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列入大运河遗产
9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微博)公布了大运河遗产北京段的保护规划,确定了40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既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昆明湖,也有不是文保单位的积水潭(什刹海)。另外,根据规划,通惠河段、北运河将开辟游船线路。
6个区存大运河遗产
按计划,我国将于2014年正式进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而该项规划将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规性文件。规划涉及运河遗产河道长度约80公里,面积约77.8平方公里,包括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昌平6个区。
规划以元至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作为核心,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一线河道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主线。
确定40处物质文化遗产
在40项物质文化遗产中,水利工程遗产共31项,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共9项。
31项水利工程遗产包括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桥梁、码头,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9项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石刻。40处中的25处遗产已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颐和园昆明湖。不过仍有15处物质遗产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积水潭、坝河、北运河等。
规划要求,各遗产点应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级别,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护与管理,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此外,与运河相生相伴的地名、传说、风俗等,将作为北京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共有11项。其中的地名类遗产要进行挂牌,并确定传说、风俗类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 现状
开发建设冲击遗产保护
规划对于大运河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大运河北京段遗产保存状况普遍较差。
只有少数遗产,如颐和园昆明湖、燃灯佛舍利塔等,已是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其余大部分遗产点保存状况堪忧,河道、湖泊被污染,桥、闸、古建筑本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多遗产如运河仓厂、码头等,地上已无遗存,仅存留地下遗址。
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仍面临着被继续破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区和通州重点新城集中建设区内的遗产,不断受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冲击,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绝大部分北京段大运河遗产已失去原有历史功能。河道均已完全丧失原有漕运功能,目前除通惠河故道(今玉河故道)外,白浮泉、玉泉山泉水几乎完全断流,失去水源作用。闸、仓库、码头等遗产的功能已完全丧失,只有部分桥梁,如德胜桥、永通桥等仍保持着通行功能。不过,白浮泉、瓮山泊、积水潭、燃灯佛舍利塔等遗产点成为观光游览的景点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南新仓则是文物再利用的典型,这些遗产点对北京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部分促进作用。部分遗产点,如北新仓、大运中仓等被部队或单位办公占用。部分遗产则完全废弃闲置。
由于长期以来未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目前北京段大运河遗产没有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措施欠缺。
■ 规划
通惠河北运河将开游船线路
按照规划要求,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分为3期,从2011年持续到2030年。近期项目将实施遗址遗迹的修缮、河道整治、环境整治等,同时将完善大运河的展示,开辟通惠河游船线路,并适当延长白河,即北运河游船线路。选址建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部分区域设置讲解牌。
未来将对高梁(闸)桥、德胜桥等10余处遗产点进行必要的文物建筑修缮。同时,对大运河遗产河道本身加强治理,并改善提升水质。到2015年,流域内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
什刹海地区还将进行环境整治,加强河岸亲水性和景观协调性,重新设计河岸护栏等设施,划出区域供公众驻足观览,避免经营性占用;对周边平房四合院进行修缮及环境整治;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更新或整饬;对交通系统进行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