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概况
各有关单位:
“水务发展创新技术交流会”是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委会联合发起的行业品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九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高水平办好4月18日-2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水务发展创新技术交流会,把活动打造成行业“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此,我们公开征集第十届水务发展创新技术交流会发言嘉宾,请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详情如下:
大会主题
多学科协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大会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5年4月18~20日
地点:北 京(暂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报告厅)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
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委会
北京水利学会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协办单位:
水利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遗产重点实验室(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
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
承办单位:
北京也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期刊
景观中国融媒体中心
征集范围及要求
一 、征集范围
1、征集内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国家水网建设、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江河湖库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城市洪涝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河流廊道生态修复、雨水利用与高质量发展、城市滨水空间复兴、流域幸福河湖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水系统规划与设计、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的技术及理念等。
2、主题报告环节
该环节征集2名发言嘉宾。
3、分论坛环节
该环节征集6名发言嘉宾。
4、征集对象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5、申请截止时间:3月30日。
6、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申请表。
分论坛一:城市河流修复与滨水空间更新
召集人:栾 博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所长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非公务委员、国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科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委员、韧性城市专委会委员。长期以景观学与环境学结合、产学研联动的方式从事绿色基础设施和低碳韧性景观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设计实践工作。主持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主持设计与技术咨询项目100余项。已发表论文(含SCI)30余篇,被引用800余次,专著2部,获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广东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IFLA 杰出奖、2014ASLA荣誉奖、2013年中国环境艺术金奖等奖励10余项。
召集人:魏保义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生态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及河湖水系治理规划研究工作,年主要参与或负责了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北京市南水北调后续规划、北京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北京河道蓝线规划、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等规划研究工作,参加或主持的项目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10余项。
分论坛二:城市洪涝治理及韧性城市建设
召集人:白伟岚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绿色发展中心主任,风景园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副秘书长
在城市生态营建和生态修复方向、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遗产地保护方向、蓝绿协同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长期从事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和项目实践工作,擅长以多学科融合的思路系统梳理并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实践中,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完成各类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参与或主持了13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作为主编或重要参编人编制了20余项国家、行业、团体及地方标准/图集;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取得10余项专利授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担任主编完成著作3部。
召集人:高 成
河海大学教授。现为河海大学水务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智慧水利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城市水安全及智慧水管理方面的研究。
主持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课题、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承担各类社会服务类项目40余项;发表核心及以上相关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33篇;授权发明专利 7 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防汛抗旱》青年编委、《人民珠江》特约编委,Journal of Hydrology等国内知名行业期刊《水科学进展》审稿人。
分论坛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召集人:王小军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挂职南昌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70余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发表论文230余篇,主(参)编专(译)著13部,授权专利52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1项;主(参)编标准18项。获大禹奖特等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水利部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
召集人:刘耕源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
欧盟项目外籍专家、发改委碳核查专家、国际能值协会(ISAER)干事、国际清洁生产进展网络(ACPN)亚太区主席、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阿里云碳中和特别工作组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城市“双碳”大数据建模、生态暴露与人群健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水-食物耦合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相关课题,在PNAS、The Innovation、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npj系列期刊、ES&T、ERL、RSER、AE、W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地理与环境领域,2019-2023);连续入选Research.com环境领域全球最佳科学家排行榜(Best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ntists,2023-2024);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担任Front Sustain Cities副主编,J Clean Prod、LA Frontiers、环境工程学报、中国环境管理等多个期刊编委。
报名方式
特邀嘉宾、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每个单位不超过2人)免会议注册费,食宿等自理,企事业单位收取会议费1200元/人、学生600元/人,食宿自理。票据统一由承办单位北京也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收取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账号名称:北京也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营业部
银行帐号:329856006676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参会回执或申请加入qq群(241091074)下载。
参与代表请于2025年4月15日前将回执表通过邮件发送至会议报名邮箱(674221088@qq.com)。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微信公众号。
温馨提示
本次会议暂不统一安排住宿,后续通知中会务组会提供周边酒店信息供参考,请参加会议人员自行预订住宿,感谢理解。
大会组委会
秘书长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
赵进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
许继军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
田世民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
王小军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南昌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水土保持学院院长)
刘德军
北京水利学会 副秘书长
吴志勇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院长
刘耕源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秘 书
参会报名及展览展示:周明波 13426114552
通讯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燕东园北小街三号
历届回顾
第八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
点击查看报道
第七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
点击查看报道
第六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
点击查看报道
第五届中国(国际)水务发展论坛
点击查看报道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The Committe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bbreviated as CSUS-CLA, was founded in 2016, and is a branch under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CSUS)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ttached to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SUS-CLA was co-founded by a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fields of ecology, geography,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t has more than 200 individual members from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and more than 30 corporate members, until the end of 2021.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