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提出“产城一体单元”天府新区建设提速
admin
2011-12-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一些习惯了“朝九晚五”工作制的上班族来说,下午6点或许正是刚刚到家正要准备晚餐的时间。可按照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的作息,这却是他举行每天工作例会的时间。最近半年来,王松涛和他的同事们异常忙碌,加班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对一些习惯了“朝九晚五”工作制的上班族来说,下午6点或许正是刚刚到家正要准备晚餐的时间。可按照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的作息,这却是他举行每天工作例会的时间。最近半年来,王松涛和他的同事们异常忙碌,加班早已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成都市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天府新区建设正在提速。
12月5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府新区分区规划和起步区详规。天府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为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此外,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根据天府新区对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在各自起步区范围内精心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准备年内启动。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杨文武教授昨日(12月7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产城一体单元”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而引发的诸如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产城一体避免“城市病”
产业与城市相辅相成。产兴则城兴,产强则城强。
天府新区分区规划对“一城六区”(天府新城、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进行了分片区规划。其中,积极探索“组合型”城市结构,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产城一体单元”。新区内规划了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为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
“产城一体单元”具有五大特征: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原则上单元内60%以上就业人口在单元内居住,内部出行以常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为主。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产城一体单元。”王松涛称,每个单元产业和居住同时配备,考虑布局功能,每个单元里面就是一个小城市,内部交通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即慢行交通,每个单元的配套是相对完整的。按不同产业类型,将产业和产业的配套、居住和居住的配套进行不同分类,成都分区规划了32个这样的产城单元体。
“‘城市病’正在我国进入集中爆发期。”杨文武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限的城市和土地空间对成都的人居环境和产业承载都形成了挑战和考验,要建设高效率、现代化的西部国际大都市,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天府新区的设立无疑正当其时。尤其是“产城一体单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城市病”。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俞孔坚也认为,“大城市病”中的交通拥堵、内涝灾害、空气污染等都是规划不合理造成的。比如很多城市都有开发区、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等划分,但各个区功能划分太单一,区内商业、教育、娱乐等设施不配套,这直接影响了交通的流量。
城市农村协调一体化发展
据王松涛介绍,“产城一体单元”五大特征中的功能复合是将生产、居住、交通、游憩四大功能高度复合,一体化发展,转变原有功能分区带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隔离。
职住平衡,即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相对平衡。据介绍,根据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大约有60%的就业人口居住和生活都在“城”内,居住和就业相对保持平衡,减少了包括交通在内的很多资源成本。目前天府新区产城单元体规划的人口在20万到30万,对应“城”的面积为20至30平方公里。
王松涛称,在强化配套方面,规划在产城一体单元体内,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新增设施,提高指标和服务水平。在制造研发类单元体内,增配商务等产生性服务设施。
成都部分的分区规划中提出绿色交通,外部出行以轨道交通、公交为主,而内部交通则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预计工作出行距离不大于6公里,出行时间不大于30分钟。
“天府新区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所以产业在区域中都有准确的定位。”王松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在成都部分的分区规划中,城市地区规划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并向高端服务业集聚,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的现代新城区;农村地区,依然保留了接近70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化隔离地区,除了农业产业以外,也会结合山水田林、两湖一山,打造休闲旅游。“我们规划在里面发展高端的文化旅游,小规模、高品质。产业方面,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城市、农村在产业上都是相互协调、一体化发展。
规划将促进产业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天府新区从总规到分区规划、详规,都要始终突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指导思想,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并从一开始就体现新型城市形态。天府新区起步区代表了整个新区的形象和未来建设的方向,要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在项目选择上求“精”不求“多”,强调项目的支撑性、基础性、影响力,力争年内动工,迅速凝聚人气,形成规模。起步区内要优先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能构建整个新区基本框架的项目和起步区生产生活配套项目。其次要推进重大生态项目,落实好对保护生态绿地系统、基本农田、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刚性控制,实施好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绿化带等重点生态项目。第三要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取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禁止发展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和产能过剩的产业。
“成都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跨越阶段,也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这一关键时刻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对于成都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都市商务局局长郭启舟认为,对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言,天府新区可谓应运而生,将打破成都服务业单中心集聚的瓶颈,形成“双中心”带动的新格局,大幅度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天府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这为成都也为四川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次高端产业集聚的新机遇,将使四川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产业竞争力达到一个新高度,对促进新的产业分工、区域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府新区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好高端产业?在戴宾看来,要立足于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天府新区的规划定位,积极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以及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占地少的产业,限制发展水平低、占地多、能耗高、水耗高的产业。主要目标应该是世界顶尖企业、全球各大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既有低端产业适时退出。
这是成都市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天府新区建设正在提速。
12月5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府新区分区规划和起步区详规。天府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为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此外,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根据天府新区对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在各自起步区范围内精心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准备年内启动。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杨文武教授昨日(12月7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产城一体单元”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而引发的诸如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产城一体避免“城市病”
产业与城市相辅相成。产兴则城兴,产强则城强。
天府新区分区规划对“一城六区”(天府新城、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进行了分片区规划。其中,积极探索“组合型”城市结构,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产城一体单元”。新区内规划了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致为20~30平方公里、20万~30万人口。
“产城一体单元”具有五大特征: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原则上单元内60%以上就业人口在单元内居住,内部出行以常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为主。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产城一体单元。”王松涛称,每个单元产业和居住同时配备,考虑布局功能,每个单元里面就是一个小城市,内部交通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即慢行交通,每个单元的配套是相对完整的。按不同产业类型,将产业和产业的配套、居住和居住的配套进行不同分类,成都分区规划了32个这样的产城单元体。
“‘城市病’正在我国进入集中爆发期。”杨文武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限的城市和土地空间对成都的人居环境和产业承载都形成了挑战和考验,要建设高效率、现代化的西部国际大都市,成都的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天府新区的设立无疑正当其时。尤其是“产城一体单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城市病”。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俞孔坚也认为,“大城市病”中的交通拥堵、内涝灾害、空气污染等都是规划不合理造成的。比如很多城市都有开发区、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等划分,但各个区功能划分太单一,区内商业、教育、娱乐等设施不配套,这直接影响了交通的流量。
城市农村协调一体化发展
据王松涛介绍,“产城一体单元”五大特征中的功能复合是将生产、居住、交通、游憩四大功能高度复合,一体化发展,转变原有功能分区带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隔离。
职住平衡,即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相对平衡。据介绍,根据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大约有60%的就业人口居住和生活都在“城”内,居住和就业相对保持平衡,减少了包括交通在内的很多资源成本。目前天府新区产城单元体规划的人口在20万到30万,对应“城”的面积为20至30平方公里。
王松涛称,在强化配套方面,规划在产城一体单元体内,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新增设施,提高指标和服务水平。在制造研发类单元体内,增配商务等产生性服务设施。
成都部分的分区规划中提出绿色交通,外部出行以轨道交通、公交为主,而内部交通则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预计工作出行距离不大于6公里,出行时间不大于30分钟。
“天府新区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所以产业在区域中都有准确的定位。”王松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在成都部分的分区规划中,城市地区规划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并向高端服务业集聚,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的现代新城区;农村地区,依然保留了接近70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化隔离地区,除了农业产业以外,也会结合山水田林、两湖一山,打造休闲旅游。“我们规划在里面发展高端的文化旅游,小规模、高品质。产业方面,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城市、农村在产业上都是相互协调、一体化发展。
规划将促进产业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天府新区从总规到分区规划、详规,都要始终突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指导思想,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并从一开始就体现新型城市形态。天府新区起步区代表了整个新区的形象和未来建设的方向,要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在项目选择上求“精”不求“多”,强调项目的支撑性、基础性、影响力,力争年内动工,迅速凝聚人气,形成规模。起步区内要优先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能构建整个新区基本框架的项目和起步区生产生活配套项目。其次要推进重大生态项目,落实好对保护生态绿地系统、基本农田、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刚性控制,实施好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绿化带等重点生态项目。第三要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取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禁止发展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和产能过剩的产业。
“成都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跨越阶段,也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这一关键时刻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对于成都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都市商务局局长郭启舟认为,对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而言,天府新区可谓应运而生,将打破成都服务业单中心集聚的瓶颈,形成“双中心”带动的新格局,大幅度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天府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这为成都也为四川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次高端产业集聚的新机遇,将使四川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产业竞争力达到一个新高度,对促进新的产业分工、区域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府新区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好高端产业?在戴宾看来,要立足于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天府新区的规划定位,积极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以及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占地少的产业,限制发展水平低、占地多、能耗高、水耗高的产业。主要目标应该是世界顶尖企业、全球各大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既有低端产业适时退出。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