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探索湿地与农业共同发展
admin
2014-02-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湿地与农业,到底是不是此消彼长的冤家?如何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能使湿地与农业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在吉林省,人们在寻找和创新这样的新模式。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的伙伴”。湿地与农业,到底是不是此消彼长的冤家?如何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能使湿地与农业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在吉林省,人们在寻找和创新这样的新模式。
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湿地与农业不仅并不对立,而且相互依存。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包括鱼类、大米、盐、糖、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湿地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湿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湿地可以通过过滤、植物吸收等对农田排水进行分解净化,降低农业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湿地通过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的功能,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湿地能保护物种、维持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的开垦,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耕地面积,实质上会对农业自身产生严重危害,会引发农业生态功能破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湿地和农业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湿地与农业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科学研究。美国湿地协会提出一项指标,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即每14公顷农田,配置1公顷湿地。此配置模式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吉林省在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项目办公室与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区开展了“中国东北玉米可持续发展与湿地保护项目”的专项研究。积极探索玉米与湿地的关联和影响,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推动湿地保护建设与管理,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中国东北玉米足迹报告》和《中国玉米生产水足迹报告》。选定了重点试验区域:云字泡及其周边区域。云字泡为天然淡水湖泊,目前水面面积为2000公顷,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最大蓄水水库,注水后水库容量将达到7亿立方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湿地状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项目得到WWF总部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支持,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吉林省林业厅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刘兴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从2003年开始,对严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进行了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与示范,并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建立了苇-鱼(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恢复后的芦苇湿地和重度盐碱地改造后的水稻田可以为鱼、蟹提供饵料资源,鱼、蟹可摄食与芦苇争肥争空间的杂草和危害芦苇的害虫,鱼、蟹的粪便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发育繁殖,从而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而且苇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还为鱼、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敌场所。在项目的示范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芦苇湿地利用面积达4000公顷,鱼、蟹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极大的提高了苇场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吉林东辽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企业投资管理的公园,近年来,他们探索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建园初期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将水库上游的耕地通过生态补偿的办法,退出生产经营活动,并从河北白洋淀引种芦苇,恢复湿地面积40公顷,河道清淤综合治理500延长米,湿地水质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了使湿地与农业高度融合,湿地公园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租赁了周边农民4100亩水稻田的使用权,用于有机稻种植,开发了湿地农业观光、蟹田米、龙虾米等生态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还在公园湿地湖区开展了绿色渔业养殖,现已批准为省级健康水产品养殖场。这些项目共安置农民就业15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450万元,再加上流转土地增加的收入,仅湿地保护建设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065万元。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投资3300万元,在湿地保护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湿地与农业不仅并不对立,而且相互依存。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包括鱼类、大米、盐、糖、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湿地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湿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湿地可以通过过滤、植物吸收等对农田排水进行分解净化,降低农业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湿地通过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的功能,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湿地能保护物种、维持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的开垦,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耕地面积,实质上会对农业自身产生严重危害,会引发农业生态功能破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湿地和农业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湿地与农业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科学研究。美国湿地协会提出一项指标,农田周围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即每14公顷农田,配置1公顷湿地。此配置模式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吉林省在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项目办公室与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区开展了“中国东北玉米可持续发展与湿地保护项目”的专项研究。积极探索玉米与湿地的关联和影响,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推动湿地保护建设与管理,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中国东北玉米足迹报告》和《中国玉米生产水足迹报告》。选定了重点试验区域:云字泡及其周边区域。云字泡为天然淡水湖泊,目前水面面积为2000公顷,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的最大蓄水水库,注水后水库容量将达到7亿立方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湿地状况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项目得到WWF总部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支持,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吉林省林业厅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刘兴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从2003年开始,对严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进行了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与示范,并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建立了苇-鱼(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恢复后的芦苇湿地和重度盐碱地改造后的水稻田可以为鱼、蟹提供饵料资源,鱼、蟹可摄食与芦苇争肥争空间的杂草和危害芦苇的害虫,鱼、蟹的粪便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发育繁殖,从而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而且苇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还为鱼、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敌场所。在项目的示范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芦苇湿地利用面积达4000公顷,鱼、蟹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极大的提高了苇场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吉林东辽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企业投资管理的公园,近年来,他们探索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建园初期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将水库上游的耕地通过生态补偿的办法,退出生产经营活动,并从河北白洋淀引种芦苇,恢复湿地面积40公顷,河道清淤综合治理500延长米,湿地水质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了使湿地与农业高度融合,湿地公园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租赁了周边农民4100亩水稻田的使用权,用于有机稻种植,开发了湿地农业观光、蟹田米、龙虾米等生态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还在公园湿地湖区开展了绿色渔业养殖,现已批准为省级健康水产品养殖场。这些项目共安置农民就业15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450万元,再加上流转土地增加的收入,仅湿地保护建设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065万元。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投资3300万元,在湿地保护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