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北京城”复原1949年老北京
观众在北京城建档案馆里观看老北京城市模型
一位市民在北京城建档案馆里观看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图片展
老北京城市模型里的雍和宫及周边街景
老北京城市模型里各个城门楼制作得惟妙惟肖
老北京城市模型已有50多年历史,连木质展台也经历了多次修理
您知道1949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吗?后天是一年一度的档案馆日,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将邀请部分市民“穿越时空”,俯瞰当年城貌——这座占地大约75平方米的微缩“北京城”,不仅复原了1949年62.5平方公里旧城内的11.8万余间房屋,甚至按照当年的状态“种植”了6万余株袖珍树木模型。
据城建档案馆馆长介绍,这座原状微缩版的模型,制成于上世纪50年代,除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高低起伏的中轴线,小巧别致的四合院外,这座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城市沙盘藏着不少看点。
“小北京”造了2年多
北京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2年,1990年正式开馆。如今,从长安街驶过真武庙十字路口,从二七剧场路往北不远就可以找到这位“北京城市建设的记录者”。
“当年建馆时,档案馆作为保密单位设计,而非开放场所。目前虽然增加了展示功能,但接待能力有限,只接待有组织的预约参观。”该馆馆长特意到档案馆门口,将记者接进去时解释,“最主要的展厅在7层,需要穿过办公区。”
在7层,惟一的一件实物展品,几乎占满了整个展厅。这件展品就是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
根据资料记载,这件模型最初由108块组成,占地近90平方米,详尽而写实地再现了老北京内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官府民居、园林古建,是研究老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其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设计营造的完整理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测绘人员立刻对当时的北京城进行了全盘摸底,但现在我们已经查阅不到具体有多少人参与了这次勘测。”城建档案馆的一位讲解员说,“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当年的勘测非常细致,甚至精确地标注出了每一棵树木种在哪儿。”
之后,测绘人员按照测绘数据,利用木雕,历时2年多“微缩”了1949年的京城。虽然历时半个多世纪,如今仍然可以看出这件模型的巧具匠心,微微发黄的底盘显示出当时北京城以土路为主,皇家院落的红墙金瓦周围,大片的灰色调,是由小巧的民居院落组成,碧绿的树木间或点缀。
记者发现,与其他模型不同,这座沙盘的表面高低起伏,有些地方甚至坑坑洼洼,显得不很美观。
讲解员解释:“这不是工匠偷工减料,没有将‘地面’磨平,这里每一处高起和凹下都是根据当年的地势图原封不动地拷贝的。”
“这件珍贵的档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入藏的。”工作人员回忆,这件珍贵的档案进馆时,已经布满灰尘,一些建筑和树木已经缺失。“印象最深刻的是,北海的白塔也不见了。”她拍了拍五六十厘米高的展示台说,“除了补全这些建筑构件,我们还给模型搭建了高台,便于研究展示,模型刚来时就是搭建在一块薄木板上,厚度只有1.5厘米左右。如果就摆在地上,既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展示。”
除了“增高”,还有一点改变,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当时四四方方的一座城被稍微改动,拿掉了几块,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城廓展示效果。
两座特殊的“豁口城门”
沙盘上的1949年北京城保存得十分完整,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造型精致的“内九外七”十多道老城门模型以及当时还比较完整的城墙。
绕“墙”细看,可以发现两处“豁口城门”,分别是现在的建国门和复兴门。与其他高大威武的城门相比,这两处门简陋得多。在建国门的位置,只是在城墙上打了个豁口,甚至没有门扇。
据史料记载,日寇侵占北平期间,曾计划在西郊营建商住区“西街市”,在东郊营建工业区“东街市”。为便利两街市与城里的交通,1939年,日寇将长安街东西两端的城墙扒开7米多长的豁口,西豁口命名为“长安门”,东豁口命名为“启明门”。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按照流行的“复兴、建国”政治口号,将“长安门”改称“复兴门”,将“启明门”改称“建国门”。1946年,何思源出任市长后,在复兴门豁口处建造了门洞,还安装了铁门,建国门则一直保持着豁口状态。
观察其他城门,每道门“配建”也略有不同,有些已经缺少了瓮城、角楼等。这些残缺,主要都是在给交通“让路”。比如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北京环城铁路,将东北和东南角楼附近敌台拆除,角楼两边城墙上各辟券洞;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的瓮城及闸楼都被拆除,以便环城火车从中穿过。
多年前北京也是“水城”
在模型上,一条蓝色的“水龙”盘踞在灰色调的城市北部。这里就是北京的6颗“明珠”——龙头南海,龙身中南海和北海,龙尾前海、后海和西海(现积水潭)。
“北京曾经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讲解员弯下腰,指着沙盘上一些弯曲、下凹的曲线说,这些都是当年的河道。刚做好时应该也是蓝色的,但现在年代久远颜色已经脱落,只能仔细寻觅。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的一份档案,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城内大街和胡同的名称中带桥字的至少有50多处。还有一些地方干脆以“桥”命名,比如后门桥等。在近年本市道路、桥梁和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中,也曾陆续发现过石桥。
模型上,一些独特的城市格局也是“水过痕”。比如,在西单附近,有东斜街和西斜街;宣武门外有上斜街、下斜街,这里上斜街的河流,被称为银湾;北京最古老的斜街——钟鼓楼旁的烟袋斜街。其中,斜街最扎堆儿的地方当属前门地区,与其他地区横平竖直的胡同格局相比,这里因为曾经河道密集,所以大街小巷也都“动起来”。从上俯瞰,连著名的大栅栏也是一条斜街。
协和成惟一明显现代建筑
除了蓝色,红色和灰色调外,沙盘上还有两处建筑是“绿顶”,其中一处是位于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还有一处就是当时罕见的现代建筑——协和医院。讲解员说:“因为沙盘比较大,不好确定方位,协和医院已经成为地标建筑,用于定位王府井。”
从模型上可以看出,这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但很多细节却依然京味儿十足,比如绿色的琉璃瓦等。为何1949年的北京城里会有这么一座现代建筑?
根据档案记载,这座“地标”的建成,与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有关。上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倾向于在远东实施一项计划。最初,他们提出在中国建一所大学。但是,基金会认为这是“一个当时无法实现的梦想”。于是,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医学。
1914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在中国开展医学工作,并派遣一个代表团来华。代表团走访了很多城市,最终做出了一份“中国的医学”的详细报告。与医疗专家同时前往北京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名字叫做查尔斯·柯立芝。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老协和医学院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较小,不能适应当时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计划发展学校的要求。因此,洛克菲勒基金会便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另外购买了老协和医学院附近的豫亲王的地产。
柯立芝在初次目睹豫王府风貌几天后,就被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倾倒,他曾经写下:“从那时起……我一想到所有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色彩设计的建筑竟然要被毁掉,便感到难过”。
于是,这位高鼻梁的建筑师提出,医学院的建筑应采用拱项和琉璃瓦。
最终,这位西方建筑师在古老的北京城,完成了“中国梦”。这组建筑上,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屋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建筑风格曾经被广泛应用。但这都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在这座沙盘上是看不到的。”
东单附近的大片“空地”
在布局紧凑的城市里,记者还发现了两处较大的空地。一处位于朝阳门附近,还有一处是在东单附近。
东单附近的空场,作用令人称奇,这里曾经是一座飞机场。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1948年12月中旬,解放军直逼北平城下。城内的国民党军队伺机寻找突破口。但是,面对解放军的“金箍铁桶”,国民党军队有了“飞”出去的想法,计划通过修建飞机场,从空中通道逃走。
可是,北京城虽大,城内却难找到足够大的空地建机场。最终,国民党军队在东单附近找到一块空地。此处位于东单牌楼旁边,大约是现在东单公园的位置。之所以出现空地,是因为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后,邻近东交民巷的东单附近这片地方,就成为各国军队的训练场。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各国使馆也随之南迁,但东单这片地方没有做过其他用途,一直是一片空地。
于是,傅作义的军队就利用这块空地,修筑飞机跑道。这个简易机场建成了,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也没派上用场。
寻找沙盘制作参与人
通过沙盘,能直观感受到北京的变化。1949年,这座城市的至高点是景山,长安街也没有贯通,只是在东单到西单这段比较宽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高楼出现在城市中,神州第一街已经东至通州,西达石景山。
“这些都更符合现代城市的特点。”讲解员说,“1949年,北京城市人口在200万左右,而现在北京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正是因为变化大,很多人才会对1949年的北京城更感兴趣,大家都想来看一看自己家原来是什么模样。”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也曾经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记者发现在牛街附近,一处颇具异域风情的建筑很出挑儿。然而,三四位工作人员跟记者一起连蒙带猜,最终觉得这里可能是清真寺,但谁也不能完全肯定。
“最令我们遗憾的就是这个。因为当时找到这件沙盘时,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资料配套,所以很多历史上的建筑我们已经不能准确叫出名字。尤其是一些小型建筑,现在已经随着旧城改造而消失,我们就更说不清楚这些是哪儿了。”讲解员说,“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参与沙盘制作的工作人员,请大家帮忙一起确定这些‘叫不出名’的建筑到底是什么。”
相关链接
600幅城建档案照片首次展出
与老北京沙盘同时亮相的,还有600余张档案照片。它们均为首次展出。
在沙盘模型展厅外,20余幅建筑图片集体展出。这些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评选出的十大建筑的照片档案。其中,因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倡议,建成的华侨大厦等已经消失,但市民仍可在这里一睹这些独具特色建筑的风姿。
在三层长廊里,观众则可以一睹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经典定格,还能看到2015年本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图,提前了解未来3年本市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情况。
相关服务
档案馆位置
北京城建档案馆位于西城区复兴门外二七剧场路5号,目前仅接受有组织的预约参观。联系电话:68038605。按照有关规定,包括1949年北京城模型在内的部分展示内容不允许拍照。
相关新闻
3年内实现“动鼠标查档案”
9月5日,本市将迎来第四个“档案馆日”,市档案馆推出“把荣誉带回家”活动,帮市民找回曾经获得的荣誉奖状。
档案再利用,到“十二五”期末将更加便捷。届时,市档案馆将实现全数字化,市民动动鼠标,就能找到类似“老奖状”等档案资料。据市档案馆介绍,凡满30年且不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档案,都将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查询服务。
到底有多少档案可能被查询?市档案馆副馆长李立军亮了家底儿:截至去年年底,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已达217万卷册。如果一本接着一本地排开,足有15公里长。这些档案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最近的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资料。
到“十二五”期末,数字化将实现全覆盖。区县档案数字化也将完成50%。届时,市民足不出户,便能够轻松查阅公开的档案。
此外,档案馆日当天,本市18家各级档案馆都将推出丰富的便民活动。各馆活动内容、具体时间和预约电话等详情,市民可登录“北京档案信息网”进一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