鉴和引进该校在建筑教育培养体系中的某些内容和方法。

  5.强化开放式办学特点。

  打破地域桎梏,积极主动开放求发展。如:充分利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地域优势,发挥窗口作用,广泛引进海外学者参与短期教学,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与本部学院南北互动,资源共享。学院还积极利用海外兼职教授的资源开展联合设计、学术研习营活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如法国杜博斯克教授的本科联合设计项目、台湾陈明竺教授的海峡两岸青年建筑师研习营项目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开放式办学,扩大了与世界知名高校与机构的多渠道合作和交流。

  6.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传承。

  传承哈工大建筑学科的传帮带传统,梅季魁、侯幼斌、郭恩章等建筑界知名的老先生退而不休,参与到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将其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良好师德传授给中、青年教师,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激励中年骨干教师,根据他们的特长选定培养方向,鼓励创新,争当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夯实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为其创造优越的成长环境,推进“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支持崭露头角且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为其搭建平台,鼓励其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学院有十几名青年教师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学位。

  7.实施学术团队建设新机制。

  首席——实行首席学术顾问制度,聘请国际一流拔尖人才把握学术发展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分别聘请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建筑系主任尼达•特拉尼教授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康健教授任职,任期三年。

  外引——加大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的力度,引入海外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启动国际知名学者的培育计划。

  预留——启动海外名校公派博士生提前预留校制度,促进学术团队的后备能力建设。
博士化——三年内,建筑学科教师的博士化率将达到90%以上,具有海外名校学位和进修经历的教师将达到50%以上。

  8.强化专业教育中教学与实践的互撑。

  重视在本科教育中的业务实践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撑。如:对大学五年级学生的业务实践进行改革,利用本校设计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来进行分阶段、精细化管理。业务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的培训,责任教师系统讲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操作程序及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帮助学生制定业务实践计划。第二阶段是在指定实习基地的规定实习,建筑学专业安排在本校建筑设计院,规划专业则安排在学院的规划设计院。实习教师采取双导师制,一位是学院毕业设计导师,另一位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规划师,双导师共同指导。第三阶段是在其他设计机构的自选实习,个人自行选定京津沪等符合要求的实习单位。通过以上管理,使得业务实践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9.重点建设高水平海外学术基地。

  为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培养、打造一支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陆续在海外建设了三个学术基地,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作用。如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设谢菲尔德中英建筑科学学术合作基地,通过师生互访、联合培养、中英高端论坛等形式,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加快国际化步伐,加速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深入挖掘学术基地海内外双方的合作潜力,强强联合,取长补短,推进合作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另外,通过海外学术合作基地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建立与其他高水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促进高水平人才引进与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

  10.基于东北亚地域的寒地建筑科学研究目标。

  以寒地建筑科学实验室为平台,探索东北亚寒地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在寒地城市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在寒地低碳城市与建筑、建筑智能化、人居生态环境、建筑节能技术、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城市与建筑安全等关键领域,取得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性成果,推动寒冷地区在规划与设计领域中的技术进步。

  在当代建筑理论、建筑美学、建筑计划与策划、东北亚地域建筑史、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寒地艺术设计等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11、强化特色科研平台。

  为了更好的支撑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完成国家寒地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借助学校“211工程”与“985工程”的资金支持,打造具有高水准的科研平台。

  生态技术实验平台(为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方向课题服务);物理环境实验平台(为建筑与城市声景、建筑室内外环境、城市景观环境等方向课题服务);数字化技术实验平台(为数字化模拟技术、建筑与城市数字化设计、历史建筑复原保护等方向课题服务);安全及行为心理实验平台;(为建筑与城市安全、建筑行为心理学等方向课题服务)
    
  欢迎各位同行拔冗莅临冰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教育群策群力!谢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