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于丹:建设世界城市应注重包容性

admin 2010-01-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目前北京市人大、政协两会正在召开,大家都在为北京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那我们都说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共和国的心脏。那如何让共和国的心脏跳动的更加强劲有力呢?北京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世界城市。围绕着这个话题,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也是北京市政协的委员,于丹教授,欢迎你于丹教授。其实说起世界城市,我们在认识一座世界城市的时候,除了观看它的地貌、外观,比如说建设什么的,可能更会识别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那么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当中,文化到底起着一个怎样的角色?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嘉宾:于 丹 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文化学者

  主持人:姜 华

  编导:乔鲁京  代 娜

  姜华:大家好,这里是《天下天天谈》,欢迎收看。目前北京市人大、政协两会正在召开,大家都在为北京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那我们都说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共和国的心脏。那如何让共和国的心脏跳动的更加强劲有力呢?北京提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世界城市。围绕着这个话题,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也是北京市政协的委员,于丹教授,欢迎你于丹教授。其实说起世界城市,我们在认识一座世界城市的时候,除了观看它的地貌、外观,比如说建设什么的,可能更会识别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那么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当中,文化到底起着一个怎样的角色?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于丹:其实你刚才介绍我身份的时候,我想说,今天在你的节目里,我的身份是一个北京人,因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什么是北京文化?我的理解,它不光是我们可以去膜拜的很多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天的这个文化坐标里面,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去面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这其实我觉得是一种文化生态。所以我是更看重今天北京的这种包容性,它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文化都生长在里面,它怎么样提炼出来一种独特的,能够让人感觉到自信、舒展、有归属感的文化。这种是给北京的市民,也是给新移民,还给各国来到北京的人,都让他感觉到自由舒展,在这种文化中有特质的识别,有自己一种最好状态的延伸,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文化生态。

  姜华:您刚才也说到包容性,这正是北京的特色之一,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城市,北京距离世界城市又有多远呢?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

  短片1:建设世界城市  北京力争上游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2009年12月17日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指出,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最辉煌的城市之一。这里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中华文化的精华,拥有为数众多、辉煌灿烂的人文景观。在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被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如今,北京正以自己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每年迎接超过1亿4700万的中外宾朋。

  而在目前国内外推出的众多城市排行榜中,北京也都位居前列,不过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去年夏天,美国权威的《外交政策》杂志第一次推出了“国际化城市排名”,在全球60座城市中,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分列前四位,北京则排名第12位。通过这份排名不难发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正如刘淇书记所说:建设世界城市是我们国家被推向世界前台后,首都工作的一个全新的奋斗方向。

  姜华:说到世界城市,好像各个世界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可能世界城市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对于北京来说,比如说北京有悠久的、辉煌的、灿烂的历史,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是不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呢?

  于丹:它肯定是一个优势,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我们怎么样去评价世界城市,今天是一个 “以人为本”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只有它的历史能够跟人今天的生活相关联,这个文化资源是能够被激活的。因为我所理解的世界城市,它不仅要有很多的博物馆,要有很多可参观的这种遗址,有很多辉煌的硬件让大家去膜拜去敬仰,更重要的这些文化能不能够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基因,让今天的人他还感受到,就是我因为有这种文化在,我今天的内心比如说更快乐一点,我能够对人的态度更包容一点,我因为某种文化我进入它,我到一个地方让我感觉到宁静,让我在一个很紧张的现代都市疲惫和喧嚣中觉得我能依托,我能安顿。因为今天你要是评价世界城市,关于现代的标准几乎都是趋同的,大家的时尚化程度都是一样的。大家工作紧张得繁忙、竞争也是一样的,所以,人人都在一种疲惫之中,但文化是干什么的呢?文化是让人来释放和安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北京这么大的文化资源,它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它也是我们需要 “激活”的那一部分重大的资源,它怎么样能够跟今天的生活有关联,这是一个课题。

  姜华:那您觉得北京的这样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今天有关联了吗?

  于丹:它当然是有关联的,我们经常提出来以后,比如说给孩子们讲的时候带他们参观的时候,然后我们总觉得这一部分是我们的历史,今天的生活呢?你看,从立交桥的形态,从各个专卖店,从酒吧、餐馆,很多东西在北京能够找到的,你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都能够看得到,那什么是北京的这种城市文化呢?我觉得北京有些地方做的其实挺好的,比如说像南锣鼓巷这一条街,像后海这个休闲区,你能够看到有很多很中国味的东西,但是大家在进行的是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到了这里以后,人会觉得能够松驰下来,到了这个地方,你会觉得时空的界限有时候模糊了,比如在这大冬天,我前几天跟我的大学同学,我们在南锣鼓巷有一个“三棵树”的老咖啡馆,我们坐在那个里面,那个窗子上全都结着冰,模模糊糊着望过去,然后能够看到老的青砖房,然后红木栏杆,柱子,然后还有街上的行人,我们也都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大家在一起闲闲的聊着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空间在这里都开始变的停止、模糊,然后人会有一种古往今来,所有的那些温暖的感受都在这个寒冬涌出来了。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现在在北京越来越多起来了,还有就是北京的这种公园绿地,它就是把好多原来的老的文化,现在能够延伸出来,就是让人能够去感受了。我觉得这些我们现在正在一个努力的通道中,北京人期待有更多的可选择的这种文化方式,自己来感受。我觉得它会越来越多起来的。

  姜华:您刚才描述的在咖啡馆里和大学同学聊天的感受,虽然最近我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咖啡馆这样闲闲的坐一下,但是我真的感同身受,因为那样一个温馨的氛围,确实是对我们心灵的一种滋养。刚才我们也说到地标,我觉得地标性的建筑其实也不是孤立的,而没有历史的东西在里面,或者说没有文化的内涵,没有文化的元素在里面,它可能也不能称其为一座文化的地标。那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和天坛,它肯定有内涵在里面了,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城市,就是意大利的罗马,我们说到罗马的时候就会想到这座古老的大斗兽场,对于今天的罗马来说,它也将有一个新的地标性的建筑,我们来看一下。

  短片2:罗马:打造21世纪文化新地标

  一提起罗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座建于两千年前的大斗兽场。虽然说罗马有着“永恒之城”的美称,但意大利人可不想让时间停滞在两千年前。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罗马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耗资一亿五千万欧元,历时十年,终于在去年年底落成。虽然要到今年春天才正式开放,但这座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已经成了罗马的新地标,为千年古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现代活力。难怪罗马副市长也为此兴奋不已。
[NextPage]
  同期(罗马副市长,翁贝托):

  是这座建筑

  让罗马从历史中走了出来

  让这座城市带着丰厚的历史

  走进了新的时代

  姜华:我们之所以选择罗马这座城市作为一个案例,可能是我们觉得北京和罗马挺像的。比如说它都曾经是一个,它都是一个文化古国的首都,而都曾经是辉煌一时的世界城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能我们还都有需要迎头赶上的一些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像这样的古老城市要有一些新的文化地标建筑,可能也是不可少的。比如作为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比如说北京已经有了鸟巢、水立方还有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当中,可以互相彼此有一些借鉴的地方。

  于丹:其实我觉得,地标看你怎么样去理解,它仅仅是一个标志还是有它的功能?北京其实像刚才你说的,像故宫、天坛你会每天看到络绎不绝的人都在里面,像故宫这样的地方,包括就是这个箫瑟的冬天,在那种凛冽的空气里你静静的走进去,你去静静的端详,静静的去观赏件一件的信物摆在那里,当年的那种王朝的恢弘,几乎都在这里笼罩着。走在一座故宫里,你还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是什么?它是一种伦理的,它一定是一种平面摊开的这种建筑。不像是欧洲,可以见到哥特式的建筑,高高的领子,它是向上的,他是那种敬畏神的,它是那种个体的交流。但是中国的建筑就是你走一座故宫,你走一座天坛,你在里面流连忘返的时候,你发现不管是人居的地方,还是祭神的地方,它一定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一定都有一种四平八稳对称的格局。它的那种功能的完备,一定是在一个摊开的平面上。所以就有人说,要是就只有一座太和殿那还叫故宫吗?中国的建筑一定是群体的,不管你是看里面展览,还是你去感受整个的建筑群落,都能够唤起一个文化认同的感觉来。至于说这个新地标,我觉得也应该让人能够从中去体会到你跟它的一个交流方式。

  于丹:比如说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有一个很漂亮的外表,而且这里面它一直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剧目。我几乎大概每个月要去一两次国家大剧院,我前两天刚刚去那看完孟京辉的堂吉柯德,我觉得这些地方你经常去就会感觉很亲切。因为它跟天坛跟故宫是不一样的,那是一种历史的呈现,大家去参观游览的时候,可能你踩过一块青砖,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味道。但是一些新的,耗资巨大的这些建筑,除了一个阶段性功能使用以外,怎么样充分利用起来呢?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评价它功能延伸一个重要的标准。

  姜华:我们现在是不是也不能说北京有了鸟巢、水立方,或者国家大剧院,就有了建设世界城市,或者说跻身于一个世界城市行列的一个基本门槛?

  于丹:我觉得如果是从单纯评价地标,可能建筑学家会有他们自己的评价表现,但是要作为一个世界城市的话,我觉得它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城市还要看它整体的气韵的和谐。我记得在十几年前,还是上个世纪末,我第一次到巴黎的时候,大家都说这是一个浪漫之都,会给你很多意外的惊喜,但其实我第一印象,让我最感动得是它那种温暖和谐,不会有一个地方说这就是一个老区,或者某一个地方它就是完全功能性的新区,它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也不会说一个建筑的风格特别突兀,然后又炸了再重新再来,这可能在建设的时候要统一规划。这就好比一个人,你不可能说我戴了一个特别鲜亮的黄帽子,然后我穿一个大红的上衣,然后我穿了一条绿的裤子,我紫色的高跟鞋也很绚,可能你单看它都很好,但是你搭配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走起来的时候一定是不伦不类的。所以我觉得什么是地标?地标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种局部的考虑,它应该是一个从一座森林着眼,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包容,对于北京来讲,正是因为它古老,正是因为它有资源,正是因为要保护不能破坏,而它又需要容纳新的功能性的地标。所以这种统筹考虑才显得特别重要。

  姜华:而您所说的这种统筹考虑,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意识也是特别关键的,刚才您提到巴黎,我们正好有两个小片可以来卡一下,其实巴黎和伦敦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世界城市。

  短片3: 伦敦:14年成就“全球创意之都”

  伦敦,曾经的世界工业中心,在最近14年间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早在1997年,英国就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又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意伦敦”的概念应运而生。现在伦敦已经跻身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全球三大最繁忙电影制作中心和国际设计之都的行列,凭借着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出值,创意产业目前已成为伦敦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如今伦敦设计节、伦敦时装周、伦敦游戏节和伦敦电影节已经成为这座全球创意产业之都最光鲜的四大招牌,尽显这座魅力城市的鲜活和动感。

  姜华:其实文化古都建设世界城市最关键的可能就是创意了。那么在1997年的时候,英国是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这样的一个概念,到现在算起来14年过去,英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文明的创意产业之都,对于北京来说,伦敦的经验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借鉴建议的吗?

  于丹:我觉得每个人没有新到一个地方之前,他可能都带着自己的概念,有些概念可能是成见,可能会很保守,我对伦敦的想象真的是过于保守了。大出我意料的,就是伦敦比我想象中要活泼和时尚太多太多了。因为大家过去总是觉得说法国人浪漫,意大利人浪漫,想起来英国人觉得非常传统,然后想起德国会觉得很古板。后面我会说德国,德国给我的印象也很出乎意料,我们觉得英国人原来我们都认为他是非常拘谨的,保守的,但是伦敦给我的印象是什么?我所住的那个酒店旁边就是那个海德公园,非常漂亮。

  姜华:特别大。

  于丹:特别大,所以我到的第一天下午,我走过那个海德公园的时候,我再看旁边的城市的装饰,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它有一道围墙,是巨大的那个彩色铅笔,高高低低的那种栅栏,就是那种孩子们喜欢的大铅笔,有高有低,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在那里,我说这是一个专门的装置吗?他们就很随意告诉我说,这个满街都是,反正你街上总要有一些写字楼外面有一个栅栏,说我们都会用那种铁艺的固定的栅栏,他说你看到了这是一排铅笔,你可能还会看到是一片涂鸦墙,或者是某种模型搭起来的,都是有可能的。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我们基本上都跟装饰性结合起来。我当时就想说,什么是创意呢?创意就是你在功能之外再多去用一点心,就是让你在实用之外再多一点审美,你会觉得更快乐一点。

  于丹:所以我看到伦敦所有的市容,还有街上的服务设施,特别喜欢它老老的地铁站,它扑面而来会给你一个惊喜。让你觉得你它的那种时尚,它的那种动感,让你觉得你有很多可期待的,但是不可预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在一个大家都认为是保守的这种大城市里面,它应该是一个特别清新的气息。

  姜华:其实我们说到创意产业的时候,觉得这个词特别大,特别宏观,但是其实创意是融在生活的细节当中的,你在伦敦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巴黎也是这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巴黎,巴黎人也是用一个精彩的创意抒写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短片4巴黎:浪漫创意渲染夏日风情

  每年盛夏七八月间,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都会被装扮成海滩的模样,让身处闹市的人们享受阳光与沙滩带来的欢乐。您瞧,棕榈树下、吊床、沙滩椅上,大家多么的悠闲自在,而热情洋溢的桑巴舞表演更为游客带来了轻松惬意的感觉。

  “巴黎海滩”活动是从2002年开始正式启动的。在活动期间,人们可以免费进入海滩,在喧嚣繁华的市中心享受到海滨度假般的美好时光。八年来,每年都吸引超过300万人前来体验。

  姜华:好,我们不妨仔细来看看巴黎的地图,其实它是一个内陆城市,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海滩沙滩,但是正是因为有一个,在巴黎赛纳河边模拟一个人工沙滩的创意,使得300万人放着真正的沙滩不去,就留在巴黎,或者说从别的地方赶到巴黎来欣赏这样的人工沙滩。不知道您如何评价这样一个创意?

  于丹:其实巴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城市。我之所以喜欢它,我觉得不是因为大家说它有红酒,有很多的这个大家理解中的乡街上的那种浪漫,更重要的是,我是喜欢它的状态,至于说这个海滩的这种创意,我觉得在巴黎其实你还能找到很多。一个内陆城市怎么样去呈现它自己的气质,有的时候它可以找到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个创意倒也不一定就是只有巴黎才有,我记得去年的夏天,北京朝阳公园做过一次沙滩主题,去年还是很有想法的,把原来奥运会时候沙滩排球运过来的那些沙子,在朝阳公园里面又重新给用起来,然后办了一个月的活动,也是在北京的盛夏。那里面我记得有大片的沙滩,然后有游泳池,有孩子们戏水的乐园。

  姜华:还有露天电影和表演。

  于丹:还有很多喝啤酒的地方,吃烧烤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好多有打沙滩排球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朝阳公园办的那个主题我还是挺喜欢的。我去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觉得开始有这个想法利用资源了,另一方面真的觉得说北京人有那么高的热情,能去的这些地方可能真是太少了,那里永远是人满为患的。

  于丹:什么时候北京有更多朝阳公园的创意。我记得在一些热带国家,我曾经看到一个例子,他说在那种特别热带的国家里面,有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旅游项目,就是叫 “冰雪小屋”,所有人排队进入一个方盒子,那个盒子里是冰雪世界,这里面有很多年轻人他没有见过冰雪,他来这里体验,他在走出去的时候就会觉得心满意足。其实这个是很多年前提出来的,但是你发现人的体验是一个最大的产业,人这一辈子你带走得是什么?权带不走,钱带不走,你的亲人孩子也带不走,人真正自己能带走得,就是你有限光阴中的体验。

  于丹:它不仅仅是把一个创意作为一种炫耀,说给大家看我想出这个主意来了,创意只是一个过程,创意只是一个载体。他最后承载的价值,是让更多的市民,更多的观光客在这个创意中获得体验,我们大家想想,人这一辈子本来就很短,但是我们用多少光阴在进行重复?你的工作单位每天是你重复来的地方,你的家是你每天重复去的地方,你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是你重复见的人,我们在有限的光阴中重复着多少经验?所以人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呢?往往是那些不同寻常的非凡体验,但是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去完成非凡体验吗?你可能会觉得我去加勒比海晒太阳是一个非凡体验,我去阿尔卑斯山去看冰雪是一个非凡体验,但这是可以随时发生的吗?所以我想一个伟大的城市就是让他的市民在他的家乡能够随时去相遇一些非凡体验,这是人生中最浪漫的邂逅,我们都在邂逅什么呢?我们往往觉得邂逅了一处风景,邂逅了一个人。其实人最了不起的邂逅,是在一个陌生的经验中邂逅一个全新的自己。就是突然之间发现原来我可以像孩子一样天真,我可以像战士一样勇猛,我可以如此浪漫,我还可以完全高难度的一个学习,在这个时候你对自己充满了肯定和喜欢。一个人肯定和喜欢自己的时候你的未来就会加分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到的这些城市的创意,包括北京开始实施的创意,他最后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让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遭遇更多陌生的惊喜,让人在邂逅之中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去提升人的体验空间,这是创意最大的价值。

  姜华:在2009年11月25号召开的北京市赴广东省和福建省学习考察总结会上,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政治、经济大转折的机遇,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那么在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文化又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在明天的节目时间当中,我们还会继续邀请于丹教授为我们精彩解读营造人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感谢您收看《天下天天谈》,也感谢于丹教授,明天再见。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