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运:“城市再生” 让建筑像麦子一样生长
admin
2009-09-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筑是有生命的机体。可是,很少人会认为建筑物能组成生命体。而实际上一座城市由建筑物组合,是能量的聚合。现在对城市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长出来的,有时间的跨度和习俗的沉淀,就像是四川的一些城市;还有一种是认为城市是规划出来的。我觉得当人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城市就是规划出来的。在城市规划时,掌握的科技手段是否有对未来生活的预测,或者这种预测是否可靠,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也都给城市再生留下了可能性。
透着凉意的清晨,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马清运边品着咖啡,边思考着策展的问题。
一个理想的展览就是浓缩的教育方式。在马清运的构想里,他希望双年展能像欧洲的马戏团一样,来到一个村子安营扎寨,村寨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马戏团走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追随着。
在陕西蓝田,马清运建了一个葡萄庄园。他说,在这片葡萄园里生活,他开始思考着农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交谈开始切入“城市再生”的主题时,马清运笑着说:如果建筑能跟麦子一样,可以一茬一茬地割,那就好了!
建筑是有生命的机体
问: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再生”,你认为建筑都是有生命的,那么一座城市如何体现出它的再生能力?
马清运:建筑是有生命的机体。可是,很少人会认为建筑物能组成生命体。而实际上一座城市由建筑物组合,是能量的聚合。
现在对城市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长出来的,有时间的跨度和习俗的沉淀,就像是四川的一些城市;还有一种是认为城市是规划出来的。我觉得当人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城市就是规划出来的。在城市规划时,掌握的科技手段是否有对未来生活的预测,或者这种预测是否可靠,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也都给城市再生留下了可能性。
问:您现在正在研究一个关于“生命规划”的问题,以人比建筑来说,“生命规划”其实就相当于“城市规划”吧?
马清运: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可从病到死的过程,现代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为延长从病到死的过程,人类花了大批的钱,破坏影响了很多环境资源。其实,病和死这个过程应该规划一下。人们对艺术品、股票都有投资计划,恰恰对生命没有。为什么不在30岁的时候开始一年花两万元对生命进行投资,这样能在50至55岁达到人生最享乐的时候。
这种生命规划节约了社会的大量资源,集中在病和死这个阶段强加的非自然生命延长的投资和耗费会减少很多。那么,城市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再生”这个概念是生物概念,而运用到建筑上,人们就会觉得改变的过程会很沉重而艰难的。
马清运:人类的情感一直停留在怀旧和对自己力量的保持上。所以,再生的问题在生物学上早已有之,却不对建筑提及。当代的建筑学以西方史为主,而西方的历史是基于理性的,建筑所用的基本材料是石头。从雅典神庙到金字塔,石头的建筑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负累在房子上的物质太重了,拆的时候觉得很重,并产生了太多的垃圾。
房子有朝一日能否使用合成的无污染的材料?就像威尼斯人吹玻璃的技艺一样,不喜欢就再吹一个。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这样的材料?
人类都登上月球了,我们的科技手段也相当先进了,可是建筑技术仍然显得落后。现在的建筑材料在古罗马和秦朝时就在用的,而我们现在的施工技术500年以前也都有。
其实,建筑可以重新塑造而不产生废物的。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对建筑材料的科研,人类似乎既没有投资的激情,也没有投资的技术。
把未来“考虑”在现在
问:人类要改变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动力,那么您觉得城市再生的动力在哪里?
马清运: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迁徙,这是都市化的开始,也是都市化的结束。其次是经济方式的转变,包括货币交换、金融投入的方式变化;第三是危机产生的动力,而就目前来说是能源危机带来的危机感。
问:城市建筑的再生不应该是简单地拆房子和重盖房子。那建筑的再生应该怎样去应对能源危机?
马清运:不是古旧的建筑就拆。这应该有个标准,当你所在原城市变化的动力到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临界点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建筑是该拆就要拆。这也不是鼓励大家拆房子,只是希望大家在处理今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认真思考未来。今天可以创造最美的东西,但不要觉得永远不能拆。
地球的空间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十年前深圳盖的所有高楼的玻璃幕墙和热供当量,在现在看来都不够了。要满足今天生活所要求的舒适度,你就得加装空调机,这也是更大程度上的能源耗费。
我设想,如果建筑师在盖房子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这房子使用期限在10年左右,那么就让建筑的效益和投资在第六年时达到最峰值,在第十年时就可以拆了。然后再去盖物理能量更好、更节能、容纳更多人的房子。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设计师在设计房子时就没把未来的需求完整地考虑进去。
[NextPage]
深圳有了传统城市征兆
问:“城市再生”这个主题对深圳这样的新城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清运:我觉得,27岁的深圳浓缩了一个城市在100年里发生的事情。在20多年里,深圳经历了四次土地改革。还经历过两次产业转型,现正在发生第三次产业转型。深圳开始有了传统城市的征兆,深圳人开始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城市,开始有寻找城市坐标的心理状态。
问:人们在寻找城市坐标,寻找文化认同,这中间是否存在着身份的焦虑?
马清运: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有过去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在城市里去期待过去呢。喜欢“过去”的时候就离开城市吧。“过去”不是城市的功能。
文化沉淀和城市和素质的积累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深圳的发力点在于:包容和随机。包容更多的思想和对机会的追求,才能组成最好的智慧。这是不能安排的,是需要自由组合成新的智慧。年轻的城市应该把未来交给更新的人和更新的思想。此外就是它的可变性,深圳一直给我的印象是它有可变性。总觉得它可以更好,那种可以重新改变成更好的可能性,这才是深圳真正的力量。
用农业的智慧思考城市
问:您在陕西蓝田经营一个大葡萄园,也由此开始思考建筑与农业的关系。您认为,城市的发展能够从农业中得到启示吗?
马清运:城市可以从农业那里学到很多。比如说,麦子以前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乱长的,该死就死了。而经过那么好多代人的努力,才把麦子“驯服”成有规律地生长。这是农业的伟大之处。然而,现在人们对来自于农业的智慧似乎有点不以为然了。
我们陕西农民说:今年再好,明年也可能会差;你今年再差,明年也会牛起来。由此可见,农民对明年的收成寄予了厚望。
为什么从事农业的人容易满足和快乐呢?他就是满足那一年的未来,第二年该干嘛还得干嘛。农业的智慧在于承认了未来可以取代今天的事实。而工业化城市的未来是今天对未来的掠夺。
我有时在想,如果建筑能跟麦子一样生长,可以一茬一茬割就好了。因为,首先不要相信现在的智能和技术能满足将来,不要用今天的舒适度来取代未来。巴黎的城市很美,但是巴黎的房子节能性很差。每年要让巴黎人舒服起来,烧的煤是其他城市的好几倍,二氧化碳指数很高。如果说要以人为本,巴黎的房子就应该拆一半,把房子的热供量提起来,密度加大。
马清运
生于1965年,曾获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工程学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美国马达思班(美国、上海、西安)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设计总监。
其作品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获奖,曾获全球2000年“建筑先锋”及“欧亚建筑新趋势代表人”等荣誉。
一个理想的展览就是浓缩的教育方式。在马清运的构想里,他希望双年展能像欧洲的马戏团一样,来到一个村子安营扎寨,村寨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马戏团走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追随着。
在陕西蓝田,马清运建了一个葡萄庄园。他说,在这片葡萄园里生活,他开始思考着农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交谈开始切入“城市再生”的主题时,马清运笑着说:如果建筑能跟麦子一样,可以一茬一茬地割,那就好了!
建筑是有生命的机体
问: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再生”,你认为建筑都是有生命的,那么一座城市如何体现出它的再生能力?
马清运:建筑是有生命的机体。可是,很少人会认为建筑物能组成生命体。而实际上一座城市由建筑物组合,是能量的聚合。
现在对城市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是长出来的,有时间的跨度和习俗的沉淀,就像是四川的一些城市;还有一种是认为城市是规划出来的。我觉得当人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城市就是规划出来的。在城市规划时,掌握的科技手段是否有对未来生活的预测,或者这种预测是否可靠,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也都给城市再生留下了可能性。
问:您现在正在研究一个关于“生命规划”的问题,以人比建筑来说,“生命规划”其实就相当于“城市规划”吧?
马清运: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可从病到死的过程,现代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为延长从病到死的过程,人类花了大批的钱,破坏影响了很多环境资源。其实,病和死这个过程应该规划一下。人们对艺术品、股票都有投资计划,恰恰对生命没有。为什么不在30岁的时候开始一年花两万元对生命进行投资,这样能在50至55岁达到人生最享乐的时候。
这种生命规划节约了社会的大量资源,集中在病和死这个阶段强加的非自然生命延长的投资和耗费会减少很多。那么,城市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再生”这个概念是生物概念,而运用到建筑上,人们就会觉得改变的过程会很沉重而艰难的。
马清运:人类的情感一直停留在怀旧和对自己力量的保持上。所以,再生的问题在生物学上早已有之,却不对建筑提及。当代的建筑学以西方史为主,而西方的历史是基于理性的,建筑所用的基本材料是石头。从雅典神庙到金字塔,石头的建筑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负累在房子上的物质太重了,拆的时候觉得很重,并产生了太多的垃圾。
房子有朝一日能否使用合成的无污染的材料?就像威尼斯人吹玻璃的技艺一样,不喜欢就再吹一个。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这样的材料?
人类都登上月球了,我们的科技手段也相当先进了,可是建筑技术仍然显得落后。现在的建筑材料在古罗马和秦朝时就在用的,而我们现在的施工技术500年以前也都有。
其实,建筑可以重新塑造而不产生废物的。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对建筑材料的科研,人类似乎既没有投资的激情,也没有投资的技术。
把未来“考虑”在现在
问:人类要改变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动力,那么您觉得城市再生的动力在哪里?
马清运: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迁徙,这是都市化的开始,也是都市化的结束。其次是经济方式的转变,包括货币交换、金融投入的方式变化;第三是危机产生的动力,而就目前来说是能源危机带来的危机感。
问:城市建筑的再生不应该是简单地拆房子和重盖房子。那建筑的再生应该怎样去应对能源危机?
马清运:不是古旧的建筑就拆。这应该有个标准,当你所在原城市变化的动力到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临界点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建筑是该拆就要拆。这也不是鼓励大家拆房子,只是希望大家在处理今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认真思考未来。今天可以创造最美的东西,但不要觉得永远不能拆。
地球的空间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十年前深圳盖的所有高楼的玻璃幕墙和热供当量,在现在看来都不够了。要满足今天生活所要求的舒适度,你就得加装空调机,这也是更大程度上的能源耗费。
我设想,如果建筑师在盖房子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这房子使用期限在10年左右,那么就让建筑的效益和投资在第六年时达到最峰值,在第十年时就可以拆了。然后再去盖物理能量更好、更节能、容纳更多人的房子。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设计师在设计房子时就没把未来的需求完整地考虑进去。
[NextPage]
深圳有了传统城市征兆
问:“城市再生”这个主题对深圳这样的新城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清运:我觉得,27岁的深圳浓缩了一个城市在100年里发生的事情。在20多年里,深圳经历了四次土地改革。还经历过两次产业转型,现正在发生第三次产业转型。深圳开始有了传统城市的征兆,深圳人开始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城市,开始有寻找城市坐标的心理状态。
问:人们在寻找城市坐标,寻找文化认同,这中间是否存在着身份的焦虑?
马清运: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有过去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在城市里去期待过去呢。喜欢“过去”的时候就离开城市吧。“过去”不是城市的功能。
文化沉淀和城市和素质的积累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深圳的发力点在于:包容和随机。包容更多的思想和对机会的追求,才能组成最好的智慧。这是不能安排的,是需要自由组合成新的智慧。年轻的城市应该把未来交给更新的人和更新的思想。此外就是它的可变性,深圳一直给我的印象是它有可变性。总觉得它可以更好,那种可以重新改变成更好的可能性,这才是深圳真正的力量。
用农业的智慧思考城市
问:您在陕西蓝田经营一个大葡萄园,也由此开始思考建筑与农业的关系。您认为,城市的发展能够从农业中得到启示吗?
马清运:城市可以从农业那里学到很多。比如说,麦子以前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乱长的,该死就死了。而经过那么好多代人的努力,才把麦子“驯服”成有规律地生长。这是农业的伟大之处。然而,现在人们对来自于农业的智慧似乎有点不以为然了。
我们陕西农民说:今年再好,明年也可能会差;你今年再差,明年也会牛起来。由此可见,农民对明年的收成寄予了厚望。
为什么从事农业的人容易满足和快乐呢?他就是满足那一年的未来,第二年该干嘛还得干嘛。农业的智慧在于承认了未来可以取代今天的事实。而工业化城市的未来是今天对未来的掠夺。
我有时在想,如果建筑能跟麦子一样生长,可以一茬一茬割就好了。因为,首先不要相信现在的智能和技术能满足将来,不要用今天的舒适度来取代未来。巴黎的城市很美,但是巴黎的房子节能性很差。每年要让巴黎人舒服起来,烧的煤是其他城市的好几倍,二氧化碳指数很高。如果说要以人为本,巴黎的房子就应该拆一半,把房子的热供量提起来,密度加大。
马清运
生于1965年,曾获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工程学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美国马达思班(美国、上海、西安)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设计总监。
其作品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获奖,曾获全球2000年“建筑先锋”及“欧亚建筑新趋势代表人”等荣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